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移民策划书

三峡移民策划书

心系三峡移民,共创和谐社会——苏中苏北地区三峡移民生活现状的暑期社会调查一、调查背景: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于1993年正式实施,规划至2009年完成,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和专项设施复建等内容。

按照规划,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淹没将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县(市、区),需搬迁安置移民113万人、搬迁工矿企业1629家、还建各类房屋3687万平方米。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涉及的移民人数多、搬迁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影响范围广、情况复杂,而库区由于受自然和历史等因素影响,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安置环境容量有限,因此工作难度极大。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移民工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正确领导,明确提出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和“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专门制定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并根据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了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库区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和移民后期扶持等重大决策和政策调整,为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际了解到迁入地与原居住地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较大差异,部分移民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情况,这需要我们当地政府、人民的积极帮扶与移民的自主适应。

二、调查目的:1. 关注民生,了解苏中、苏北三峡移民的生活融入情况与新时期的新困难;2. 学习考察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成效;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交际能力;4. 新农村建设下,当地干部对移民生活所发挥的积极作用;5. 新环境下,移民的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基层民主参与度);6.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交际能力。

7. 体会三峡移民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三、活动流程第一阶段:前期筹备工作时间:六月下旬至七月初筹备内容:1. 团队建设:(1)招募实践团队成员在学院范围内组织招募,招募有意向的同学组成一个大约10人的社会实践队,根据移民调查的地理区域选拔团队成员。

团队人员:解存飞、陈继君、王慧文、张庆庆、卫燕琪、黄卫春、吴俊、季卫东、刘训玉 、于文渊(2) 团队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安全制度及财务制度,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 团队设置:实践团队下设:团队负责人:负责实践团队在实践期间的组织管理。

组织部:负责实践期间团队的活动总体组织工作,包括团队的管理,人员安排等系列的活动的组织工作。

宣传部:负责实践期间的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整理等工作,负责实践期间的媒体联系。

财务部:负责实践期间的物品保管和财务管理。

3. 相关联系:在活动前期与相关的政府部门,媒体单位进行联系。

向他们介绍有关活动情况,认真听取他们对活动的意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4.实地考察:在各方面落实基本到位的基础上,由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前期到敲定的社实践地进行前期的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实践地的具体情况,联系住宿地点,为活动正式开始做好准备,同时对活动的具体对象进行选择和确定。

5. 物品准备:宣传准备: 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个人的优盘及调查所需物品。

物资准备:印有实践团队名称的服装、横幅等。

安全防暑等药品 、宣传展板3块,实践队员到实践基地的食宿交通费用。

调查准备:调查问卷400份、中性笔20支、笔记本10本。

第二阶段:具体活动安排1.对移民分布情况调研在互联网和活动实践地全面开展当前移民现状调研,深入了解当地三峡移民的生活状况,对苏中、苏北主要分布地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汇,为后期在实地调查做好准备(详细情况见附表)。

2.队员赴实践地汇合实践团队成员在7月5日学校放假后回家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于7月8日赶赴实践地并在活动前期确定的住宿地点入住,各部门对活动进行最后的协调准备,8日晚在住宿地召开实践团队动员大会,各部长将本部准备工作向负责人做陈述报告,2009年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心系三峡移民,共创和谐社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3.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和村委会活动负责人于8日与当地民政部门和村委会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有关活动情况,请其对此次活动给予充分支持。

4. 在三峡移民居住的进行实地考察(1)团队成员于9日早晨6点30之前做好前往移民居住的一切准备工作,于移民居住密集区进行长达三天的实的访问(问卷调查、居住的实况、与他(她)们进行亲切有好的交谈、参与到他(她)们的生产活动中以此来体验)。

第三阶段:(后期整理工作)1.汇总分析调研结果,资料汇总成册通过对活动期间搜集资料的汇总分析,完成此次活动的调研报告。

将实践队员在活动期间的各种感想、见闻等汇总成册,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料。

2.提出可行建议根据实践过程中的调研报告提出可行性 建议,于12日并送交给相关部门以供参考。

四、注意事项:1.安全问题:在实践前期,积极组织所有队员认真学习外出实践的安全知识,确保队员在实践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2.队伍管理:(1)团队形象在实践期间,实践队员都应该处处以大局为重,考虑团队的整体利益,维护团队的形象。

(2)物品保管在实践期间,实践团队的物品由专人负责,注意自己和团队的物品保管。

(3)责任制度在实践准备期间,建立由总负责人领导的实践指导制度,直接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同时建立由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组成的负责人制度,各项具体的任务由专人负责,以保证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五、经费预算调查问卷:400份×0.1元=40元中性笔:10支×2元=20元笔记本:10本×3元=30元往返路费:10人×20元=200元小型横幅一个:30元团队T恤:10人×8元=80元宣传展板:3块(自备)住宿费:分批寄宿到团队队员或亲戚家(0元)伙食费:自费饮用水:团队自带(0元)防暑药品: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10元合计:40+30+200+30+80+10=390元六、团队要求1.队员需严格执行安全预案,注意自身安全,由于各人原因出现问题,后果自负。

2.各分队队员应服从团队负责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可以提出建议,但不得出现煽动其他队员或顶撞团队负责人等现象。

3.注意自身形象和言行举止文明,不得与当地群众(尤其是三峡移民)发生抵触行为。

4.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及时完成安排的走访、外联、调研等实践任务。

5.工作如需变动或者出现其他问题及时上报团队负责人。

6.负责人负责集体安排各分队成员的住宿和饮食,不允许个人外出就餐和住宿。

7.提高警惕,各分队男队员应对女队员给予生活、安全等各方面的照顾。

8.没有经过负责人允许,不得私自外出,没有经过团队允许,不得中途退出实践。

9.穿戴社会实践统一队服,没有经过团队负责人允许,不得擅自改变装束。

10.态度热情,工作方法得当,不得与当地政府人员等发生冲突。

11.由团队负责人负责,每晚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并对第二天工作进行部署。

12.宣传部负责文稿的同学,于每天傍晚向指定单位发送当天活动照片和稿件,不得不发或延期发,团队负责人负责监督,并安排好文稿人员的安全。

13.各项活动开展前,团队负责人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居委会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其支持后开展活动。

14.其他未尽事宜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七、风险预案1 .与民政部门、居委会交涉时遭拒绝:与民政部门、居委会负责人尽力沟通,并出示苏州大学相关证件。

2.团队人员由于户外工作出现不良反应:先检查是否中暑,并提供药物治疗等急救措施。

3.在调查移民时遭拒绝:可以首先出示证件,然后耐心劝解,并解释此行目的。

若情况未缓解,可以考虑调整调查对象。

策划人:全体成员2009年6月9日附表(关于上三峡移民的现状)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接收安置三峡库区移民1632户、7279人,其中大丰市419户、1901人,东台市392户、1721人,射阳县438户、1915人,如东县383户、1742人。

故土难舍,新邻可亲。

省移民办有关人士对记者说,目前,迁入我省的移民户都有了适合当地情况和自身特点的生产和致富项目,许多移民已开始逐步融入当地社会。

其中大丰、东台市约有40%的移民户接近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如东、射阳县约有30%的移民户接近当地平均生活水平,10%的移民户已走上了致富路。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江苏共安置三峡移民10300多人,主要安置在盐城、南通两地。

盐城接收安置重庆市云阳县移民9批7516人,分别安置在大丰、东台、射阳的44个镇。

南通接收安置重庆市万州区等地外迁移民2867人,分别安置在海安、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地。

目前,移民情绪比较稳定,生活生产逐步融入当地,基本实现“迁得进、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一、对三峡移民的现状分析:(1)沟通障碍基本打破,但交际空间仍需拓展。

移民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已得到缓解,大部分人用“重庆普通话”与当地人交流,学生已学会如东方言,年长者和家庭妇女也能听懂方言。

90%的家庭邻里关系基本融洽,其中半数能相互帮助并有经济往来。

但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与三峡老乡交流,49%的人认为移民老乡是最亲近的人,其次才是亲戚、当地干部、邻居。

55%的家庭经常与移民老乡保持联系,平时以电话问候为主,偶有登门拜访,个别人有聚会的想法。

对一代移民而言,浓重的“老乡情结”是影响其融入周边环境,实现“本土化”的一大障碍。

(2)生活方式积极调整,但生产技能仍需增强。

移民从吃、住、行、用等方面已基本适应新的环境。

在交通出行方面,大部分移民已学会了骑车。

一些移民妇女当初学骑三轮车、自行车,如今接送小孩上学也跨上了摩托车。

在饮食习惯上,移民们沿袭了祖传的食品腌制手艺,基本保持原有的喜好,但也表示吃得惯、做得来当地菜了。

在生产技能方面,移民多数接受过实用技术培训,跟当地人学会了一些农具的使用,但由于对平原地区农作物栽培缺少经验积累,加之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没有充分了解,有些移民脱离具体指导就很难单独作业,常因栽培措施不当或不能因时、因苗、因地制宜而盲目跟种,导致减产、降质。

由此表明,移民生产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

(3)生活水平整体改善,但创业致富仍显艰难。

58%的家庭认为在如东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于重庆老家来说提高了,31%的人认为差异不明显。

据统计,移民家庭新添置自来水、电话、自行车、彩电、摩托车、洗衣机的家庭分别为91%、85%、66%、64%、52%、17%。

由于两地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距,近半数的移民家庭生活水平虽高于原有水平,却又低于当地的人均水准,其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种养业,受制于灾害性天气、禽畜流行病及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经济收入不够稳定。

对原在老家规模种植柑桔、有一定技术特长或做生意、办企业等条件较好的移民来说,他们的经济需求和收入期望较高。

移居后,虽有一定的创业积极性,择业呈现多元化,但因政策、审批等要求发生变化,或因失去赖以致富的资源、技术等要素,少部分人经济收入相对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