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国社会保障比较

各国社会保障比较

1.社保基金:投资主要方向1.购买政府债券;2.存入银行;3.投资于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4.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5.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2.养老保障:全球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1)调整性改革——各种变数变更:给付替代率、保险费率、支付开始年龄。

第一、提高保费第二、给付削减:1)降低替代率、2)变动物价调整、3)给付条件变更第三、提高支付开始年龄。

第四、投入新的财源。

(2)制度性改革——根本性改革:现收现付变积累模式或相反。

方法:一种是在公共养老金中导入一部分个人储蓄。

另一种就是在私人年金中导入一部分强制性储蓄养老金或自愿性储蓄养老金。

3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的部分(一)社会医疗保障1.老年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2.医疗救助制度Medicaid3.少数民族免费医疗4.工伤补偿保险5.军人及家属6.儿童健康保险计划(SCHIP)(二)私人医疗保险1.非营利性健康保险公司 Blue Cross & Blue Shield2.营利性商业保险公司4.医疗改革:四种医疗保险制度的亮点(1)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代表国家:英国、加拿大、瑞典、丹麦等。

指由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通过税收形式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采用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将医疗保险资金分配给医疗机构,向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日本、法国、韩国、中国台湾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其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参保者及家属因患病、伤残或生育而需要医治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

(3)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主要代表:美国。

将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按市场原则自由经营的保险形式。

即通过市场来筹集费用和提供服务,对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属营利性质。

政府基本不干预或很少或以干预。

(4)储蓄医疗保险模式代表国家:新加坡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医疗费用支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5.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的类型1、美国——储备型就业重视技术培训和劳动力的积累。

制定就业法律,设立就业培训机构。

培训资金由州、企业和政府分担,培训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进行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同时还提供介绍工作、咨询、基础技术训练等有关服务。

2、德国——导向型就业为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把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制度相联系,由原先的主要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迅速转化为符合市场经济的行为,强调政府与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和提供培训的共同投入,注重职业教育。

3、英国——选择型就业用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代替就业政策。

失业青年必须从政府提供的三种再就业选择中做出选择:(1)在就业机构允许的范围内接受为期6个月的全日制教育。

(2)同雇主实行联合就业-----培训制。

(3)在伴有培训安排的尽义务的部门就业4、日本——消化型就业为消化劳动者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把中小企业作为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日本先后出台了税收、银行贷款、财政扶持、法律保障等优惠政策措施,这样既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增加了就业岗位,抑制了失业率的上升。

5、巴西——扶持型就业巴西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实行较宽松的劳工政策和支持在非正式经济中自谋职业的做法,支持非正规就业者。

这一宽松的劳工政策,在于适当保护资方利益,以鼓励资方多雇用职工,同时对劳方利益也予以一定程度的保护。

6.再就业制度发展趋势一、世界经济全球化二、从非此即彼到多种选择三、再就业制度法制化四、福利国家转变消极补贴的传统做法7各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趋势1、在保障范围方面,经历了由单纯的事故伤害赔偿向包括工作事故损害和职业伤害赔偿的转变,及由直接伤害扩大到间接伤害的转变。

2、在覆盖对象方面,经历了由工业部门劳动者扩展到非工业部门劳动者、由私人部门雇员扩展到公共部门雇员、由雇佣劳动者扩大到自雇者的转变。

3.在立法理念方面,经历了从损害赔偿的民法原则向劳工权利保障的转变。

4、在体系结构方面,经历了由单一的损害补救体系向预防、康复、赔偿三位一体的转变,并在制度和实践中形成了“预防重于赔偿”、“康复先于赔偿”的理念和趋势。

8各国工伤保险的立法原则1、雇主责任原则(Employer’s Liability)2、无过错责任原则(Liability without Fault)3、雇主缴费原则4、社会化原则5、工伤预防、康复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6、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9国外社会保障改革的经验与启示1.模式选择的重要性不同模式下的改革效果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再商品化”改革的差异性2.养老制度改革与失业制度改革对比养老保障中的“再商品化”改革力度远远大于失业保障制度的情况3.福利刚性在改革中的作用福利刚性在改革中依然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福利扩张”4.高福利国家改革的“矫枉过正”美国模式中呈现出的依然是一种多样性的态势,而北欧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中的变化趋势则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收敛特征。

5.各国改革过程中呈现的“趋同现象”福利程度最低的美国模式在许多领域同时存在着福利扩张的倾向,这种扩张的方向无疑是朝着北欧模式的方向的;而另一方面,虽然北欧模式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也有福利扩张的迹象,但却存在着强烈的“再商品化”倾向和冲动,采取最激烈改革措施的国家当属北欧诸国,尤其是丹麦和瑞典等。

6.国外社会保障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国外社会保障改革对中国的启示1.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度要符合其经济发展的相应水平,以防止未来矫枉过正和积重难返等过激行动的产生。

2.国家与市场的作用要摆正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责任问题依然需要正确对待。

3.不但制度模式要正确,而且要有制度预期现在从世界性的改革趋势来看,建立这个半积累制的统账结合模式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它考虑到了避免现收现付制的缺点和我国具体国力和国情的诸多因素,其整体方向是正确的,目标预期是超前的。

10.“私有化”的改革浪潮及其内涵社会养老保障的私有化即,从DB型现收现付制向DC型完全积累制的过渡与转型,其主要特征有两个:建立储蓄型个人投资账户,体现明晰的个人财产权利,而非DB 型那样全社会统筹使用和全社会的统一给付个人账户中的资产投资行为完全进行分散决策,委托投资管理,实施市场化的投资策略,而不像DB型那样完全由政府统一投资管理和进行保值增值。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遇到两方面的困难和阻力。

需要巨大的转型成本。

由DB型直接向DC型转型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需要DB 与DC之间的混合型制度:一种为名义账户制,是“模拟的”的积累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化”积累制;另一种为“半积累制”,如中国现行制度。

第二个困难来自于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政治问题。

有些国家进行的任何私有化改革都常常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弹甚至遭到工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反对,引发社会游行示威罢工抗议等激烈的集体行动,从而导致某些国家的改革举步维艰,屡屡受挫。

⑪怎样建立更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对老龄化之策(战略层面):世界银行的“三支柱”养老:①公共养老金计划。

②强制性的民营的完全积累的养老金计划。

③自愿性储蓄。

应对老龄化之策(操作层面):①提高平均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

②降低基本养老金给付水平。

③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扩大缴费面。

④引入“民营化”机制,将部分责任向私营部门转移。

2、经济全球化的压力①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领头羊美国是经济实力最强、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引起资本与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重组,以追求最高效率,这就降低了一国政府和法律对内的权威性。

3、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①经济结构转型击碎了“产业工人大军”。

②非典型性就业。

③家庭结构的变化。

④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点:(1)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按功能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体层。

指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制度模式,覆盖城乡就业人群。

含军人保障、村干部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特定人群养老保障。

二是保底层。

养老补贴制度覆盖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老年居民。

三是补充层。

即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

(2)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体系(3)完善就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探讨改革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待遇。

加强失业保险对再就业的保障功能我国的失业预防、失业保险、就业扶助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4)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低标准、广覆盖”向“应保尽保”的过渡阶段按照“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升低保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建立社会化管理和监管体制,难点是有效核实家庭收入(3)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1、渠道筹集房源,加大财政投入。

2、大住房保障范围。

高保障房建设的比例。

4、大对居民住房的保障力度。

(4)推动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设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企业(职业)年金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形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这将使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全面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新阶段。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困有所助,安居乐业,在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