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经济
决定 反作用
道德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
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 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 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道德起源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社会条件
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道 生产实践 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 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 发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 出了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二)道德的本质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 5.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6.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 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
案例: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 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等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 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 影响及实际效果,就 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历史基础 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道德环境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 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 落后的一面。
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
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 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孔子:“为仁由己”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
要 躬 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社会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道德起源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社会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的 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人口的生产 与再生产的过程中, 妇女对于贞操的意识 逐渐产生了,而正是 这种意识成为了道德 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

孔子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崇尚人和,主张和谐、和气、和善、和睦、祥和 生活的幸福需要“家和万事兴”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是向上的、前进的, 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 发展。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
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
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 致。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的重大意义
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精神动力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 求。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的关系。
2、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 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 3.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假如社会没有 了道德?拷问
善德的作用
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 天国的声音。是你安安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 是蒙昧无知然而是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 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 ---卢梭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反复的加以思索,他 们就愈给人心灌输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 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 ---康德
三 、 道 德 的 历 史 发 展
人类道德的形成
人类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 一个由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 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 史过程,期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以婚姻家庭的发展为例: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事业的成功依靠“和衷共济” 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 “政通人和” 国家间讲“和平共处” 人与自然关系讲天人合一
孟 子
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 立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 荀子:“养心莫善于诚”
观看视频:
1.佛山小悦悦事件
2.围观群众“喊跳”事件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含义
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 社会意识形态
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 行为活动
作用方式:善恶评价
作用途径:社会舆论、传统习俗、 内心信念
夙 夜 在 公 民以 其公 允灭 怀私 。,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贾谊《治安策》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 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 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古代把人分为五类:庶人、贤人、圣 人、至人、真人 古代的教育理念:千学万学,学做真 人 《礼记·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 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