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教育城一期建设项目LID设施设计指引编制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深圳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合建筑设计事务所参编人员名单主编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蔡昌明郭常安叶青王艳午傅楠甄琪吴苏姗魏依娜参编单位:深圳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蹇婕刘默卉孙茵武汉中合建筑设计事务所吴文卉欧阳雪冰罗婷婷目录一、LID设计依据: (1)二、LID设施技术指标 (2)三、LID设施技术点布置区域 (3)四、LID设施主要技术点说明 (3)1.自然排水系统(生态草沟) (3)2.雨水花园及雨水花坛 (8)3.生态屋顶 (14)4.渗透路面 (18)5.下洼式绿地 (21)6.砾石渗透系统 (21)7.湿地及人工湖 (23)五、LID设施验收办法及要点 (25)一、LID设计依据:1.LID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相关设计资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起施行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5.《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6.《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年3月1起施行7.《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2014年版)(参考)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0.《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11.《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12.《防洪标准》GB50201-941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参考)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48-2002)1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17.《雨水综合利用》(国标10SS705)18.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19.2013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20.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21.2013年10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1号)22.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发〔2014〕4号)23.《广州教育城总体规划(2013-2020)》24.《广州教育城绿色市政专项规划(2013-2020)》(2014.1)二、LID设施技术指标LID设施建设技术指标表总用地面积平方米景观用地面积平方米绿地率%LID占地总面积平方米LID占景观用地面积的比例%LID设施技术点自然排水系统(生态草沟)平方米雨水花园平方米生态屋顶平方米渗透路面平方米下洼式绿地平方米砾石滞留系统平方米生态湿地平方米景观湖平方米三、LID设施技术点布置区域1.自然排水系统(生态草沟):主要布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2.雨水花园:布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3.生态屋顶:主要布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共建筑顶部(体育馆、图书馆、教室还是宿舍);4.渗透路面:布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车道;5.下洼式绿地: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6.砾石滞留系统: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7.生态湿地:布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线;8.景观湖:设计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水系;四、LID设施主要技术点说明低影响(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在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之前,LID多翻译为“低冲击开发”)是雨水综合利用源头化、生态化、综合化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
是指利用一些分散的景观绿地,通过工程设计、置换土壤、植物配置等绿色手段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基本一致,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1.自然排水系统(生态草沟)1)简介:自然排水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替代道路部分路段的排水沟,或地下雨水管,提供雨水缓慢流动的通道;二是提供对大颗粒污染物的去除介质。
生态草沟从上到下主要由蓄水层、生长介质层及蓄水石层构成。
蓄水层为生态草沟提供设计所需的蓄水深度,处理3年1遇的暴雨径流;生长介质层为草沟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条件,同时兼具过滤净化雨水的功能;蓄水石层的孔隙则提供了额外的雨水蓄集空间。
2)适用范围:一般设置在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隔带或道路中央隔离带,也可设置在建筑边、公共绿地、停车场等较分散,成带状的绿化区域。
3)材料选择主要材料包括管道、碎石、混合土、有机质。
●管道:在生态草沟配置的排水设施包括溢流口及排水管。
这些管道一般采用PVC管。
●碎石:碎石层的石块应进行破碎和筛分。
材料样本和粒度分布结果应由设计单位与监理共同验证是否符合要求。
底部碎石层粒径为5~50mm,级配按下表选取。
砾石层石材级配尺寸(mm)5038251813105百分比100.0%98.0%58.0%15.0% 5.0% 2.5% 1.0%为防止混合土混入砾石层,可铺设透水土工布,或者铺设50-100mm反滤层(细石)。
级配可按下表选用。
反滤层级配尺寸(mm)1053 1.50.5百分比100.0%85%15%5%2%●混合土:混合土是由介质、当地土壤、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一般为1:2:4(除磷除氮介质:当地粘土:中砂),具体配合比可根据渗透率、覆盖厚度、植物生长所需养料等实际要求调整。
混合土的渗透率应大于100mm/hr。
混合土的有机质含量应控制在8%-10%的范围内。
●有机质:一般为腐植土、木屑、椰糠等,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获得材料的难易程度自行选择采用哪种材料。
4)结构设计:●20-30cm厚的积水洼地;●20-30mm厚的有机覆盖层(根据种植植物的类型可省略);●400-600mm厚的混合土层;●300-400mm厚的碎石层,碎石层内宜铺设排水管。
●道路旁边的生态草沟宜采用孔口路牙、格栅路牙或平路牙等,确保道路雨水径流能够顺利流入生态草沟。
●溢流口采用(集水)渗排检查井形式(大样图详见《雨水综合利用》(国标10SS705)页11)。
每间隔20~30m设置一个,并保证生态草沟内至少有一个(集水)渗排检查井;检查井井面高出有机覆盖层约10cm;排水管就近接入道路雨水管网内。
●排水管管径:300mm。
●内部生态草沟宽度至少以2m为宜,外部3m。
5)植物设计指引:自然排水系统结合景观设计尽量选取耐旱植物。
●草坪草和观赏草:矮生百慕大草(Cynodon dactylon×C.transadlensis‘Tifdwarf’)、大叶油草(Axonopus affonis)、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紫叶狼尾草(Pennisetum setaceum‘Rubrum’)等。
●灌木:垂枝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巴西野牡丹(Tibouchinasemidecandra)、勒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银叶金合欢(Acaciapodalyriifoli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假连翘(Duranta repen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黄婵(Allemanda neriifolia)、朱蕉(Cordylinefruticosa)、五彩千年木(Dracaena marginata)等。
自然排水系统草本植物(A矮生百慕大草、B大叶油草、C白茅、D紫叶狼尾草)6)施工顺序:为保证生态草沟的性能,不但要确定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及其配合比,同时应充分重视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
●砾石层施工和管道的铺设:道路铺设完成后,砾石层与管道的铺设需交替进行。
底部需先铺约50mm厚的砾石层,再铺设排水管,接着铺设剩余的砾石层至设计厚度。
●混合土层:检查确保砾石层和管道高程的连接完整性之后,再铺设混合土。
●有机覆盖层施工:混合土层完工后铺设有机覆盖土。
●景观工程施工●移除淤泥围栏:所有的景观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与监理应检查是否所有景观工程均以完工,是否存在没有被保护的土壤。
检查之后,即可拆除景观区域周围的拦泥网。
7)施工工艺●碎石层施工和管道的铺设:生态草沟底部需先铺约50mm厚的碎石层,接着铺设剩余的碎石层至设计厚度。
(集水)渗排检查井收集雨水接入就近市政道路检查井内。
●混合土层施工:填土的边坡为1:3,尽可能保持松散状态,其高程应略高于设计高程,使其自然沉降。
●有机覆盖土层:有机覆盖层尽可能保持松散状态,铺设厚度大概30mm左右,铺设完成后使其自然沉降。
●景观布置:确保施工时径流不进入草沟,如果已有径流通过,需要在完工后清除沉积物并且植草。
景观植物依据设计要求选用。
●渗渠施工按生态草沟的相关规定执行,生态草沟对应的集水区的车道与人行道地面横向坡度应向生态草沟方向倾斜,汇水应通过雨水的地表径流。
生态草沟排水横坡不小于0.3%,纵坡不小于0.6%。
2.雨水花园及雨水花坛1)简介: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一般修建于道路旁绿地、公共绿地、停车场等块状区域。
通过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进行污染物的移除,达到汇集雨水下渗以及水质净化的目的。
设计目标为去除10-15mm的初期雨水的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2-2/3的径流量。
其主要构造包括:①植被。
通过蒸发蒸腾调节径流量,并通过与外界的氮循环降解微生物;除此之外,植被使得雨水花园具有绿化美化效果,从而使其可以融入城市景观设计。
②有机覆盖层。
为雨水花园的植物提供生长的介质,并起到部分污染物降解作用。
③生物生长介质层。
用来提供径流的贮存以及植被吸收的氮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