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景观鉴赏论文

旅游景观鉴赏论文

中国园林景观鉴赏——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002姓名田凯学号*************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中国古典园林从选址、布局和造景上都有着独特的讲究。

就是因为这样我国古典园林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具有多方面的旅游功能。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价值旅游观赏苏州园林正文:㈠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我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

它们绝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

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

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

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

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㈡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的说,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因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都希望将园址选在天然的山水形胜之处,或者至少在有山连脉,有水通源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融汇于“天然”的效果。

当然有时候客观条件并不是那么理想,有些园址不得不做基在地域环境和造园条件较差,甚至是被认为很不适宜造园的地方。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造园家的努力,摒弃丑陋之弊,借取精美之景,并根据具体的座基情况,因势利导,“得景随形”地进行其创作。

㈢古典园林的构景与布景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

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

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

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

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

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

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

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

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

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

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

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

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

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

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

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

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

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

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

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

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

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

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

特别是市园。

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

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

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

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

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

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

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

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

“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

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

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

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

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偱之。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

峰岭之胜,妙在深秀。

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

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

(四)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属于我国南方园林的代表和典范,它的选址和总特点都体现出中国园林的特点,特别是在布景和结构上体现出中国园林所独有的特点,自然和谐的处理好主景的布局与借景的关系,让面积不是很大的园林体现出扩大高远之景,同时以山水或楼廊相隔,相互造景体现出无限的园林景观和园林的深邃。

以下进行简单介绍: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园林注意从园内各个角度观察都应能尽可能多地观赏园内景物,不留有死角,即使在屋内、院内通过窗户和漏窗等赏景,四面都可观景,使游览者不论在园内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完美的景色。

苏州园林讲究各种景物的布局,善于叠山理水,注意景物高与低,近与远的变化与层次。

苏州园林设计如同美术作品一样,如同中国国画疏密有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布局不要太小巧玲珑,留白。

苏州园林巧于布局,善于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借景是因为本园受环境或资金所限,借用其它处的景物,使借用的景物与本园景物浑然一体。

在苏州园林中不同风格的景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间有分割和过渡,这个分割用一堵墙、一个院落或是假山,用一堵墙分开太楞,假山是最好的过渡空间,在苏州园林中假山也是起这个作用的。

几乎没有一个园林没有假山。

在苏州园林中院落分割空间也是很多见的,比方在一个较大的空间,根据其大小在其中建一个方形或不规则的院子,最小的只有三五平米,在四面墙上都开有漏窗,这样增强园林的空间感。

苏州园林中用于分割空间的院子,左图为方形,右图为半圆形。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1.《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李磊1 王妮1 李钦艳(1.山东三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 2.山东省新泰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山东新泰271200)2. 《浅析园林艺术及美学思想》,杨青马可静,乌海市园林局 2007年发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