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概述媒介素养概述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
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
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
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
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
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
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
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
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
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
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综上所述.全球开展传媒素养教育迄今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倡导阶段——“提出命题”;60年代后的重视阶段——“研究分析”;80年代后的建设阶段——“介入课程”;2l世纪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一一“终身教育”。
二、中国与西方的异同西方社会对传媒素养的重视,源于大众传媒的副作用,主要是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并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
西方的大众传媒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
这种理论强调自由创办传媒、报道消息、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的权利。
因而要抑制传媒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接受者的辨别、防范、抵制能力,也即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在中国,是通过加强对传播者的管理控制,来解决大众传媒副作用。
但随着大众传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更新,“堵”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也要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与此同时,还要改进传媒体制、提高媒介质量等。
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说:“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
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地意义和作用,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地素养。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衷菱在《沦媒介信息教育》一文中扩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就其广义来理解,属于媒介教育范畴。
所谓媒介教育,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又称为新闻教育或新闻传播教育。
这类媒介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或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
这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此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人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
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地能力地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地人。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地内容:一是对媒介从业人员地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传者的新闻教育;二是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也就是从侠义角度来说的媒介素养教育,即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蒋宏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重要课题——公民传媒素养教育》这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公民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即正确地、建设性的了解、认识、判别、接受、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功能的能力,称为“传媒素养”。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竞争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
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的思维已经落伍,自从互联网诞生,对当今的媒体已经很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效果。
因此.除了要加强法制以外,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认知教育的角度,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当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至点。
开展传媒素养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1、在认知方面,帮助公民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总和信息的能力;2、在情意方面,帮助公民体认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适当性,合乎法律和伦理性;3、在技能方面,帮助公民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媒介系统和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4、在营造环境方面,帮助公民不断重视科学地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地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和新闻事业地改革与发展,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促使社会效益好地传媒可持续地得到更好地经济效益,有更足地发展后劲。
由于我国大众传媒地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
按照发展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直接向大众提供各类经济信息等公众资源,更可以帮助消除贫富差距,消除公众的“知识沟”问题,可以建造信息时代的、公众以媒介为核心的社区形态。
另外,它还可以解决诸如儿童教育、妇女问题、文化产品生产等诸多广泛的社会学课题。
五、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加拿大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持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的产品。
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向我们提供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分解和辨析媒介的建构。
第二,媒介构建现实。
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媒介获得的。
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
第四.媒介总是暗含商业动机。
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
第六,媒介暗含社会和政治诉求。
第七,媒介中的内容和形式总是紧密相连的。
第八,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centerformedialiteracy)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五个重要问题。
这五个核心理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媒介信息是使用一种具有自己规则的创新性语言构建的;不同的人对问—信息的体验是不同的;媒介融入了价值和观点;建构的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或权力。
五个重要问题是:是谁创造了达条信息?该信息运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条信息陈述了或是省掉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观点?为什么要传递这条信息?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思.弓斯持曼(lenmasterman)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