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2.0开发

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2.0开发

第32卷第3期2018年6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Vol 32No 3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3-1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先进乏燃料贮存技术研究(2015ZX06004002)作者简介:朱庆福(1973-)ꎬ男ꎬ研究员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反应堆物理与临界安全方面的研究.E ̄mail:qfzhu@ciae.ac.cnDOI:10 19431/j cnki 1673-0062 2018 03 001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朱庆福ꎬ张㊀驰ꎬ夏兆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ꎬ北京102413)摘㊀要:针对核燃料循环系统中不同物理形态的核燃料ꎬ建立相应的中子动力学 热工水力耦合模型ꎬ开发了用于固体㊁溶液㊁粉末㊁核燃料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的程序GETAC ̄2.0.利用国际上公开的基准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了验证ꎬ程序对功率(裂变率)峰值的计算结果与基准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ꎬ验证了GETAC ̄2.0程序的准确性.关键词:核燃料系统ꎻ源项计算ꎻGETAC ̄2.0中图分类号:TL36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0062(2018)03-0001-07DevelopmentofSourceTermCalculationCodeGETAC ̄2.0forCriticalityAccidentsinNuclearCycleSystemZHUQingfuꎬZHANGChiꎬXIAZhaodong(ChinaInstituteofAtomicEnergyꎬBeijing102413ꎬChina)Abstract:Basedonindividualneutronic ̄kineticsandthermal ̄hydraulicscouplingmodelofnuclearfuelwithdifferentphysicalformsꎬGETAC ̄2.0codewasdevelopedforsourcetermcalculationofsolidꎬsolutionandpowderfuelinthenuclearfuelcyclesystemwhencritical ̄ityaccidentshappened.Therelativeerrorofthepeakpower(fissionrate)calculatedbyGETAC ̄2.0codeis12%comparedwiththebenchmarkexperimentaldataꎬwhichverifiestheaccuracyofthecode.keywords:thenuclearfuelcyclesystemꎻsourcetermcalculationꎻGETAC ̄2.00㊀引㊀言在核燃料循环的主工艺中ꎬ核燃料根据物理形态的差别可以分为固体㊁溶液和粉末.在发生临界事故时ꎬ不同物理形态的核燃料系统的功率响应各有差异ꎬ而热工性质的差别引起的反应性反馈机制的差异是不同状态核燃料系统功率响应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ꎬ针对不同形态的核燃料系统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月建立不同的物理热工耦合模型ꎬ才可对超临界事故裂变源项进行模拟计算.本文针对固体㊁粉末和溶液三种形态的核燃料ꎬ研究其超临界事故的发生机理ꎬ并结合点堆动力学方程㊁非稳态传热方程和不同形态核燃料特有的热工模型ꎬ探究其事故工况下的系统功率响应.1㊀基本理论在发生临界事故时ꎬ由于不同形态的核燃料产生的热工现象不同ꎬ导致其事故功率响应有差别.当正反应性引入使核燃料系统进入超临界状态时ꎬ系统功率会快速上升ꎬ热量在系统内积累.此时ꎬ固体系统会产生热膨胀的现象ꎬ导致中子泄漏增加ꎬ引入反应性反馈ꎻ溶液系统内的慢化剂密度会减小ꎬ同时还会因为裂变产物与慢化剂的作用产生辐照裂解气泡ꎬ导致慢化效果变差ꎬ引入反应性反馈ꎻ粉末系统慢化剂密度会减小ꎬ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ꎬ系统内的慢化剂会发生沸腾相变的现象ꎬ进而引入反应性反馈.整个事故过程功率响应的模拟是一个中子物理和热工水力耦合的问题.其中ꎬ物理计算结果为热工水力计算提供热源分布ꎬ热工水力计算结果为物理计算提供反应性反馈的数值.编程求解物理热工耦合问题时ꎬ将要模拟的时间划分为很多时间步长ꎬ在每一个时间步长内做一次中子物理㊁热工水力计算ꎬ并计算反应性反馈ꎬ循环求解即可得到系统的功率㊁反应性和温度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㊀固体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当固体核燃料系统进入超临界状态时ꎬ在初始阶段ꎬ系统功率会快速上升ꎬ热量逐渐地积累ꎬ导致固体开始产生膨胀ꎬ系统体积增大ꎬ密度减小ꎬ中子泄露增加ꎬ进而产生负的反应性反馈ꎬ致使功率下降.模拟这样一个事故过程ꎬ需要求解点堆动力学㊁非稳态传热和线弹性运动微分方程[1 ̄2].2.1㊀点堆动力学模型忽略临界事故过程中通量形状因子的变化ꎬ对通量进行时空分离ꎬ采用点堆动力学方程进行中子动力学部分的计算ꎬ见式(1).点堆动力学方程的求解采用三次Hermit插值法.dPdt=ρ-βeff-ΔρΛP+ð6i=1λiCi+SdCidt=βiꎬeffΛP-λiCi㊀i=1ꎬ2ꎬ ꎬ6(1)其中:P为功率密度ꎻρ为体系外加反应性ꎻDρ为反应性反馈ꎻβeff为总缓发中子有效份额ꎻΛ为中子代时间ꎻCi为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密度ꎻβiꎬeff为第i组缓发中子有效份额ꎻli为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衰变常量ꎻS为中子源项.2.2㊀非稳态传热模型非稳态传热方程见式(2)ꎬ可采用有限容积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3].∂T∂t=kρcÑ2T+Q fissionρc(2)其中:T为系统内某点的温度ꎻk为材料热导率ꎻρ为材料密度ꎻc为材料体积比热容ꎻQfission为裂变产热率ꎬ可采用单群稳态中子扩散方程计算得到的系统内裂变释能的空间分布近似地作为动态情形下裂变释能的空间分布.对于圆柱体:Q fission(rꎬz)=CJ02.405Rræèçöø÷cosπHzæèçöø÷(3)㊀㊀对于球体:Q fission(r)=CsinπRræèçöø÷r(4)2.3㊀线弹性膨胀模型假定固体发生的膨胀在弹性力学范围内ꎬ用线弹性运动微分方程[4]描述系统内各个指点的形变情况ꎬ见式(5).ρ∂2u∂t2=Ñ[μÑu+μ(Ñu)T+λItr(Ñu)+(3λ+2μ)αT](5)其中:u为系统内某点的位移ꎻa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ꎻμ㊁λ为Lameᶄ系数ꎬ表示如下:μ=E21+ν()λ=νE1+ν()1-2ν()其中:E为材料的杨氏模量ꎻν为泊松比.2.4㊀动力学参数计算动力学参数(如βeff㊁Λ等)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瞬态分析的精确性.在GETAC ̄2.0程序中ꎬ动力学参数均采用日本原子力所开发的SRAC程序包进行计算ꎬ计算流程见图1.2第32卷第3期朱庆福等: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图1㊀动力学参数计算流程图Fig.1㊀Flowchartofkineticparameterscalculation2.5㊀固体基准实验验证为了验证GETAC ̄2.0程序的正确性ꎬ采用美国Godiva ̄I固体核燃料装置的四组瞬态基准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和Godiva ̄I装置1㊁2号实验数据的对比见图2~图5ꎬ四组实验的裂变率峰值对比见表1.表1㊀裂变率计算结果与基准题对比Table1㊀Fissionratecalculationresultcomparedwithbenchmark实验号系统周期/μs基准实验裂变率峰值fissions/s计算的裂变率峰值fissions/s相对误差/%129.52.67ˑ10192.71ˑ10191.502902.54ˑ10182.62ˑ10183.1531601.07ˑ10180.95ˑ1018-11.243202.63ˑ10172.62ˑ1017-0.38从图2~图5可以看到ꎬ当正反应性引入时ꎬ功率迅速上升ꎬ随着热量的积累ꎬ温度上升ꎬ固体开始膨胀ꎬ引入负的反应性反馈ꎬ使功率上升速度减缓ꎬ产生功率峰.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到ꎬGETAC ̄2.0程序在模拟Godiva ̄I四组基准实验时ꎬ裂变率峰值的最大误差在12%以内ꎬ其正确性可以得到保证.3㊀溶液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当溶液核燃料系统内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进入超临界状态之后ꎬ根据法国SILENE溶液核燃料装置的瞬态实验结果ꎬ其系统功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图2㊀1号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2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the1stexperiment图3㊀1号实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3㊀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inthe1stexperiment图4㊀2号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4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the2ndexperiment3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月图5㊀2号实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5㊀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inthe2ndexperiment1)首次瞬爆阶段在引入反应性大于1Ɣ时ꎬ系统进入瞬发超临界状态.系统功率在瞬间急剧上升ꎬ而后因为温度上升和辐照裂解气体的产生引起负反应性反馈ꎬ系统功率逐渐下降ꎬ产生第一个瞬爆功率峰.当引入的反应性小于1Ɣꎬ即缓发超临界时ꎬ第一个功率峰的来临就会迟缓很多.2)功率震荡阶段在产生首次功率峰之后ꎬ由于产生的辐照裂解气体不断逸出水面ꎬ空泡引起的反应性反馈效应减弱ꎬ会使得系统进入重返临界的状态.随后功率继续增加ꎬ空泡反馈效应有增强ꎬ产生新的功率峰.如此循环往复ꎬ系统就进入了功率震荡阶段.3)功率下降阶段由于外界的人为干预引入负反应性或者燃料温度上升至沸点后ꎬ液体沸腾喷出容器或慢化剂蒸干ꎬ导致系统进入次临界状态ꎬ从而引起功率下降ꎬ事故终止.为了对整个事故过程进行模拟ꎬ需要建立相应的中子物理㊁传热和辐照裂解气泡模型.其中ꎬ中子物理和传热部分的计算采用与2.1㊁2.2节中相同的方程ꎬ辐照裂解气泡模型见3.1节.3.1㊀辐照裂解气泡模型临界事故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裂变碎片ꎬ加之中子㊁伽马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ꎬ使水发生裂解ꎬ进而产生辐照裂解气体ꎬ其主要成分为氢气和氧气.辐照裂解气体的浓度达到溶液的饱和浓度之后ꎬ将会在溶液内形成气泡ꎬ影响溶液的体积和密度.本文采用文献[5]中的辐照裂解气泡产生㊁迁移平衡方程进行空泡体积的求解ꎬ见式(6).∂VB(tꎬz)∂t=(1+1ζ)G(H2)P(tꎬz)RT(Xw+ρgh(z)+2αr)-v(z)∂VB(tꎬz)∂z(6)式中ꎬVB表示空泡体积ꎻt表示时间ꎻz表示轴向位置ꎻ1/ζ表示其他气体与H2产量的比值ꎻG(H2)表示产氢额ꎻP(tꎬz)表示t时刻z位置的功率密度ꎻR表示气体常数8.3145ꎻT表示气泡温度ꎻXw表示环境压强ꎻρ表示燃料密度ꎻg表示重力加速度ꎻh(z)表示气泡距离溶液表面的高度ꎻα表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ꎻr表示气泡半径ꎻv(z)表示气泡的轴向运动速度.3.2㊀溶液基准实验验证采用法国SILENE溶液核燃料实验装置的S1 ̄300~S3 ̄300共三组瞬态实验结果对GETAC ̄2.0进行验证.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和SILENE装置S2 ̄300㊁S3 ̄300实验数据的对比见图6㊁图7ꎬ温度㊁气泡份额随时间的变化见图8㊁图9ꎬ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峰值与三组实验数据之间的对比见表2.图6㊀S2 ̄300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6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S2 ̄300experiment图7㊀S3 ̄300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7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S3 ̄300experiment4第32卷第3期朱庆福等: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图8㊀S2 ̄300实验温度㊁气泡份额随时间的变化Fig.8㊀TemperatureandvoidsharechangewithtimeinS2 ̄300experiment图9㊀S3 ̄300实验温度㊁气泡份额随时间的变化Fig.9㊀TemperatureandvoidsharechangewithtimeinS3 ̄300experiment表2㊀裂变率计算结果与基准题对比Table2㊀Fissionratecalculationresultcomparedwithbenchmark数据来源裂变率峰值/sS1 ̄300S2 ̄300S3 ̄300实验1.30ˑ10151.70ˑ10161.10ˑ1019GETAC ̄2.01.44ˑ10151.79ˑ10161.09ˑ1019计算的相对偏差/%11.15.6-0.9由图6㊁图8可以看出ꎬ在S2 ̄300实验初期(前6s)ꎬ温度反应性反馈起主要作用ꎻ之后辐照裂解气体迅速产生ꎬ使反应性下降.在10s左右ꎬ由于此时功率处于下降状态ꎬ导致辐照裂解气体的产生量减小ꎬ系统的反应性开始上升ꎬ功率的下降速度进一步变缓.S3 ̄300实验的变化结果与S2 ̄300实验类似.由表2可以看到ꎬGETAC ̄2.0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峰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最大为11.1%ꎬ其正确性可以得到保证.4㊀粉末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粉末核燃料在没有慢化剂的情况下ꎬ其临界质量很大ꎬ不易发生临界事故.在特殊情况下ꎬ如果粉末系统受潮或有慢化剂渗入ꎬ则容易发生临界事故[6].由于慢化剂的进入ꎬ会在粉末系统内引入正反应性ꎬ引起系统功率的迅速增加ꎬ进而整个系统温度上升ꎬ体积膨胀ꎬ慢化剂的密度减少ꎬ慢化能力减弱.一般而言ꎬ湿粉末中的含水量较少ꎬ整个系统处于欠慢化的状态ꎬ故而当慢化剂的密度减少时ꎬ相当于向系统引入了负反应性反馈.负的温度反馈是抑制湿粉末系统瞬态事故工况下功率上升的第一种方式.由于粉末系统核燃料的水分量较少ꎬ且在处于粉末间隙的水难以产生稳定的辐照裂解气泡ꎬ即使产生气泡也会迅速弥散开ꎬ故而可以忽略辐照裂解气体的产生.随着温度的持续上升ꎬ粉末系统内会产生沸腾.系统中的水的温度将保持在其对应压力下的沸点不再变化.此后ꎬ沸腾传热导致系统内的液态慢化剂开始蒸发ꎬ引起系统慢化剂的干度增大ꎬ引入大量的负反应性反馈ꎬ并使得系统进入次临界状态.慢化剂的沸腾引起的相变反馈是抑制湿粉末系统瞬态事故工况下功率上升的第二种方式.假若之后再没有新的液态慢化剂流入ꎬ系统的功率将保持次临界状态ꎬ直至功率下降至极低水平.对粉末核燃料事故工况的模拟ꎬ中子物理部分的计算采用与2.1节中相同的方程ꎬ传热部分计算包括固㊁液两相传热和沸腾相变计算两个部分.4.1㊀固㊁液两项传热模型湿粉末系统内存在固㊁液两相ꎬ其精确的传热计算应该求解固液两相Navier ̄Stokes方程ꎬ但因为含水量不大ꎬ固体粉末周围的水将迅速被加热ꎬ故在传热计算时ꎬ可以将系统看作单相均匀系统进而等效为单相非稳态传热.不同于一般单相传热的地方是ꎬ这个等效单相均匀系统的热工参数将必须单独计算.5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月传热方程中的两个重要热工参数是比热容Cp和导热系数kꎬ这两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热方程的计算精度.对于湿粉末系统而言ꎬ混合体系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无法通过查表得到ꎬ故而这里采用化学工艺中经典的EMT ̄Landauer模型进行求解[7 ̄8].EMT ̄Landauer模型不同于传统简单热工中的热阻并联(热流从上到下流经不同的材料)㊁串联(热流从上到下经过每一层材料)模型ꎬ是一种适用于两种材料随机分布ꎬ每一相之间既不连续又不分散ꎬ每一中组分能否形成导热路径ꎬ取决于组分的量.EMT ̄Landauer模型等效导热系数ke计算公式为:ðNi=1νiki-keki+2ke=0(7)㊀㊀对于固液两相流ꎬ其等效导热系数可由式(8)给出:ke=3ε-1()kf+31-ε()-1[]ks4+3ε-1()kf+31-ε()-1()ks[]2+8kfks4(8)其中ꎬkε为有效导热系数ꎬε为固相体积份额ꎬkf㊁ks分别为液相㊁固相导热系数.等效比热容可由能量守恒方程得:Cpe=wfCpf+wsCps(9)其中ꎬCpe为等效比热容ꎬwf㊁ws分别为液相㊁固相质量分数ꎬCpf㊁Cps分别为液相㊁固相比热容.4.2㊀沸腾相变传热模型当粉末系统内热量不断积累ꎬ使水达到其沸点后ꎬ系统的传热将由非稳态热传导转变为沸腾传热.此时ꎬ系统的温度将不再增加(不再遵守非稳态传热方程)ꎬ而是维持在水的沸点不变ꎬ热量由水的气化潜热带走ꎬ直至慢化剂蒸干ꎬ系统进入次临界状态.在粉末中的水进入沸腾之后ꎬ定压下的饱和水随着热量的继续增加而逐渐变为湿饱和蒸汽而从系统表面蒸发.由于沸腾状态下系统温度不再变化ꎬ故系统内的热量将全部由气化潜热带走ꎬ系统的干度决定了蒸发的水的量ꎬ也决定了沸腾相变引起的反应性反馈.干度可由式(10)计算得到.x=ʏtxt0ʏVPrңꎬt()dVdthᵡ-hᶄ(10)4.3㊀程序计算结果由于目前国际上尚无粉末核燃料的瞬态实验结果ꎬ故暂时无法进行程序的实验验证ꎬ这里仅展示程序的计算结果.0.2Ɣ㊁1.2Ɣ反应性引入情况下粉末系统的裂变率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0㊁图11ꎬ反应性的变化见图12㊁图13.从图10㊁图12中可以看到ꎬ由于0.2Ɣ阶跃正反应性的引入ꎬ系统裂变率开始增加ꎬ随后慢化剂温度上升ꎬ引入了负的反应性反馈ꎬ导致反应性的减小.当反应性减少到0时ꎬ系统的裂变率达到最大值.由于引入的反应性不大ꎬ故而系统并未产生泡核沸腾.当系统的产热与外界环境对流换热之间达到平衡时ꎬ系统的功率将稳定下来ꎬ裂变率不再变化.整个过程中ꎬ系统的反应性反馈仅由温度反馈提供.图10㊀0.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裂变率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10㊀Fissionrateand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with0.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图11㊀1.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裂变率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11㊀Fissionrateand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with1.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6第32卷第3期朱庆福等: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图12㊀0.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总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12㊀Reactivitychangeovertimewith0.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图13㊀1.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总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13㊀Reactivitychangeovertimewith1.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从图11㊁图13中可以看到ꎬ1.2Ɣ阶跃正反应性的引入ꎬ使系统达到了瞬发临界状态ꎬ裂变率在0.6s内就上涨了1012倍ꎬ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大量的裂变释热导致系统温度也急速上涨ꎬ很快便达到了慢化剂沸点.沸腾的产生使得慢化剂开始大量蒸发ꎬ干度增加ꎬ进而引入很大的负反应性反馈ꎬ系统进入深次临界状态.㊀㊀事故过程中ꎬ系统的反应性反馈由慢化剂的温度反馈和达到慢化剂沸点后的沸腾反馈组成.在温度到达慢化剂沸点之前ꎬ反应性的抑制完全依赖慢化剂的温度反馈ꎻ当温度上升至慢化剂的沸点之后ꎬ温度反馈不再起作用ꎬ沸腾反馈起到抑制系统反应性的主导作用.5㊀结㊀论本文采用中子物理 热工水力耦合的方法ꎬ对固体㊁溶液㊁粉末态的核燃料建立了各自的耦合模型ꎬ开发了核燃料循环系统超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ꎬ并应用国际上公开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粉末系统除外).结果表明GETAC ̄2.0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变化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ꎬ计算的裂变率峰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最大偏差在12%以内ꎬ其正确性可以得到保证.参考文献:[1]张驰ꎬ周琦ꎬ朱庆福ꎬ等.金属核燃料系统瞬态特性分析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ꎬ2016ꎬ50(12):2170 ̄2174.[2]贺仁辅.快中子临界装置和脉冲堆实验物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ꎬ2012.[3]陶文铨.数值传热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ꎬ1988.[4]AUFIEROMꎬFIORINACꎬLAUREAUAꎬetal.Serpent ̄ ̄OpenFOAMcouplingintransientmode:ofaGodivapromptcriticalburst[J].Journalofperiodontalresearchꎬ2015ꎬ37(2):154 ̄160.[5]汪量子.溶液堆的蒙特卡罗方法物理计算模型及特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ꎬ2011.[6]李喆ꎬ刘开武.核临界安全手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ꎬ2003.[7]付文强ꎬ高辉ꎬ薛征欣ꎬ等.多孔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和模型研究[J].中国测试ꎬ2016ꎬ42(5):124 ̄130.[8]SUNDÉNBꎬYUANJ.Evaluationofmodelsoftheeffectivethermalconductivityofporousmaterialsrelevanttofuelcellelectrod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methodsandexperimentalmeasurementsꎬ2013ꎬ1(4):440 ̄454.(责任编辑:扶文静)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