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浙江经验打造文创小镇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体会与建议
近日,市委宣传部派员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2017第七届中国特色小镇模式创新与项目实操高端总裁峰会”,业内一流专家、著名企业家深度分享全国特别是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对特色小镇建设有了更直观生动的认识,对xxx如何打造“中国·xxx5A级文创小镇”项目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一、浙江打造特色小镇的基本经验
总体感受,浙江“特色小镇” 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小镇功能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美”、制度供给力求“活而新”。
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特色小镇搭建要素聚集平台。
特色小镇既不同于建制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又不是四者的简单叠加。
它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质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聚集产业、人才、土
地、政策、资金、运营六大要素,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按照产业特色打造形式多样的“特色小镇”,其目的就是极大地吸引同类业态高端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做大产业、做强块状经济的新优势,打出抱团发展、拼船成舰的组合拳。
(二)特色小镇融入旅游功能特质。
特色小镇都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他们把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拿出来作旅游题材。
每个特色小镇都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属于旅游特色的“小镇”需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
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外,还积极赋予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
(三)特色小镇树立生态发展理念。
始终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大万亿产业和茶叶、丝绸、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通过“创建制”“期权激励制”以及“追惩制”等打造政务生态。
强化社区功能打造社会生态。
始终围绕高端人群和创业者的需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确保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
(四)特色小镇注重文化传承保护。
每个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挖掘文化功能,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
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把文化塑造成特色小镇的“灵魂”,把特色小镇打造成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生活空间。
(五)特色小镇强化管理考核和政策扶持。
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避免盲目扩张和贪大求全。
原则上要求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确保产业核心和项目载体。
政府定期从投资建设进度、用地情况、新增税收、高端要素聚集、产业特色打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级。
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土地使用指标的50%或者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以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一半给当地财政(三免两减半)。
二、主要认识和体会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取得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规划、建设和运营,大胆探索出一条新路。
主要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要更加注重整体谋划布局。
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建设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关键不是规模大小、不是规划设计,重点在于项目的综合谋划。
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立足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风情,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先策划、后规划,体现区域差异性,推动“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二)要更加注重组织机制创新。
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先期财政投入来推动小镇建设序幕;以市场运作方法,结合招商引资、PPP模式等建设经营性设施,重点引进有责任、有能力、能担当的龙头企业入驻开发,为特色小镇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运营保障;加大营销宣传,广泛吸引国内外创业企业、创客集聚,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创意、创新、创造协同发展。
(三)要更加注重产业引擎打造。
特色小镇打造是市场化下的新型城镇化,要以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为支撑,努力将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成行业中的“单打冠军”。
特色主导产业是引擎,不但有产值,更重要是解决就业、聚集人流、聚集消费,最终实现城镇繁荣。
小镇可以搞“从无到有”,但产业一定要“有弱补强”;可以搞“地产先行”,但不能以救房产地为目的。
(四)要更加注重文旅元素导入。
特色小镇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不能促进旅游消费,就有可能变成卫星城、死城,没有生命力。
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从当地特产业中延伸和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
三、打造“中国·xxx5A级文创小镇”的对策和建议
对照学习浙江的先进经验,就如何打造“中国•xxx5A级文创小镇”主要有以下对策建议:
(一)总体谋划,分步实施。
我们打造特色小镇也要善于讲故事、造“文化”,抓好有针对性的产业配套发展。
金点子比金子还金贵。
目前要充分依托专家团队深入论证“打造以当代舞蹈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的可行性,重点就小镇定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产业项目等进行总体谋划,后期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开展投融资工作,分区域、分项目、分时段完成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二)因地制宜,产城相融。
从xxx近年来的发展基础和实际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对“高端要素”的集聚功能还不够强,但在推进“全域旅游”和“阳光康养”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结合xxx多民族性、开放性、融合性特点,建议将“5A级文创小镇”的定位调整为“歌舞小镇”,并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
主要理由:一是“5A级文创小镇”这个名称定位不太准确,外人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歌舞小镇”这个名称定位突出,容易识别传播,且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先例;二是我市有众多优秀民族音乐、舞蹈可以培育传播,有一定产业基础;三是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投资建设艺术教育院校、艺术家工作室等,
以教育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是通过xx团队等开发国际舞蹈艺术节品牌,强化对外营销宣传。
这样的特色小镇有产业基础,有品牌项目,有人流聚集,再逐渐融合文化创意、康养旅游和社区生活要素,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同时,建议协调和处理好小镇建设与新区建设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整体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止“空心化”和“孤岛化”。
(三)控制规模,集约打造。
一是坚持“保护为先”的理念。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对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建议“留白”,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以便后期调整产业策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二坚持“低密度”建设的理念。
花城新区可开发用地较少,建议按照“经济、需求、集约”的原则,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和范围,既不显得局促,也不浪费资源。
(四)政策保障,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人员配置、资金投入、要素保障等都需要由专门结构去统筹协调,为确保高效、有序开展,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在土地供应、财税减免、投资融资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
同时,建议拓展投融资渠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模式,鼓励引导国内外各类企业和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
2017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