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纳米乳研究进展重点

中药纳米乳研究进展重点

第16卷Vol.16第8期No.8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10年8月August.2010第16卷Vol.16第8期No.8 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10年8月August.2010膜,因而油相分子的大小对纳米乳的形成至关重要[2]。

为了增加药物溶解度,增大纳米乳形成的区域,一般应选用短链油相。

常用的油相有蓖麻油、橄榄油、麦芽油、亚油酸乙酯、肉豆蒄酸异丙酯、花生油、豆油、辛酸/癸酸三酰甘油等。

2.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确定纳米乳处方组分的最重要一步。

亲水-亲油平衡值即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是纳米乳处方设计的一个初步的指标。

一般认为HLBbalance值在4-7内的表面活性剂可制备W/O型纳米乳,在8-18时形成O/W型纳米乳;在7-14时根据工艺条件形成可转相的纳米乳。

纳米乳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较大,一般可占到纳米乳的20%-30%,这是因为纳米乳乳滴比普通乳界面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包被乳滴[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毒性和刺激性均较小,适用于药物载体的制备。

常用的有脂肪酸、聚山梨酯类(吐温类)、聚氧乙烯蓖麻油、聚山梨酯(斯盘类)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聚醚型)、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2.3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在纳米乳中可促进溶解药物、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复合界面膜,降低界面张力及电荷斥力,增加界面膜的柔顺性,促进纳米乳形成并增加其稳定性。

这些要求决定了助表面活性剂必须在油相与界面上都达到一定的浓度,且分子链较短,而且毒性、刺激性较小。

最常用的有:乙醇、丙二醇、正丁醇、甘油、聚乙二醇。

2.4水相水相一般采用双蒸水或去离子水,也可采用缓冲液。

3纳米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纳米乳的形成不需要外加功,主要靠该3.1纳米乳的制备O/W型绞股蓝纳米乳。

赵海燕等[7]考察了刺五加总苷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确定了纳米乳最佳处方:Caf-丙二醇-亚油酸乙酯的比例为16∶4∶5。

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40nm,异嗪皮啶的平均质量史克莉等[8]选玉米油为油相、span-40为表浓度为92.6μg/mL。

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三角相图法固定水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值或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值,制备了O/W型中药按摩纳米乳液。

王薇等[9]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无水乙醇、十四酸异丙酯、蒸馏水、空心莲子草提取物制备了空心莲子草纳米乳,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32nm,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明显抑制柯萨奇病毒B3(CVB3)的作用。

3.2纳米乳的质量评价指标纳米乳的质量评价指标目前无统一标准,一般包括粒径的大小与分布、载药量、黏度、折射率、澄清率、含量测定指标和稳定性等。

杨宝平等[10]以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IPM为油相制备了白藜芦醇纳米乳,并对其类型、形态、粒度、白蒺芦醇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O/W)、外观透明、黏度小,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6.5±1.5)nm,白蒺芦醇的浓度为(6.184±0.110)mg/mL,平均回收率为95.8%。

申进宝等[6]对所制得的绞股蓝纳米乳经透射电镜观察、理化性质考察、粒度分布检测、稳定性考察,发现其纳米乳外观为淡黄色、澄清透明、可见蓝色乳光、流动性好的液体,其电导率、折光率、黏度分别为(105.6±1.23)μs/cm、1.427、25mPa·S,投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为圆球形,分布均匀,粒径介于40-60nm,各项指标符合纳米乳的特性,稳定性良好。

潘国良等[11]制备了葛根素纳米乳,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制剂中葛根素的含量,并对纳米乳的载药量、澄明度、稳定性进行评价。

结果载药量为20mg·mL-1,平均粒径为68nm。

近几年对于中药纳米乳的质量评价还引入了指纹图谱研究。

吕慧怡等[12]采用HPLC法,建立了丹参酮纳米乳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标示出丹参酮纳米乳制剂7个共有峰。

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为丹参酮纳米乳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3中药纳米乳的含量测定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

目前中药纳米乳的研究多是针对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或主要活性成份进行的,而对于中药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因而研究难度较大。

曹发昊等[13]以肉豆蔻酸异丙脂、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CremorphorRH40)、苦参碱和蒸馏水为原料,制备了苦参碱纳米乳,并对苦参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得苦参碱浓度为0.04-0.20mg/mL时,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纳米乳平均回收率为98.80%,苦参碱平均含量为110.12mg/mL(n=5),RSD%为0.93%。

4纳米乳的安全性研究韩旭华[14]制备了白芍总苷经皮纳米乳,并通过皮肤急性113体系中各种成分的匹配。

为了寻找这种匹配关系,目前采用HLB值、相转变温度(PIT)、盐度扫描等方法,首选方法是HLB值法。

纳米乳制备工艺中首先应根据油的性质和欲组成纳米乳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

在选定了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以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工艺研究。

首先固定油相(水相),作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三元相图,求得组成纳米乳的相区[4]。

李红磊等[5]采用伪三元相图考察不同油相、不同Km值、不同水相时O/W型纳米乳形成区域,测定纳米乳黏度,考察载药油相、水相对纳米乳黏度的影响,并运用动态光散射技术从多分散度、强度径、体积径、数量径多角度考察纳米乳的粒径及分布,发现:不同油相、不同Km值、不同水相对O/W型纳米乳形成区域均有显著影响;纳米乳黏度受油相和水相载药量的影响不大,但受水相含量的影响较大;纳米乳粒径及其分布受水相含量的影响较大,水相含量达到87.5%以上时,纳米乳的分布最均匀最稳定。

从而得出丹参酮和丹酚酸复合纳米乳处方:油酸乙酯、SolutrolHSl5-无水乙醇(8∶2)、水,可以同时作为丹参酮和丹酚酸的药用载体,制备成丹参复合纳米乳。

申进宝等[6]以转相法制备纳米乳,通过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优正丁醇、乙酸乙酯、蒸馏水为原料,制备出选处方,用RH40、第16卷Vol.16第8期No.8 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10年8月August.2010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长期毒性试验等,观察其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芍总苷纳米乳经皮使用无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是一种安全的药物。

翁婷[15]制备了雷公藤纳米乳凝胶剂,并进行了皮肤刺激性实验,5%雷公藤纳米乳凝胶剂有轻度皮肤刺激性,结果表明2.5%、但符合外用药物的皮肤刺激性要求。

5纳米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纳米乳作为载药体系有其它载药体系难以比拟的优点,所以,近年来,纳米乳载药体系在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得到了药物学家的青睐和广泛的应用[16]。

5.1纳米乳透皮给药系统20世纪90年代,纳米乳就作为透阳卫超等[18]以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17]。

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伪三元相图制备了复方丁香酚纳米乳透皮制剂,通过药效学研究表明,复方丁香酚纳米乳较普通混合液和清凉油具有更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翁婷[15]以聚山梨酯、丙二醇、油酸、雷公藤提取物、注射用水、维生素E、薄荷脑为原料制备的雷公藤微乳凝胶剂,动物实验表明:通过皮肤给药,透皮吸收,能够抑制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完全弗氏佐剂导致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性病变、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

5.2纳米乳口服给药系统与传统口服剂型相比,纳米乳作为口服给药系统有许多极为明显的优点:(1)可以增加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酶解;(2)纳米乳口服后可经淋巴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3)由于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膜时的障碍。

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4)一些疏水性药物可制成纳米乳的口服给药系统,可适合儿童和不能吞服固体剂型的患者服用,药物可直接被机体利用,且吸收比片剂、胶囊剂更迅速,更有效[19]。

欧阳五庆等[20]以小麦胚芽油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紫苏子油纳米乳,并研究了其对急性小鼠高血脂症的影响。

结果显示,紫苏子油纳米乳比紫苏子油软胶宋强等[21]研究了穿心莲内酯的纳囊有更强的抗高血脂功效。

米乳提取方法及其对有效成分含量、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穿心莲的纳米乳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纳米乳提取液的抗炎活性明显高于乙醇提取液,其穿心莲内酯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

表明利用纳米乳液提取中药不仅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中药提取技术。

5.3纳米乳注射给药系统水难溶性药物的非胃肠道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给药,在制剂技术方面一直存在许多难题。

而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能较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具有缓释、靶向以及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注射用药物载体。

宋贷赟等[22]采用乳化法研制了水飞蓟宾纳米乳注射剂,考察了其在家兔体内的代谢过程,结果显示:Zeta电位-26.9mV,稳水飞蓟宾纳米乳平均光强粒径为21.2nm,定性好;家兔体内药动学过程表明水飞蓟宾纳米乳有一定的缓释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张莉等[23]采用卵磷脂/乙醇/油酸乙酯/水的体系,制备了去甲斑蝥素W/O型纳米乳,和同剂量注射剂相比,纳米乳在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明显大于注射液,具有较强的肝靶向性,同时还可明显减少去甲斑蝥素在肾脏中的分布,从而降低其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乳对肝脏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余东升等[24]制备了黄芪W/O纳米乳注射液,并和靶向释药性。

考察了体外释放度,发现在前8h内稳定释放,几乎呈一条直线(r=0.9957),药物的释药特征符合Higuchi动力学,并在24h内缓慢释放。

说明纳米乳可发挥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