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年3月第2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09-06-11作者简介:赖宝林(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新剂型、新药研究。

Email:baolinlai@ 。

通讯作者:王利胜,博士,教授。

Email:wlis68@ 。

凝胶是一类含有两组分或两组分以上的包含液体的半固体胶冻和其干燥体系(干胶)的大分子的网络体系的通称。

将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凝胶中即为凝胶剂,它能较长时间地与作用部位紧密黏附,有较好的生物黏附性,制法简单,使用舒适。

《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在附录中规定,凝胶剂系指提取物与适量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可从口腔、鼻腔、眼黏膜、消化道黏膜、阴道、直肠、皮肤等多种途径给药。

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待开发阶段。

现将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凝胶剂基质的选用凝胶剂是由药物与基质组成的,基质既是药物的载体,又对药物的释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质的选择对凝胶剂的制备尤为重要。

凝胶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

水性凝胶剂基质一般由水、甘油、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Carbopol )和海藻酸盐、西黄芪胶、明胶;非纤维素多糖如壳多糖、乙烯聚合物、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和聚羧乙烯等构成。

油性凝胶基质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

胡志方等[1]选择水溶性凝胶基质卡波姆-940(Car -bopol-94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聚乙烯醇17-88(PVA17-88)、聚乙二醇(PEG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淀粉等,通过考察其外观、透明性、细腻性、涂展性及体外释药性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发现Car -bopol-940所制得的凝胶基质的各项指标均较优于其他类型基质。

丹皮酚为脂溶性成分,Carbopol 凝胶具有生物亲和性,而皮肤为磷脂双分子层。

徐银祥等[2]研制的丹皮酚凝胶剂中的丹皮酚有良好的经皮渗透性,丹皮酚在24h 内能稳定持续的溶出,透过百分率约46.73%。

宁玉明等[3]以白头翁素为指标成分考察了不同浓度HPMC 对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白头翁素经皮渗透速率为1%HPMC >3%HPMC >5%HPMC 。

沈岚等[4]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HPLC 测定水溶性成分丹参素的累积释放量,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各基质(HPMC 、Carbopol 、PVA )对丹参素释放的影响,发现3种药用高分子材料释药速度以Carbopol 最慢,而PVA 与HPMC 释药速度相近,同种材料释药速度为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

说明水溶性高分子材料黏度增大,则对亲水性药物扩散溶出的阻碍就越大,使释药速度减慢。

徐月红等[5]考察了不同基质对全缘千里光碱凝胶剂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稳态透皮速率为HPMC>CMC-Na>Carbopol 。

实验结果表明全缘千里光碱不宜选择弱酸性Carbopol 作为凝胶基质,可能因为在弱酸性的Carbopol 基质中,部分全缘千里光碱以离子形式存在,不利于药物的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

另洪求兵等[6]用虎杖、黄柏、冰片与壳聚糖制成的凝胶剂黏附力强,对皮肤无刺激性,易涂展,无油腻感。

基质可以单独使用,亦能配合使用。

王薇等[7]以壳聚糖、CMC-Na 为凝胶材料制备复方苦参壳聚糖凝胶剂,经临床试用观察具有涂展性好,黏附力强,形成膜状不易脱落,易清洗等优点。

马树人等[8]以Carbopol 、HPMC 和PVP 为基质制备了丹参酮亲水凝胶,发现凝胶剂中加入适量PVP 既可增加凝胶的黏结力,又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释药率。

2促进渗透剂的选用药物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吸收而发挥疗效,须具备分子量小、极性低等特点,但大多数药物不具备这些特性,因此常加入渗透促进剂以改善药物的吸收。

对于凝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赖宝林,王利胜,张升,田瑶(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广州510006)摘要:中药凝胶剂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药物制剂。

本文阐述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用、渗透促进剂的选用、释药性能、质量控制、现代制药技术在凝胶剂中的应用等研究概况,建议从中药凝胶基质引进与优选、中药提取、质量控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以促进中药凝胶剂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凝胶剂;基质;渗透促进剂;释药性能中图分类号:R28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83(2010)02-0211-03·211·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Clinical Pharmacology,2010March,Vol.21No.2胶剂研究的主要考察指标就是其透皮性能的优劣,所以选用理想的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药用辅料是凝胶剂研究的重要内容。

钟志东[9]以Carbopol-934为凝胶基质,以芦荟粉为主药,辅以薄荷脑、氮酮及防腐剂制备凝胶剂,结果氮酮的加入可促进凝胶剂中芦荟有效成分的吸收。

宁玉明等[3]通过对小鼠体外的经皮渗透实验,发现白头翁素凝胶中5%氮酮的促渗作用与3%相比无明显差别。

代龙等[10]以汉防己碱为指标对风湿镇痛凝胶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优选氮酮加入的比例,结果,加入4%氮酮的凝胶释药量最大,其11h累积释药量比加入6%氮酮的凝胶高出l倍多。

说明氮酮的加入量应有适宜浓度,而非浓度越高越好,且存在时滞现象。

孟书丹等[11]发现氮酮使美洛昔康透皮速率提高,但滞后时间延长,在体消炎镇痛效果不佳。

实验表明单用乙醇不延长滞后时间,在体起效时间缩短,效果优于没加透皮促进剂的凝胶。

这一经验也可应用于中药凝胶剂的制备。

马树人等[12]在丹参酮对裸鼠皮的透皮渗透研究中,将卡必醇、油酸和丙二醇等混合作为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使亲水凝胶中丹参酮的增渗倍数为2.84。

说明此混合体系适用于凝胶剂中丹参酮的促渗作用。

江川等[13]通过对离体鼠皮的透皮释药研究发现,含2%桉叶油和2%氮酮的替硝唑凝胶与不含桉叶油和氮酮的替硝唑凝胶相比,其透皮速率增加了291%。

桉叶油和氮酮均能渗入角质层,使细胞间脂质排列有序性下降,流动性增加,从而促进药物透过皮肤,可以考虑将这混合渗透促进剂应用到中药凝胶剂的制备中。

3药物释药机制的研究释放是药物制剂的一个很关键的行为,凝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制比较复杂,加上中药组成成分很复杂,因而影响因素较多,但在多数情况下,药物从亲水凝胶骨架中释放符合Fick定律,其动力学过程可以用Higuchi方程描述。

曾祖平等[14]以盐酸小檗碱释药速率和凝胶稳定性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出芩柏凝胶基质配方,并且对稳定性良好的凝胶配方进行体外体外释药实验,结果盐酸小檗碱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由此可知药物释放行为可作为处方筛选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成君等[15]采用桨法对不同浓度(2.0%,3.0%和4.0%)HPMC制备的葛根素凝胶剂进行体外释药实验,发现凝胶体外释药速率为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另外沈岚等[4]研究出不同基质中丹参酮的释药能力虽不相同,但释药过程均符合Higuchi方程。

有时药物恒速释放,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或者符合其他模式而无法用Fick扩散机制解释。

管咏梅等[16]采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雷公藤内酯在凝胶剂及软膏剂中的透皮均符合Fick定律,透皮速率为零级过程,即药物以恒速渗透。

但雷公藤内酯在凝胶剂中的透过速率远大于软膏剂,证明了凝胶剂较传统剂型的优势。

马树人[8]以Carbopol、PVP等为基质,制备了丹参亲水凝胶,使用改良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释药研究,发现5种凝胶剂的释药过程均表现为零级释放,情况与储库型外用贴剂相似。

郑红等[17]以Carbopol-980为辅料制备青藤碱凝胶剂,并用HPLC法测定了离体大鼠皮肤青藤碱的累积渗透量,结果青藤碱凝胶剂体外透皮释药方程为Q= 65.852t-55.677(r=0.9919),10h累积渗透量为638μg/ cm2,说明凝胶剂中的青藤碱以一级动力学经皮渗透。

4新技术在凝胶剂中的应用4.1环境敏感性凝胶在中药凝胶剂中的应用即利用凝胶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如对pH、磁、电、热敏感等,制备一些释药可控较理想的凝胶,作为理想的自调式给药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型给药系统中。

宋成君等[18]利用20%的泊洛沙姆407和10%的泊洛沙姆188作为基质制备了黄芩温度敏感凝胶剂,实验表明,该凝胶剂对兔眼无刺激,凝胶的眼部滞留时间是(150±8)min,达到了在室温下为液体,滴入眼内转变为凝胶,延长滞留时间的目的。

4.2β-环糊精包合物在中药凝胶剂中的应用冰片易升华损耗,使成品质量不稳定,从而影响疗效。

林雄等[19]以天然冰片的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出醒鼻凝胶剂中天然冰片的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包合工艺稳定可靠,切实可行。

杨明霞等[20]采用饱和水溶液法,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辛蒿凝胶剂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也取的良好效果。

4.3乳剂在中药凝胶剂中的应用姜洪芳等[21]采用司盘-80和三乙醇胺皂为复乳的乳化剂,CMC-Na和PVA-124作为混合型亲水性凝胶基质制得丹皮酚W/O/W型复乳凝胶,具有药物浓度高,不易挥发,作用持久,成膜性好的优点,并具有缓释作用。

徐凌云等[22]进行了雷公藤内酯微乳凝胶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雷公藤内酯微乳凝胶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4.4脂质体在中药凝胶剂中的应用徐白等[23]以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出三七总皂苷复方脂质体的处方,再以Carbopol为基质制成凝胶剂,进行皮肤给药研究,结果表明其能够增加药物的皮肤滞留量,提高药物在皮肤局部的生物利用度。

杨淑清等[24]以补骨脂素凝胶和补骨脂素酊剂为对照,将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应用于离体及在体大鼠皮肤,结果在离体和在体的条件下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均具有最大的皮内滞留量,具有显著的局部皮肤靶向性。

另外吴亚妮等[25]进行了茶树油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实验表明脂质体给药系统和凝胶剂的结合具有凝胶剂本身不具有的优势,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有望研制成一种新制剂。

·2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年3月第21卷第2期5质量控制凝胶剂的质量标准项目包括性状、鉴别、黏度检查、pH值检查、含量测定、稳定性试验、刺激性试验及卫生学检查等。

中药组成复杂,常以复方入药,故其质量控制的难点是鉴别、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