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的成长 第一章

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的成长 第一章



反对利息的实质---阶级利益
“哲学家们的见解除了少数例外,都是吻合 于自己阶级的金钱利益的。” ……“每一个阶 级都曾有过丰富的理论论据在支持着经济上对自 己有利的意见。” ——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 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P243

哲学家们属于主要是债务人的奴隶主 阶级或受这个阶级雇佣。反对利息是其阶 级利益所在。
(二)分工思想

分工产生于人的天分的差异 “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 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 ——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 务印书馆,1961年版,p12 “命定论”
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高产品质量
分工程度受市场范围限制
波斯国王宴会上的食物丰盛,质量上乘, “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如同其他手艺在大城市里 特别完善一样,国王的食物也是特别精美的。在小 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桌子;有时 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 顾,他就很满意了。一个从事这么多种工作的人, 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 主张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 公元前339年,被雅典公民大会以不 信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
色诺芬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公元前430——355年) 雇佣兵。支持小居鲁士。 处以叛国罪。终生放逐。 投靠斯巴达。 经营和管理庄园 并从事创作 。 《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
(一)“经济”及其作用 (二)分工思想
(一)“经济”及其作用
最早使用“经济”一词 经济=家庭+法律 “经济”——“家庭财产管理”; 《经济论》的副标题:“关于财产管理的讨 论”。


“经济”是财富的重要来源
经济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家庭财产管理的效率。 有的人用很多钱盖出的房子没有用处,而有的 人用很少的钱盖出的房子很有用;耕种同样的土地, 有的很穷,有的却衣食丰足。其原因就在于后者掌 握家庭财产管理的艺术(经济)而前者没有。 ——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 印书馆,1961年版

财富


满足需要:自然 奢侈或炫耀:不自然
货币



货币的产生一是为了方便交换,二是为了定价。 货币的使用,如果是为了以上目的,则是自然的。 如果货币本身成为目的,则是不自然的。 最不自然的是将货币作为生息的工具,这无异于 要求父亲生孩子。 “在致富的各种方法中,借贷确实实是最不合乎 自然的。”

2,国家的职能和财产权保护


背景:废债运动
罗马在征服希腊过程中,为希腊人优雅而富裕 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奢侈浪费成为一种时尚。富裕 阶级虽一时成为百万、千万富翁,而过度的奢侈, 终至负债累累。恺撒以慷慨大方著称,也以债务缠 身著称。公元前62年,恺撒得到了下一年出任西班 牙总督的肥缺,但债主们的逼债,却使他难以成行。 克拉苏替他偿清部分债务.才使恺撤得以赴任。根 据罗马法,到期不能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将沦为奴隶。 于是债务缠身的官僚纠集流氓无产者在罗马掀起了 一场“废除债务”运动。当时的债权人主要是骑士 阶级,因此,“废债运动”实际上反映的是骑士阶 级财产权得不到承认和保护的现实。
第一章 前古典经济学时代: 古希腊和古罗马

历史从来被认为是无法从头开 始的研究领域。
——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 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1



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 古希腊 古希伯莱
一、色诺芬 二、柏拉图 三、亚里士多德 四、西塞罗

一,色诺芬

分工具有负作用——分工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负 面影响 分工的发展使人们终身从事单调的职业。有的 粗俗的技艺会伤害工人的身体,甚至损害他们的精 神,使他们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不能参与国家事务。 色诺芬:《经济论》,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p12
——参见价值中国网,赵峰:《经济学长征的 起点:色诺芬的生活经济学》

四,西塞罗





西塞罗(前106—前43年) 出生于罗马附近一个骑士 家庭。 共和制向帝制转变时期的 政治家、思想家。 拥护共和制,反对独裁。 学习希腊诡辩术和哲学。
前64年当选为执政官。 前59年,被放逐。财产被没收,住宅被充公。 前43年,由于反对安东尼的独裁统治被谋杀。
中世纪:忸怩 新教改革之后:开放

(二)价值思想
物的两种用途: 使用:生产者自己使用; 交换:出售给他人使用。 “以鞋为例:同样是使用这双鞋,有的用来穿 在脚上,有的则用来交易。”

斯 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马克思: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交换的必要条件:分工
等同性或者价值的衡量: 一是效用 参与交换的两种商品效用相等。 本方对对方商品的评价等同于对方对 自己商品的评价。 效用价值论的来源。

Leabharlann 二是生产成本等同所要求的是劳动成本的相等,即通过交换 使生产者的劳动成本得到补偿。 “如果受动的一方接受到的东西的量和质不是 主动方所产生的那种量和质,这些技艺就会被弃而 不用。” 劳动价值论的来源
马克思的评价
“亚里斯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 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 的天才的光辉。”。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 版社,1975年版,P75
(三)私有财产观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
1,财产私有比财产公有 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 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 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 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人们要是认为某一 事物已有别人在执管,他就不再去注意了,在他自 己看来,这不是他对那一事物特别疏忽。” 因此,公有财产的利用,往往意味着低效率。 相反,如果建立财产私有制制度,“划清了个人所 有利益的范围,人们相互间争吵的根源就会消除; 个人注意自己范围以内的事业,各家的境况也就可 以改进了。”
分工——交换:“以有余换不足”。


人之所以是“趋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是因 为在存在自然分工的格局下,“每一个隔离的个 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 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求]。” 人们的相互需求推动了城邦的形成。“城邦 就是由成比例的服务回报联系起来的。……正是 交易才把人们联系到一起。”


“他死之后一直过了2000年,世界才 又产生出来可以认为是大致能和他相匹 敌的哲学家。”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 馆,1963,P209


他活过,思想过,然后死了。
——海德格尔
(一)“自然”的经济思想 (二)价值思想 (三)私有财产观

(二)“自然”的经济思想

“自然”观念 “自然”:本源(source)或本性 (nature) 上天创造万物,赋予其本来的性质和功用。 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 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

4,财产私有比公有优越,也是基于实践经 验方面的理由 如果财产公有是好的,那早就应该成 为通行的财产制度。“但当今绝大多数的 人都生活在私产制度中,在共产中生活的 人却为数很少。” 世世代代的经验证明财产私有比公有 更合乎人性从而更有效率,所以才得到了 广泛的运用,因此,放弃财产私有意味着 对成功的传统经验的背叛。

(三)亚里士多德




前384——322年 色雷斯 17岁 进入academy 20年 反马其顿运动 出游或出逃 亚历山大的教师 前335年吕克昂学园 逍遥学派 《政治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涵盖了人类知 识的全部领域。”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 P20
二,柏拉图
前427—347年 雅典贵族家庭 苏格拉底之死 逃出雅典 西西里岛 叙拉古 迪尼奥修斯 奴隶市场 安里塞里斯 academy 《理想国》

(一)理想国 (二)公有财产观
(三)分工与国家(城邦)的产生
(一)理想国 哲学家 正义原则: 战 士 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每一个人应该从事 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的行业和担任的职务, 取决于人们的秉性, 由先天决定。


《论共和国》、《论责任》
骑士阶级是通过商业活动致富的大 地主和大商人及大货币所有者。 拥有大量财富,但社会地位没有相 应提高。面临贵族和政府发欺压和剥夺。

1,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人既是一种个体的存在,又是一种社 会的存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 作为服务人类生活的手段的财产,客 观上被分为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相应 地,财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 权。
交换的充分条件:互惠 交易参与者的不同经济利益——互惠 只有互惠的交易才可能持续。 “如果在这两样商品之间先确定好了比 例等式关系,并且两个人都相互回报,那么我 们刚才提到的结果就可以实现。否则,这种 交易就将是不平等的和不能持久的。 ”

交换原则:平等或等同性

“若没有交易就没有社会,没有平等就 没有交易。”

“经济”作为一门学问,也能使拥有 者获得收入 “一个懂得这门技艺的人,即使自己没 有财产,也能靠给别人管理财产来挣钱”。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 务印书馆,1984年版,P1

“经济” 主要职能是分工,组织,协 调,监督,奖励和惩罚 “如果你要使人们胜任地管理事务,你 就必须监督他们的工作,检查他们的工作, 随时奖励那做得很好的工作,毫不迟疑地给 予粗心大意的人以应有的惩罚。” ——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P43 牧羊犬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