第9卷第5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 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O ct.2010文章编号:1671-7041(2010)05-0098-04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王淑花1,2(1.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北京101149; 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要:通常认为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突破了密尔指称论中的意义即语词所指对象的局限性。
实际上,作为逻辑哲学家,语义分析只是他的手段。
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与弗雷格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密切相关。
通过5论涵义与指称6一文可以解析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认知对象具有抽象性和客观性;意义建构过程中人具有主体地位;语词和语句的涵义均具有主体间性;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认识的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指称;认知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 XAnalysis on cognitive factors in Frege.ssense and reference theoryWAN G Shu-hua1,2(1.Foreign Language Dept.,Beijing Wuzi Un i v.,Beijing101149,China;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Beiji ng Foreign Studies Univ.,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I t.s gener ally believed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 een sense and refer ence by F rege is a gr eat improv ement to M ill.s t heory w hich equals the meaning o f w ords to t he objects they denote.In fact,F reg e was a philosopher proficient in logic ana-l ysis.Semantic analysis was only hi s means not an end.T he dis-tinction betw een the two ter ms is closely related to Fr eg e.s u-niqu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positions,w 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 Sense and Re f erence as the follow ings:t he ob-ject has the quality of being abstr act and object;humans ar e the controlling factor i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the senses of both words and sentences hav e intersubjectiv ity;sense is t he ac-cess that relates an ex pr ession and its reference;the means and object of know ing can.t be separ ated.Key words:F rege;sense;reference;cognition弗雷格(Gottlob Frege)是现代德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分析哲学的奠基人。
[1]1弗雷格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的基本工具,独辟哲学分析的崭新领域。
在弗雷格的著作体系中,5概念文字6是其基础,提供了一种形式语言和一阶谓词演算系统。
在此基础上,他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试图从逻辑推导出数学;二是试图探讨逻辑哲学,即把概念文字扩展到自然语言中句子的分析,建立逻辑哲学体系。
[2]12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中,弗雷格对语言的本性做了大量的考察。
[3]241892年他发表了5论涵义与指称6。
他区分符号的涵义和指称本来是为了解决等同问题(equality),而不是为了发展一种意义理论,但后来却被视为意义理论发展的里程碑[4],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塞尔甚至认为涵义和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对语言哲学所作的唯一重要的贡献。
[3]82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
这两个问题相互勾连,是从两个角度看待一个问题。
[3]15由于弗雷格对语词和语句意义的研究,把他看做语言哲学鼻祖无可厚非。
但同时应注意到,弗雷格的研究出发点不是建立语言学的理论,他的身份更多的是逻辑哲学家。
哲学家从理解语言的机制走向理解世界,他不打算制造任何东西,而只是期待一种更深形态的理解生成。
语言的哲学分析得出的道理是世界的道理,不是语言的道理。
正如克里所言[2]4,弗雷格对语言的兴趣是有选择的,而且首先是基于认识论的考虑。
他的主旨是强调保持逻辑和数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认识的可靠性。
弗雷格关于涵义和指称的区别,不应该被看做对意义理论的贡献,而应该被看做对认识论的贡献。
康仕慧把涵义和指称的区分看做是数理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认为弗雷格是富有创意地使用语义分析的策略来阐述数学本体实在论的第X收稿日期:2010-04-08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PHR20101028)作者简介:王淑花(1973-),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gr aceshuhua@sina.co m一人,自他之后,语义分析依然是当代数学哲学中方法论的一个亮点。
[5]理解弗雷格思想的真谛应该采用系统的、历史的观点。
汪堂家提到弗雷格所处的历史时代特点。
当时德国的思想界,尤其是文学和哲学领域,人们对思想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弗雷格认为,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应严加区别,无视这种区别只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惊人的混乱。
[6]他的主要著作都体现了他使数学、逻辑学和哲学摆脱心理主义的束缚的努力。
因此,5论涵义与指称6一文必然也会体现他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他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必定也与其密切相关。
本文以此为基础,探查弗雷格在语言分析中所体现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分析其行文中所透露出的认知因素。
一、弗雷格本体论中认知对象的抽象性与客观性本体论问题是哲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
弗雷格的本体论可以从数学本体论、逻辑本体论等多方面考虑。
在5论涵义与指称6中,他以/对象0作为他的主要本体论用语,常明确地或隐含地提到/对象0,这是他的本体论所主要探讨的东西。
[2]283文中弗雷格提出了符号的涵义和指称的区分。
专名的涵义是其指称的给定方式,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表示的那个对象,如/亚里士多德0/北京0/20;句子的涵义是句子的思想,句子的指称是句子思想的真值。
[7]89专名和句子的指称都是对象,对象都是客观的。
在涵义与指称的阐述中,他利用比喻来说明涵义也具有客观性。
首先,他利用透过望远镜看月亮的比喻来说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的性质:指称就是月亮(一种客观实在),涵义就是望远镜上的真实成像(对于所有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观念(idea)是观察者视网膜上的影像,在不同的观察者那里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会受到观察者的视网膜构造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涵义既不像观念那样主观,也不如对象(指称)那样客观,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
[7]89在阐述句子涵义的客观性时,他说,/我用思想不是指思维的主观活动,而是指思想的客观内容,它能够成为多人共有的东西0。
后在5思想6一文中他再次比喻道:思想)))譬如自然规律)))不仅不需要我们的承认就是真的,甚至不用我们考虑就是真的。
一条规律不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是由我们发现的。
正像北冰洋中的一座荒岛早在人们看到它之前就在那里一样,自然规律和数学定律同样一直是有效的,而不是在发现它们之后才有效的。
由此得出,思想如果是真的,则不依赖我们的承认就是真的,而且根本不依赖于我们的思考。
[1]128这些描述透露出弗雷格清晰的本体论立场,或者说他的本体论立场促使他作出如上对涵义和指称的界定。
他除了承认现实的、空间的、物质的对象具有客观性之外,也承认其他抽象对象(数、真假、思想等)具有客观性。
弗雷格所说的客观的东西并不都是现实的。
客观的东西是合乎规律的东西,概念的东西,可判断的东西,能够用语词表达的东西。
[2]288那些抽象实体属于第三范围,因其独立存在,不需要某个认知主体做它们的承载者,与外界的现实存在有着相同之处;因其不能被感官感知,又与心理表象有类似之处。
它们是非时空存在的,但具有客观性的东西。
有人认为在关于实体的论述中弗雷格和柏拉图主义有相似之处,从而他是柏拉图式的实在论者,而非经验主义者,他似乎更关注非经验对象;[8]也有人认为弗雷格的本体论与柏拉图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他详细地讨论了抽象实体的客观性,讨论了抽象实体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
[2]288-293但鉴于弗雷格所说的抽象实体,譬如思想和真,是大多数可以共同把握的东西,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的呢?离开了实践活动、人类经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何以可能呢?下文解析弗雷格文中透露出的认识论立场。
二、弗雷格认识论中的认知主体、认知途径及认知目标1.人的认知主体地位在专名的涵义和指称的论述中,弗雷格首先承认了人在意义建构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他说:/一个专名的涵义要由这样的人来理解,他对该专名所属的语言或标记整体有足够的认识。
0[7]87此句表明这个人是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他对专名所属的语言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
正是语言创造者和使用者)))人,成为认知主体,才使语言与语言外的世界发生联系、存在和运作。
[9]其次,他认识到语义具有多维性。
[10]认知主体的不同生活环境、体验会造成对涵义的理解产生分歧。
弗雷格在注释中提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专名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专名/亚里士多德0,有人可能认为它指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有人则认为那位生于斯塔吉拉的、亚历山大大帝99第5期王淑花:解析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认知因素的老师是这个专名的涵义。
[7]105按照弗雷格的本体论,语词和语句的涵义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0这个专名不会因为某个人不了解它所指称的对象,而不指称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