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中国职业教育事业虽然获得较大发展,但仍面临着投入不足、体制不顺、质量不高和供求脱节等问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来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作用。

(一)职业教育发展严重不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属于最薄弱环节。

改革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在20世纪末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展。

相比之下,职业教育尽管在政策和法律上受到重视,但实际办学规模处于调整和收缩的状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极不相称。

以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发展为例,从改革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两者在学校数量、专职教师和招生规模上都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但随着1998年之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展,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见表7-3)。

1998~2006年,职业中学从10074所降到6100所,减少了3974所;专职教师数量2003年比1999年减少了4.7万人。

随着学校数和专职教师的削减,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217.6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185.0万人,2002年所有恢复,近年来招生数量才有较快的增长。

技工学校的变化幅度更大。

技工学校办学规模从1995年开始一路下降,从4521所降到2006年的2880所,减少了1641所;专职教师从1995年的33.7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22.0万人,减少了13.7万人;招生人数从1995年的74.0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50.4万人,减少了23.6万人。

在职业教育处于萎缩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

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后,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发展,顺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并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和走向成熟过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本配合。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这种变化,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

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精英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较高的劳动力市场回报,而且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不去接受职业教育。

不少家庭看不起职业教育,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学习较差,社会地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在招生和教育资源分配上,职业教育往往安排在普通教育之后,比方普通教育优先招生、教育资源普通教育优先分配,这样,在制度上进一步压制了职业教育发展,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歧视。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是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和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的财政投入增长慢于财政收入增长,甚至慢于整个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

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一些体制和政策上的约束,民营职业培训机构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信贷等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投入不足问题,这些反过来对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997~2006年,教育经费投入从2532亿元上升到9815亿元,每年保持了16.2%的增长速度,但教育资源在不同教育层次上分配非常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更多地向普通高等教育倾斜,使得普通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每年保持在25.1%,而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每年分别为4.3%和7.7%。

如图7-1所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结果造成在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格局中,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较大幅度下降。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多重体制分割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多重体制分割。

在二元经济下,城乡之间形成了相互分割的财政和教育等二元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城市为重点,招生对象优先给予城市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

虽然初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的招生比例高,但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职业教育重心转向中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主要针对农村落后和贫困地区,而且初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小,并需要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减少。

由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筹资属于地方政府职责范畴,在分税制和户籍制度等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在教育资金分配上优先考虑城市,然后才是农村。

这样,城乡之间在职业教育上就形成了相互分割的体制。

同样的,地区之间由于分税制和户籍制度的影响,优先考虑本地的生源,本地对外地的学生不开放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这样,职业教育资源就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配置。

而且,各县(市)为了发展本地职业教育也建立一套职业教育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复和浪费。

由于历史的因素,劳动和教育部门都举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市场逐步放开,工会和妇女、科技等部门也举办职业教育,结果形成职业教育多部门举办,相互竞争教育资源,管理上缺乏协调统一的格局。

虽然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是件好事,但是由于不同体系之间没有很好地规划统筹,以及体系之间没有相互开放,就容易造成职业教育的资源使用分散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随着人口转变带来的儿童数量减少和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顺应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发展规律,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列为下一步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且在对象上,由于农村人口和初中毕业生仍占多数,那么,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针对农村初中毕业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

然而,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职业教育上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

但是,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人口往往集中在资源不足的中西部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这些地区的初中毕业生获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有限,个人的劳动力技能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即使中西部地区初中毕业生流向东部地区务工就业,但由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不对其开放,也限制了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

此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分配往往按地区切块划分,可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岗位的流动性强,需要随着就业地点或岗位变化,能够及时在新的就业地点获得有效的培训,这种按地区切块划分教育资源的方式不能适应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市场发展非常滞后在政策上,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兴办各类职业教育,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近年来确实也有了较快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市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民办教育由于存在办学场地、资金和审批等方面的制约,在职业教育市场仍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不仅无法同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学校竞争,而且不时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限制。

由于政府各个部门举办的职业学校有自己的筹资渠道和垄断地位,这样,进一步抑制了职业教育市场发展,使其缺乏改革的动力。

在外部竞争不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质量就难以提高。

如表7-4显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民办的职业技术学院约占255%,而成人高等学校几乎都是由教育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举办。

中等职业学校的民办比例也只有1/4,但职业高中学校的民办比例相对较高,其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专业学校最低、只有9.2%。

职业初中学校的民办比例更低,平均只有2.2%,其中城镇为4.1%、农村为1.1%。

相比之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民办比例相对较高,达到44.0%。

由于政府部门举办的学校比例非常高,这些部门在获得教育财政资源上具有垄断性优势,使得民办学校难以享有等同的机会,从政府部门获得教育财政性投入,促进其发展。

在面临着场地、经费和师资等困难的情况下,民办学校的招生比例更低,这样,使得民办学校无法借助扩大招生规模,通过市场融资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由于上述不足和体制约束,部分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学管理和文凭发放等阶段存在问题,地方政府便以不符合办学条件等理由对其进行干预和阻止,也限制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较高,从2000年的85.4%上升到2002年的94.6%,2003~2005年都保持在95%以上。

从开设专业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能够较好满足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要求,是其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如表7-5所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专业比较集中,加工制造业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占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将近一半,从2003年的41.1%上升到2006年的48.0%;其次是医药卫生、商贸旅游和财经类等。

职业教育毕业生高就业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职业教育发展不足。

劳动力市场上虽然对高技能劳动力一直存在着需求短缺,但在过去很长时间不足以形成足够的市场推动力量,扭转和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甚至还出现了职业教育发展收缩和下降的局面。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质量不高,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并不高,如2003年为56%、2004年为61%、2005年达到62.1%。

从性质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

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对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动态管理,没有在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发展上建立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和企业充分合作,只管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而不管就业,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达不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由于缺乏规划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一味地上热门专业,造成了专业重复设置,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

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始终在变化,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岗位,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些地方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过度依赖政府力量,不仅缺乏规划,而且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实行“一刀切”,造成培训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育资源未被合理、充分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