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1、城镇体系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镇体系是指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 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 城市职能: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 城市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2、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
划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二、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1、引力模型 F=CM1M2 / R2 其中:F=城市间的吸引力 M1、M2=城市实力 R=城市间距离 C=修正系数
2、信息流模型
第三节 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TEAM 10:“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 出来的,每一代人仅能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 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 织整个城市”。
4、地质 (1)地质构造 (2)地质现象 • 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 • 滑坡 • 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 • 冲沟 • 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 素。
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是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地 方。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方 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自己的特 色。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
通过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本 质。
2、综合:就是把分析后的成果进行汇总,重新 还原成一个整体。
综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是规划师的最基本 能力。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 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都市化。”
等;
•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 建筑风格; •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
民俗、风情等。
(★参阅:阮仪三,历史传统的发掘与探求,《城市规划汇刊》,1984/2)
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依据之一。
城市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改造和创新是必 然趋势。
《辞海》认为,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 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 重逐渐上升”;
二是“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展, 使当地原有的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水平是“衡量 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2、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 居民调查
3、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4、文献查阅 5、类比
四、研究方法
1、分析:就是要把问题一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分 解下去,直至可以具体操作。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 总人口) =城镇居住人口/总人口
3、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 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 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想不想征服你得女人?让她爱你爱到不要不 要的?中医原理,固本培元,枷薇: msdf003 从根本上解决男性问题!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自然环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自然地理因素
1、地理位置 2、地理环境 3、地形地貌
地形分类,见《城市规划原理》P.77,表4-2-4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同上,P.78,表4-2-5
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4、城镇网络 以城市为中心结节,以交通线为骨架,以城镇体
系为内容,以城乡之间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网 状式空间实体。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
经济区域——市(县)域——城市规划区
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选择不同范围的宏观、中观、 微观分析的框架。
四、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的量化分析
“国际保护建筑物遗迹会议”指出:“在具有丰 富历史文化建筑群的城市中,创造新的时代建 筑,不能单纯模仿过去的样式,而应该用现代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建造, 在表现形式上,应综合考虑过去、现在和未 来”。
“世界名胜和古迹理事会”(ICOMOS)1987年10 月发表了一份《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宪章》。 提出:“为了彻底实施法规(威尼斯法规), 保护历史城镇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与城 镇各级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依规 模划分:
• 大城市 (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 以上);
•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一般而言,大城市作用大,影响地区范围大,数 量少,仅分布在少数地点;
小城市作用小,影响地区范围小,数量多,分布 比较普遍。
3、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