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基本上为80后和90后,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并且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在21世纪竞争中能否取胜。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对策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基本状况(一)政治素养方面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总体说来比较健康,政治评价也很积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基本问题有着一致的认同。

关心国内外大事,政治视野开阔;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对我国未来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充满信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大学生对政治问题、重大政治事情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明确意识到了国家政治环境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们对政治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国企改革与发展问题都比较关心。

他们在其实践中已经普遍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政治心态日趋成熟。

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并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关系,逐步认清了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以及各种破坏祖国安全统一的思潮和势力的本质。

(二)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方面这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文明上,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

总体道德水平较高,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有较强的认同感,处理实际问题时方式更为灵活;基本道德观念初步形成并日益稳定,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同时部分呈现出功利主义的特点;社会亲和力及认同感加强,同时道德评价方面广泛存在双重标准;社会竞争以及危机意识加强,充分理解竞争的内涵并且参与到其中去;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虽然有现实因素存在,基本上仍呈现理想化的状态。

大学生基本接受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与道德原则,并能站在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与理解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

当前,大学生一方面对以竞争与协作共生共存为特点的市场经济道德要求是比较推崇的;另一方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三)个人道德素质方面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趋于客观全面,同时存在不稳定性和自我矛盾的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日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强,面对日益增强的社会压力能够以较为成熟健康的心态应对,同时存在部分消极态度;在少数大学生中心理问题仍然存在,有极少部分非常严重。

他们学习欲望强烈,学习手段现代化,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同时,学习的目的性多样化,显现出较为浓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自我定位较为客观全面,就业的观念更新较快,择业面拓宽,就业意识更加务实。

大学生自我的认识趋于客观,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

当前大学生已经能正视社会的变化,自觉增强危机与竞争意识,使自我评价与社会要求趋于一致。

学习欲望增强,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当前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成才意识趋浓,明显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就业方向明确,目标选择比较成熟。

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对社会大环境及其变化趋向有了深入的了解,表现理智与成熟。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下特点:1、兼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2、主体性。

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3、多样性。

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

青年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

4、时代性。

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

5、不稳定性。

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

6、矛盾性。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的思想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姿态,是有知识,有头脑,有个性,会生活的群体。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客观上讲造成的原因有:(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的复杂状况,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

(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疲软,针对性不强,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而含糊。

(三)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挫折经受能力和吃苦精神欠缺。

(四)就业体制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阻塞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侵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一)社会意识认知水平偏低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与信念。

在政治取向上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

部分学生一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二)价值观倾向利益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并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

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强调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三)公德践行能力较弱现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学生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灾区捐过款,有资料显示,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大学生捐款很踊跃。

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生就向灾区主动捐款10多万元,还主动去社区照顾孤寡老人。

但公德践行能力弱,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自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差,起床不叠被子,有些同学甚至被子衣服都带回家父母洗,自己卫生搞不好也不注意公共卫生,图书馆里的一些书和杂志常开被撕,借学校助学贷款不还等。

当问及“是否有乱扔垃圾的行为”时,大部分的学生答“偶尔有”或“经常有”。

当问及“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存在偷窃、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时,你会怎么办?”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不告发”。

(四)理想信念不坚定有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认为接受高等教育也不一定有好的出路,老实安分的读书没有前途,所以出现厌学甚至逃避学习的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毫无兴趣,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攀比、拉帮结派、早恋、追星等上面而荒废了学业。

(五)传统美德认同度滑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学生认为“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尤其是许多家境富裕者出手阔绰,生活作风不佳。

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有些学生把高消费看做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而导致思想言行出格、消费大手大脚、经常打电话向父母要钱、甚至到处借钱等不良现象的普遍存在,个别学生还走上了偷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六)自由散漫思想严重当代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不良风气。

上课时随意说话,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这些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发人深思。

在提倡纪律提倡诚信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反思的事情。

没有组织性纪律性的人,会将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带入工作学习中,这将导致与他人的合作的不协调,给他人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自身的工作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七)网络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代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等新闻媒体,在网络普及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接受着飞速更新的思想、知识的冲击与感染。

从书报、电视、到虚拟世界,各种媒介都将最普通的,未经筛选的信息呈现出来,而当代大学生往往毫无保留的接受,产生如沉迷于对偶像的不切实际的迷恋与幻想,深陷网络游戏与虚拟世界的泥潭无法自拔等诸多不良后果。

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普遍关注并且共同承担的责任。

一方面,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所有的宣传媒体都应该切实的对大众起到正确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把握好分寸,正确的选择健康向上的媒体信息,不做虚拟世界的思想俘虏。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对策(一)在日常教学中要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而促进他们形成更高的道德行为和适应生活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发挥日常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方式,整合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多种方式地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首先,发挥课程教育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专业课是大学生学好现代化科学知识和掌握专业技术本领,突出专业特点的重要一环,起到培养大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等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树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

其次,坚持和完善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制度。

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编写宣讲提纲,规定教学学时,认真组织实施。

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承担有关教学任务,同时聘请院外有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适时举办专题讲座。

比如,开展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专题讲座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很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