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别届学号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姓名邹丰波系别、专业法律完成时间2015年 3月目录内容摘要 (1)1.自首含义的确定 (1)1.1 自首的本质 (1)1.2 自首的构成要件 (2)1.2.1 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 (2)1.2.2 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2)2.实践中准自首的认定 (3)2.1 准自首的对象 (3)2.2 如实供述的内容 (3)3.自首量刑的处罚................................................... .. (4)3.1关于自首的从宽处罚 (4)3.1.1 犯罪以后自首的 (4)3.1.2 犯罪较轻的自首 (4)3.1.3 犯罪较重而自首的 (4)3.2 不适用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几种情况.................................... (5)总结 (5)参考文献 (5)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内容摘要:自首制度在中国的立法设置和司法适用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自首制度的雏形,自首的立法化始见于秦律,秦律称自首为“先自告”、“自告”或“自出”,有关于此的理论研究也随着历久而弥新.自首制度对于司法机关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并有助于实现刑罚目的。
但在犯罪的实际情况中,纷繁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正确的认定自首,本文对自首的构成要件、特殊自首的认定,自首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粗浅探讨。
关键词:自首自动投案准自首量刑自首是刑法领域里面非要重要的一项司法制度,各国刑法对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自首制度,是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为根据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我国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通过自首从宽原则的实施,获得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预防犯罪结果。
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自首可以减轻或者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减少司法机关追诉的负担和司法成本;促使犯罪人悔罪向善。
自首者得到从宽处理,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我国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对自首者从宽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给犯了罪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投案,促进其认罪服法,使案件尽快侦破,减少社会危害性,达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
一、自首含义的确定(一)自首的本质自首的本质,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能准确地体现自首制度立法的精神实质。
即设立自首制度的基本指向、基本目的应当在本质中得到体现;第二,它贯穿于自首行为的始终,同时普遍适用于自首的各种情形,普遍适用于各类自首;第三,它是自首本身的特质,能将自首与其他现象或制度区别开来。
自首的本质是“如实供述”。
1.如实供述能准确体现自首制度立法的精神实质。
国家设立自首制度就是为了正确运用刑罚同犯罪作斗争,以准确及时地惩治犯罪,节约司法资源。
只有犯罪人犯罪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才能使国家设立自首制度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
2.如实供述贯穿于自首行为的始终,同时普遍适用于自首的各种情况。
自首制度都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制度,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自首范围的变化、成立要件的变化等等。
但是无论自首制度如何变化,能适用于自首制度的通则性内容就是如实供述。
不管是一般自首,还是准自首和特别身首,唯一不变的要件就是如实供述。
(二)自首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关于自首的规定,构成自首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1.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未被发现,或者犯罪分子虽被发现,但尚未受到司法机关询问、传唤或尚未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时,自动投案的行为。
自动投案一般是犯罪分子主动向公安、检查、司法审判机关投案,并自愿置于其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
如果犯罪分子就近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机关或其他有关人员投案,也可认为是自动投案,但其主观上必须出于自愿、主动。
12.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自首的本质特征。
犯罪分子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由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2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自首时,不仅要求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而且要交代所知的共同犯罪的事实,如果是主犯必须交代、揭发同案犯的罪行,否则,构不成自首。
如果犯罪人交代的是自己耳闻目睹的他人的罪行,则是检举揭发,应为立功而不是自首。
犯罪人如犯数罪的,投案时只交代了一种罪行,对其所供述的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如果数罪中的一种罪行已被发觉,犯罪人在侦察、起诉、审判过程中或被判决以后,又将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第75页2王艳,《论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当代法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5页—148页的其他罪行主动供述出来,对其交代的罪行可以视为自首。
3犯罪分子如果只交代次要罪行,隐瞒主要罪行,或者以虚假情况掩盖其真实罪行,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以上条件是我国当今刑法对自首所规定的自首必需条件,缺一不可,符合了才可以认定是自首。
二、实践中准自首的认定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4它是新刑法增加的内容,扩大了自首的范围,对进一步了解自首做了必要的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鼓励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早破案、审判。
认定准自首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1.准自首的对象有三种:准自首的人必须是已经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包括被采取拘留、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的未决犯和正在被执行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缓刑的已决犯),这是准自首成立的主体要件。
这里的“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包括对特有刑事案件享有侦察权的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人民检查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强行剥夺或者加以一定限制的强制性方法。
“正在服刑的罪犯”是指人民法院已经判决,正在执行所判刑罚的罪犯。
对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等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权的人,也应当作为准自首的主体看待。
52.如实供述的内容:一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犯罪事实,如果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则不能作准自首对待;二是所供述的其他罪行,既包括同种类罪行,也包括他种类罪行。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3款规定中的“还未掌握”是认定准自首是否成立的重要因素。
所谓“还未掌握”是指司法机关还未掌握足以合理的,有客观根据的怀疑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还实施有其他3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2000年版,第205页4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5杨文杰,《论准自首》,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9页罪行的线索、证据。
“还未掌握”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犯罪事实和犯罪人均未被发觉;二是犯罪事实已被发觉,但犯罪人尚未被发觉。
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以至判刑,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追究刑事责任,是因为司法机关已经掌握了其犯罪事实和证据,如果其本人出于悔过,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类罪行,只能认定为认罪态度较好,如不属同类罪行,则属自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三、自首量刑的处罚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1款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对于自首犯适用该规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一)关于自首的从宽处罚,各国的专家说法不一致。
有的主张相对从宽原则,有的主张绝对从宽原则。
我国刑法实际上是采取了相对从宽的原则,把自首分为了三种情况区别对待:1.犯罪以后自首的,可以从宽处罚。
这是我国刑法对自首以后予以从宽处理所做的原则性规定。
对此规定的理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不论情节,只要是自首,一律从轻、减轻处罚。
这很显然是绝对的从宽处罚原则,与我国刑法的观点不一致。
第二种观点就是主张根据情节,认罪态度。
这是我国刑法所采纳的。
因为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危害是客观的,投案自首可以从轻,但绝不是必须从轻,对待特殊情况,也存在有例外,可见我国对自首采取相对从宽主义原则,是合理的,有利于防止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
2.犯罪较轻的自首,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较轻是减轻或从轻处罚的前提,主要是对犯罪较轻进行评估。
何为较轻的犯罪?通常认为最低法定刑为三年以上的为较重之刑。
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首的情节用以决定处罚。
3.犯罪较重而自首的。
“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也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就是说,犯较重罪行而自首的,一般只能从轻处罚。
只有当犯罪分子自首的同时又有立功表现的,才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样不仅能使司法机关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办案质量,还可以鼓励其他犯罪人自首,预防犯罪,减少社会危(二)不适用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几种情况:1.对于从事暴力性犯罪且情节、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分子,也可以不考虑自首为量刑的从轻、减轻条件。
犯罪嫌疑人投案后想利用自首隐瞒其从事的更为恶劣的犯罪活动的,也不应当认定为自首等。
62.犯罪嫌疑人,交代自己的罪行后,必须听候、接受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查才能最终认定为自首。
7如果其投案后,又畏罪潜逃,或者委托别人而自己拒不到案的,不能构成自首。
3.自首是必须贯穿整个司法程序的,在各个阶段自首的内容必须相同,并且是案件的正确反映,对于那些在侦查、起诉阶段供认不讳的问题,到了法庭又反供的,可以不予以从轻处罚,因为这种情况下的犯罪分子本性不改,若对其从轻处罚将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
综上所述,自首制度是长期司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坚持自首政策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真正理解并在实际中运用是本文的目的。
自首从宽是惩办和宽大相结合的刑法政策,具体体现了刑法的直接目的,因此把握好这一政策才能真正的理解刑法的初衷,加强这一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集团,有利于预防犯罪,进一步稳定社会,减少人民的损失。
总之,自首政策是推动刑法完善、完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篇章。
参考文献:(1)孙光妍,《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黑龙江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75页(2)王艳,《论自首的认定与处罚》当代法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5页—148 页(3)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2000年版,第205页(4)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5)杨文杰,《论准自首》,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9页—33页(6)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页、393页(7)周道鸾等主篇:《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