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详解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详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 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 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 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 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 歌是1869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 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 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 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 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 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 个感人肺腑的曲调。
柴科夫斯基一生写作了大量作品,有 交响曲六部,其中以第六(悲怆)交响曲 最为著名。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 协奏曲,都被列为世界最有名的协奏曲之 列;他写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 人》、《胡桃夹子》,也是歌剧、舞剧里 最受欢迎的剧目;管弦乐有:《1812序 曲》、《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 丽叶》幻想序曲;室内乐包括有《如歌的 行板》在内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 作品有套曲:《四季》;小提琴作品有 《旋律》;大提琴作品有《洛可可主题变 奏曲》……总之,柴科夫斯基在各种音乐 体裁里都有名作。这在世界乐坛上是首屈 一指的。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喜欢音 乐,歌声也甜美,因此柴可夫 斯基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偏好。 从四岁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 上弹奏,到六岁时无师自通地 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八岁时 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 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于是进 入当地的学校就读,开始接受 正式的钢琴教育,不过来年因 为父亲的工作异动,他的钢琴 课程也随之中断。
1860 年妹妹亚历山德拉出嫁后, 搬到了乌克兰的卡明卡,柴可夫斯基经 常去那里度过夏天。有一次他听到泥瓦 匠瓦夏在他屋外干活儿,哼着悦耳的小 调。柴可夫斯基打开窗户喊住他,亲切 地对他说:“你唱得太好了,你能不能 再唱一遍,让我把它记下来好吗?”瓦 夏高兴地唱了起来,他很快地记录了下 来。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的 《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就是由此而来。 这个旋律优美抒情,只要听过它的人没 有一个不为之感动。
作者简介
彼得依里奇·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 最有才华的作曲家。1840年3月7日出生在佛根 斯克一个贵族家庭里。十岁开始学习钢琴。柴 科夫斯基的父亲希望儿子学法律,把他送进了 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柴科夫斯基从这个学校 毕业后,到司法部工作,但是,他对法律毫无 兴趣。1862年,他考进了彼得堡音乐学院,从 师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 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柴科夫斯基 得到梅克夫人的资助,使他得以摆脱沉重的教 学工作,专心从事作曲。
欣赏
《如歌行板》
1877年初,莫斯科音乐学院为 欢迎列夫·托尔斯泰的来访举办了 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第一弦 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 行板》。托尔斯泰听了以后被感动 得流下热泪,伟大作家写信给柴可 夫斯基说:“⋯⋯在莫斯科的最后一 天,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的 文学创作从来没有像那天晚上似的, 得到那么多的报酬⋯⋯我喜爱你的天 才。”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说: “像您这么伟大的艺术家的一双耳 朵,要比一双普通的耳朵更能给予 音乐家以鼓励。至于我,知道了我 的音乐竟能感动您,迷住您,我是 多么高兴而骄傲呀!”
第一弦乐四重奏演出 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评 论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拉罗什的评论文章中指出: “这首作品的特色是鲜明 的曲调配上优美的和声, 显得迷人;音调优雅,不 同于一般;略带轻柔意味 ⋯⋯确实具有美妙的音响效 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 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 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 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 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 还写过别的作品。”
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欧许 多国家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 章行板还被改编为各种器乐独奏 曲演出。柴可夫斯基本人也常常 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演奏《如歌 的行板》。随后几年内又接连有 柴可夫斯基的第二、第三弦乐四 重奏问世,然而最著名的仍然是 他的第一首弦乐四重奏。柴可夫 斯基终于完成了对自己提出的任 务:使俄罗斯室内器乐曲成为广 大群众的财富。室内器乐曲正是 从此走向了繁荣。
柴科夫斯基曾经访问过许多国家, 在那里举行音乐会,并获得很大声誉。英 国剑桥大学于1893年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由于在生活上的贫困和婚姻上的不幸,他 的作品里常常流露出彷徨和苦闷的情绪。 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也是原 因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这 样的。他的其它一些作品,例如:《天鹅 湖》、《胡挑夹子》、《降b小调第一钢 琴协奏曲》、《1812序曲》、《意大利随 想曲》等,都充满着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 精神。
主题悠长缓慢的民歌音调 (加弱音器)、抒发了内心世 界的情感,而多次的下行四度 进行,形成了俄罗斯民歌中通 常表现沉郁、痛苦的典型音调。 当主题第二次在小提琴声部完 全重复时,其它声部作了不同 的复调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