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七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50.0 16.1
16.5
49.4 16.2
70—79
70以下
低能边缘
智力缺陷
6.7
2.2
6.0
2.2
心理测量学
二、智力测验的理论依据
(一)智力因素分析理论 该理论认为智力是人脑的内部的和有待发现的能力 构成,主要建模方法是因素分析法。这是一种对智 力进行静态的因素描述。 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理论占优势。传统比奈式 智力测验,即以该理论为基础编制。
心理测量学
5.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维尔隆)
心理测量学
(二)智力的信息加工观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更
重视对智能活动内在过程进行分析。 最具代表性的是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的智力三重
(元)理论和戴斯、纳格利尔里及考尔比1990年 提出的”PASS模型”智力理论。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1.智龄
智龄 ——即智力年龄,指每一个年龄(段)被试在智力 量表中应该完成的难度最适宜的题目个数(即该年 龄恰好有60%的被测者能完成的题目)。
比奈—西蒙量表使用此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生理年龄是7岁,但他能通过9岁组的 全部题目,而能通过10岁组的一半题目,11岁组的 1/4题目,不能通过12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龄就 是9+1/2+1/4=9 又3/4,即智龄为九岁九个月。
十岁:
按照重量排列五个积木 照抄钱币上的两个图案 ; 评论荒唐的表述 回答或理解“困难问题” 在一到两个句子中使用给定的三个 单词
例:一个4岁儿童心理年龄的计算
年龄 水平 通过的 测验数目 每项测验得到 的月数 全部得分 年 月
3岁
3岁半
6(起始年龄)
5

1
3


5
4岁
4岁半 5岁 6岁 7岁
1.斯滕伯格的智力三重结构理论
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智力的三 个亚理论(p80): (1)智力的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 subtheory)(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 (2)智力的经验亚理论(experiential subtheory)(测验公平性问题) (3)智力的成分亚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核心)
七岁:
出示右手和指出左耳 描述一幅图 执行三个同时发出的命令 计算六个钱币的价值,其中三个 是重复的 命名四种主要的颜色
八岁:
比较记忆中的两个物体 从20数到0 指出图片中的遗漏 说出日期和星期 复述五位数
九岁:
从20个钱币中找出零钱 在用途之外对熟悉的单词进行定 义 识别所有的钱币(9种) 按顺序命名一年的月份 回答或理解“简单问题”
心理测量学
(三)智力的分布和分类标准
1.智力的分布 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智力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曲线, 即两头小、中间大。 著名心理测量学家推孟(L.M.Terman)认为,智 商为100分左右的人约占全部测试者的46%; 130分以上的人少于3%;70分以下的也少于 3%。
心理测量学
2.智力分类
一个孩子的智龄越大,他的智力水平就越好。
不足:按这种方法,无法比较两个年龄不同,智龄也 不同的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如一个孩子小些,他的 智龄为6岁,另一个孩子大些,他的智龄为7岁,那哪 一个智力水平高呢?
心理测量学
2.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 简称IQ),指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 公式:
29.剪纸。
30.抽象名词的定义。
比奈—西蒙量表
1908年作首次修订: 题目:增至59个 年龄:3-13岁 指标:智力年龄 方式:把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一岁一组。每个 年龄组项目数量不等,最多8项,最少3项。每年 龄的儿童中有一半能通过的题目即属于这个年龄组 的题目。儿童通过了哪一个年龄组的题目,便说明 他具有几岁的智力。
计划(plan)
注意(attention)
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process )
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 process)
心理测量学
2.戴斯等的智力PASS模型理论
(2)三个系统: ①注意—唤醒系统(第一机能区) 使大脑处于一种适宜的工作状态。 ②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第二机能区) 又称编码系统,负责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接 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贮。 ③计划系统(第三机能区) 执行计划、监控、评价等高级功能。
心理测量学
•智力的成分亚理论
操作 成分
元成分
知识获得 成分
执行元成分的指令, 高级管理成分 学习如何解决新问题, 进行具体的认知加工 对其他成分进行计划、 学会如何选择解决 操作,如编码、推断、 评价和监控 问题的策略 应用、比较、证实等
心理测量学
2.戴斯等的智力PASS模型理论
(1)四种认知成分:
心理测量学
1.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二因素说
(Spearman,1904)
G因素 -个人的普通智力 -得自先天遗传,主要 表现在生活活动上,显 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 者,就是普通能力;
S因素 -个人的特殊智力 -是个人在某方面 表现的异于别人 的能力。
心理测量学
2.多因素论(塞斯顿)
(1)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伯金汉/科尔文/星汉蒙等);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斯腾/威尔斯/爱德华/ 桑代克/品特纳等);
(3)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奈/推孟等);
(4)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斯腾伯格); (5)智力是“个人心理能量的总和,此项能量能够使 个人有目的地行功,使个人的思想有条理,并且 能够对自身的环境作出有效的适应”。(韦克斯勒)
心理测量学
※ 我们对智力的界定
智力——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注 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 力等。
心理测量学
(二)智力测验及其指标
1.智力测验
——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 一种科学方法。
2.智力测验结果的三种表达方法: 智龄 比率智商 离差智商
斯 比 量 表 智 力 分 类
-
心理测量学
2.智力分类
百分比(%) 智商(IQ) 类别 理论常态曲线 实际样组
韦 克 斯 勒 对 智 力 的 分 类
130以上 120—129
极优秀 优秀(上智)
2.2 6.7
2.3 7.4
110—119
90—109 80—89
中上(聪颖)
中材 中下(迟钝)
16.1
心理测量学
3.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是把测量分数按照正态分布曲线标准化,
把原始分数转换为平均分为100、标准差为15的
标准分数,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力能力与其年龄相
仿的人群的平均成绩的偏离程度。
公式:IQ=100+15(X-M)/S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使用此方法。
优点: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智力在其同龄人中的 相对位置的衡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14.解说物体与人物的名称。
15.复述句子。
16.说出二物的不同点。 17.记忆图片中的物体。 18.靠记忆重画图片。
19.复述数字。
20.说出二物的相同点。 21.比较线的长短。 22.比较重量。 23.重量记忆。
24.说出同韵字。
25.填词。 26.用三个词造句。 27.对答问句。 28.交换长短针的位置。
心理测量学
5.智力层次结构理论(维尔隆)
【英】心理学家 维尔隆(P.E.Vernon,1961) 把智力结构分为四层: 第一层:G因素(普通能力); 第二层:大因素群,分为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 因素”与“操作和机械因素”; 第三层:小因素群,如数字能力、空间、心理动作 能力等 第四层:更小来自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心理测量学
第二节 常见个体智力测验及其实施
一、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一)1905年的比奈—西蒙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内容:30道题(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 题目排列方式:从易到难。 指标:通过项目数。如白痴最多只能通过6项,低 能的成人可通过7~15项。 例如,能力平常的3岁儿童,大约可以从第1题做到 第9题,而如果一个3岁的儿童完成十几个题目,就 可以说他智力较高;反之,如果同龄的儿童只完成 了较少的题目,则表明他智力较低。
塞斯顿(L.L.Thurstone,1936)提出智力可分 为7种因素:
智力的多因素 语文理解(V) 具体解释 理解语文涵义的能力
语句流畅(W)
数字运算(N) 空间关系(S) 机械记忆(M) 知觉速度(P) 一般推理(R/I)
迅速语言反应能力
迅速正确地计算能力 方位辨识及空间关系判断 属两事联结的机械式记忆 凭视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根据经验能做出的归纳推理能力
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包括快 流体智力 速辨别能力、记忆、理解等能力。 (14岁左右高峰) 如:类比、演绎推理的能力、视听加工
能力等
固体智力是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晶体智力 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运用已有 (一生都在发展) 的知识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 题的能力。它与教育文化有关。
4.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3
2 2 1 0(最高年龄)
1
1 1 2 2
思考 的内容 内 容
自变量,属于引起思考的刺激。在性质上分别属 于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五类。
中介变量,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不能直接观察 的思考评价、聚合性思考、扩散性思考、记忆、 认知五种。在他的智力理论中,形式上有三个向 度,实际上真正代表智力高低的,是他指的思考 的运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