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的家校联合育人模式
摘要:家校联合育人整合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集合了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力量,关注了学生的校内、校外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是学校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
由于受到大学生来自各地,家庭跨地域的特点制约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家校联动上仍有不足。
学校和家长的联动没有形成机制。
随着网络的普及,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构建家校联合育人的新模式成为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家校联合育人;家委会;网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教育合力的结果。
家校联合育人模式整合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集合了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力量,关注了学生的校内、校外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将成为学校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
一、家校联合育人的必要性
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属性。
离开了社会,人的社会属性不再完整存在。
一个同学,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孩子,在社会是公民。
他有自然属性,但更重要的他是一个社会人,他存在于社会,就会不停的接受来自社会丰富多彩的信息。
1、家庭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晋代哲学家谢玄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抉择的能力以及自制的能力都没有成年人强,所以,家庭及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就非常显著,跟他的父母、老师也就有着直接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了心理学中著名的家庭治疗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家庭被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动的系统,任何一个人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改变家庭可能是改变个人最有效的途径[2]。
2、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对家庭的忽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原2020)》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纲要》第13章内容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在该章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专门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的讲话中也指出:“中小学还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3]。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保障下,从幼儿园到高中,纷纷建立起了家委会。
家委会一方面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为家长提供了参与权和监督权。
但是,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家校联动上仍有不足。
思想教育模式上还是学生在校归学校管,走出校门归家长管,除了四年一次的家长会,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和家长的联动没有形成机制。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响,也使面向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当前情况下,紧紧抓住家长这条线,让家庭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掘家庭的潜力,利用家庭的力量,将会使家长不仅看到学校所做的工作,还会自觉参与进来,成为学校工作有力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高校目前在家委会制度上报道可见的只有福州大学在2012年11月成立了家委会。
他们对家委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家委会可以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
也可以对学校工作及教职员工进行监督和评议,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而学校,也必须在商定期限内反馈,不过,除了有权利外,家委会也得服务家长们和校方。
比如,帮助学校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接受家长的咨询和求助,做好家长和学校的中间人。
学生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学生的监护人,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他们希望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热心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但以往由于缺乏顺畅的渠道,家长的诉求一度得不到反映。
在家委会的努力下,家长的要求能够及时传递,学校的教
育方针能够及时传达,家长的诉求能够有效解决。
但目前,高校在这块工作上的缺失,不仅会使已习惯于这种模式的新生家长产生不适应感,也会使家长在参与学校工作中无从下手。
二、基于网络的家校联动将是思想教育的新阵地
1、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动的新形式
高校的家校互动的平台目前尚在探索中。
高校的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学生所在的院系)和全体学生家长组成的基于网络的育人载体。
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互动网站、微博、sns社区等网络平台,实现家校互动,共同育人的职责。
目前,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长的跨地域性和信息交流的及时和广泛性,使得高校的家校互动平台其组成、职责和机制与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有所不同。
2、高校家长委员会的发展方向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索恩伯格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所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支持者和学习者、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5]。
在我们现行的高校体制中,支持者和学习者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简单模式,鼓励家长以咨询、电话联系、简单咨询的形式轻松的参与到单个孩子的管理中。
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可以作为一种中间模式,家长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积极
参与的热情,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暑期调查等项目中给予一定数量的孩子简单的指导和支持。
而教育决策参与者将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最高级形式,参与的家长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的管理概念,他们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家委会常务委员会或出任校董会成员等方式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流程。
3、网络平台是高校家长委员会的载体。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越来越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因此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方式方法也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正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基于网络的高校家校互动平台,是目前学校网络思想组织教育形式的拓展和延伸。
由学校面向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发展为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面向学生
的网络思想教育新形态。
网络不仅创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
网络信息的传播不仅具有跨越空间限制的特性,而且具有超越时间局限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全天候传播以及及时性、快捷性的特点,能够极大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网络环境还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2]百度百科,萨提亚词条
[3]百度百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原2020)
[4]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教基2012.2号
[5]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