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曲与文化产业

戏曲与文化产业

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二、戏曲艺术的特殊魅力事实上,戏曲有着为社会所不可或缺的独特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真正找准了戏曲的时代定位,并且从业者也有淡泊之心,不争意识形态老大,承认媒介优先,不去无望地希冀恢复戏曲以往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就可以谈论这个话题了。

戏曲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产物,它之所以从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就进入历史,就是因为人类有着自我发现、自我体认和自我愉悦的需求,戏曲的功能满足人类的这种需求。

戏曲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最直接表现自身喜怒哀乐以及宣泄这些情感的渠道,它因而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前天、昨天和今天。

我们通常认为影视剧烈冲击了戏曲,但却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影视本身也是戏曲的一种延伸、是戏曲借助现代技术媒介而实现的一种自身延长。

如果能这样看问题,戏曲就可以把影视剧所获得的全部社会关注都打到自己的账上来,而不是仅仅盯注在剧场。

如此看来,戏曲正是红火热闹时!即使是从我国的现实娱乐需求来观察,影视也极需要戏曲的帮助。

我们通常戏称的“戏曲界养人、影视界用人”现象,虽然反映的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却也恰好可以用在这里作为一个绝好的证明。

三、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在全球化的渗透之下,丰富多彩的人类各民族艺术样式常常面临被肢解乃至消融的危机,这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各民族文化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在全球化格局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是族文文化气质和艺术精神的中国戏曲,如何继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如何继承和创新,也就成了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门打开,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之下,我们迎来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相互之间频繁的交流和不断的创新,中国传统戏曲也与世界戏曲一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历史性的进步,舞台争奇斗艳,剧目丰富多彩。

中国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也相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由政府投资,下大力气打造戏曲精品,取得了一些成效。

比如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四川省川剧院的《金子》,江苏省演艺集团的《骆驼祥子》,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浙江小百花女子越剧团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董生与李氏》等等,戏曲演出获得了较大成功,广受观众好评。

而同时生存在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戏曲,在地方文化硬件设施有限甚至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在相当一批中西部经济钱达地区的市县一级公共财政预算构成中,对文化支出的年度公共预算额度,甚至尚不足以覆盖全体文化事业机构人员的全部工资福利的支出),也依赖地方性传统民俗文化的力量和剧团的灵活演出机制获得了同样的发展。

比如在河南,各基层剧团依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企业、单位、个人等,以农村婚丧嫁娶、传统节庆活动等为台口演出,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演出场次,成为了繁荣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河南各省属文艺院团,更是获得了较之其他地区更加充足的财政支持额度了政府主管部门各方面包括政策、措施等的强有力的支撑,获得了毫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了中国戏曲艺术繁荣、可喜的发展局面。

当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戏曲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也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令国人引以为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剧艺术,虽然在传统剧目的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以目前的资金投人和保护力度,相比历史悠久、灿烂绚丽、丰富多彩的昆曲艺术自身应有的发展要求还远远不够,而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新编创的昆剧剧目演出,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究竟如何,是否能够真正代表和体现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精神,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名人名作”,尚需要时间的淘洗和检验。

总之,如何克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精神,弘扬传统克文化,创新艺术形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

四、当代戏曲的危机当代戏曲面临的困境的外在原因:1、“文革”使戏曲的演出和审美遭到中断,戏曲成为“中老年的艺术”,不容易为青年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下面是对武汉市三千名观众所进行的一项调查:不同年龄层对戏曲不景气的原因选答:老年中年青年影视的冲击17.66% 34.23% 34.35%没有好戏17.26% 39.35% 30.70%没有好演员9.25% 18.33% 16.23%可见,青年观众对传统戏曲的不适应要远远超过老年观众。

2、当代电视的声响技术的普及,社会向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闲形式,使戏曲在社会生态环境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在今天这样一个涉及各个领域大变革的时期,戏曲的不景气,被观众冷落,还有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

如工作学习太忙、票价太贵、交通不便等。

当代戏曲面临的困境的内在原因:1、当代戏曲迷失了戏曲“戏乐”体性,缺乏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理论的指导。

2、地方剧团成了替地方政府粉饰升平、晋京拿奖的工具,由此而产生大批公式化、概念化的戏曲作品,这种创作倾向直接导致戏曲愈发脱离群众而陷入困境。

3、经费不足和优秀人才的流失直接降低了戏曲艺术表演的质量,这也是致使观众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4、目前剧团体制改革政策不够完善。

五、戏曲如何走出危机:1、戏曲艺术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深入时代生活,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原则,促进戏曲的多元发展。

3、坚持和发扬戏曲艺术本身的民族特色,借鉴其他艺术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六、安庆——戏曲之乡(案例)安庆是戏剧之乡。

清乾隆年间,发源于皖鄂交界处的采茶调传至安庆市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一一黄梅戏。

《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深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受海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黄梅戏是我省主要的地方戏,也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其特点是载歌载舞,长于抒情,接近生活,唱腔优美,表演朴实细腻,韵味醇厚隽永。

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由民间山歌小调发展而成。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清道光前后在鄂、皖、赣毗邻地带形成民间小戏,后与民间歌舞和音乐相结合,吸收青阳腔、徽剧的音乐、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

唱腔以抒情见长,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唱小调为主,平词则常用于大段表叙和抒情。

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淳朴、健康的格调表现人物。

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并以其他民族乐器相配合,现又从音乐方面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旋律更为优美。

黄梅戏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为已故的严凤英,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一些优秀剧目在华东及全国戏曲会演中曾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电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仅合肥、安庆等地有黄梅剧团、黄梅戏院校和研究机构,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均有黄梅剧团,其影响和声誉还远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安庆是京剧的发源地。

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晋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

徽班领袖程长庚融昆曲、汉调等剧种之长,创造了国粹艺术——京剧,而被誉为“京剧鼻祖”。

六、简短的结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戏曲作为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艺术本能,都会在社会当中发挥作用。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戏曲都会经过自身的奋斗,寻找到一条超越的路。

无论时代风潮青睐于哪种艺术门类,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都不会消失和被取代,它会一如既往地留守住自己的基地。

当我们不再把戏曲只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同时也作为人类审美与愉悦的载体,运用它来陶冶性情、增加心理体验时,我们会发现,戏曲对于我们是可亲、可爱、可近的。

它会像以往一直在发生的那样,忠实地伴随着人类,走到明天。

三、如何振兴中国戏曲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而戏曲的一大特点是唱词一般都要拖很长,这让喜欢劲歌热舞的年轻人不适应,戏曲讲究的是一种意象一台戏只有几个人但能表现的千军万马,而现在的电影电视大片中庞大的效果场面相比更容易吸引现代人的眼睛,时代在进步,古老的戏曲想在现代社会的大熔炉中存活下来只有吸收一些现代影视音乐艺术中能吸引人的东西吧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没有市场,就没有戏曲,没有戏曲剧种。

戏曲史、剧种史表明,戏曲的发展、戏曲剧种的生成发展是也市场化的产物,市场的核心是观众的审美趣味,封建时代戏曲乃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没有谁人为的去生成剧种,戏曲与剧种都是按照百姓的趣味、自然而然的生成、定位,没有人为的干扰,其地方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优化的过程,使新的戏曲与剧种在地方化的转化中经历一次吐故纳新、整合变革,适应当地观众的趣味和要求,对市场和观众的敏感使戏曲和剧种的发展充满活力,使戏曲与剧种生生不息,既保持戏曲与剧种的特色,又能顺应时代和地方的变化,极其主动、灵活。

20世纪50年代,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目的是推动戏曲及剧种的发展和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现实,但人为的干扰和政治上的偏激使我们出现许多失误,不能做到客观、科学,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目标的丧失。

市场化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按艺术规律行事。

经历了许多人为的挫折后,市场也是戏曲、戏曲剧种发展按艺术规律行事的最好调节。

近些年的市场实践,不同地区、不同剧种的状况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如鱼得水,有的一落千丈,形成很大的反差,总的看并不理想,这也是反拨、回归中的必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处于这种文化的转型过渡时期,这种转型过渡要比经济企业的更为复杂、艰难,因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戏曲有它的特殊性。

而一旦戏曲与剧种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市场链,戏曲与剧种的发展生态将逐渐恢复,21世纪的戏曲及剧种将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

新世纪走向市场的戏曲,既不同于旧时完全的自发与无序,也不同于当代某些时期的过于人为与凝滞,而是在科学理论引导下的市场探索,是在总结历史与当代经验基础上的市场探索,避免盲目性与重复性,少走历史弯路。

精品性与市场化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彼此不是不容的,精品应该是有市场、有观众的精品,不应曲高和寡,束之高阁;市场化不意味不要质量,徘徊于低俗,一味追求热闹。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化运作还不会是以精品剧目为主的运作,尤其在农村市场戏曲演出主要还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结合的仪礼娱乐,而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种精品与市场的界线逐渐会缩减,但时下还不能要求既精品的又具市场竞争力,将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确定了它们在戏曲及剧种发展中所处的不同的形态层次。

四、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任何事物的生命力在创新,戏曲的生命力在创作,京剧也不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