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水稻为什么要配方施肥配方施肥,也叫平衡施肥,搞好配方施肥,就要了解水稻需肥特点。

现已知道,水稻生长需要16种营养,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叫大量元素,即碳、氢、氧、氮、磷、钾;第二类叫中量元素,是钙、镁、硫;第三类用量少,叫微量元素,包括铁、硼、锰、铜、锌、钼、氯七种。

这三类营养,不管需要量大小,它们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16种营养元素,碳、氢、氧由空气和水提供,其它由土壤和肥料提供。

根据“最少养分律”原理,无论作物虽需要多少种养分,但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有效含量相对最小的养分,这种最小的养分限制了作物产量,若得不到补充,其它养分再多,产量也不会提高。

配方施肥主要理论依据有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同等重要率、不可替代率、肥料报酬递减率等。

水稻配方施肥,就是根据水稻需要和土壤供肥能力,提供给水稻最需要的营养元素。

也就是说,水稻需要什么补什么,土壤缺什么补什么,这就是水稻配方施肥的核心。

但长期以来传统习惯偏施氮肥,氮肥过量,水稻吸收过多的氮素,抗病、抗倒能力降低,品质低劣。

同时多余的氮素以氨气或硝态氮形式挥发或随水渗到土壤深层,污染环境,且利用率降低,浪费严重,种田投资效益不佳。

磷钾肥和微肥用量不足,导致土壤营养失去平衡水稻出现缺素症,同样影响产量和品质。

盲目过量使用磷肥,过剩的磷酸根和锌、铁、铜、钙离子结合成难溶的磷酸盐,造成微肥缺乏症,影响产量。

因此,根据水稻吸收肥料比例,科学配方施肥,保证水稻营养供给又不浪费,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种田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稻营养障碍病状:一、缺氮发黄症,水稻缺氮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小,呈黄绿色,成熟提早。

一般先从老叶尖端开始向下均匀黄化,逐渐由基叶延及至上部叶片,最后全株叶色褪淡,变为黄绿色,下部老叶枯黄。

发根慢,细根和根毛发育差,黄根较多。

耕层浅瘦、基肥不足的稻田常发生。

二、缺磷发红症,秧苗移栽后发红不返青,很少分蘖,或返青后出现僵苗现象;叶片细瘦且直立不披,有时叶片沿中脉稍呈卷曲折合状;叶色暗绿无光泽,严重时叶尖带紫色,远看稻苗暗绿中带灰紫色;稻株间不散开,稻丛成簇状,矮小细弱;根系短而细,新根很少;若有硫化氢中毒的并发症,则根系灰白,黑根多,白根少。

三、缺钾赤枯症,水稻缺钾,移栽后2—3周开始显症。

缺钾植株矮小,呈暗绿色,虽能发根返青,但叶片发黄呈褐色斑点,老叶尖端和叶缘发生红褐色小斑点,最后叶片自尖端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枯死。

以后每长出一片新叶,新增加一片老叶的病变,严重时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看似火烧状。

病株的主根和分枝根均短而细弱,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很少。

四、缺锌丛生症,缺锌的稻苗,先在下叶中脉区出现褪绿黄化状,并产生红褐色斑点和不规则斑块,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条状,自叶尖向下变红褐色干枯,一般自下叶向上叶依次出现。

病株出叶速度缓慢,新叶短而窄,叶色褪淡,尤其是基部中脉附近褪成黄白色。

重病株叶枕距离缩短或错位,明显矮化丛生,很少分蘖,田间生长参差不齐。

根系老朽,呈褐色,迟熟,造成严重减产。

五、缺硫,症状与缺氮相似。

六、缺钙,叶尖变白,严重的生长点死亡,叶片仍保持绿色,根系伸长延迟,根尖变褐色。

七、缺镁下部叶片脉间褪色。

八、缺铁整个叶片失绿或发白。

九、缺锰嫩叶脉间失绿,老叶保持近黄绿色,褪元素含量,其它中量元素和微肥都不能计算在有效养分含量中,配方肥料也是如此。

根据水稻需肥特点,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轻后补,肥田前重中补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轻施穗肥,补施粒肥。

底肥磷钾肥施入90%左右,氮肥占总氮肥量60%,返青肥氮肥占总氮量的35%,穗肥和粒肥占氮肥总量5%,根据长相施用磷钾肥和氮肥。

肥地后控,就是后期控制化肥使用量,防贪青倒伏及晚熟。

四、水稻配方施肥基本方法目前推广应用的配方施肥技术,是根据水稻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养分含量及利用率等因素确定的。

计算公式:水稻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当季利用率(%)×肥料养分含量(%)1、确定目标产量要根据土壤、水利、管理等状况确定目标产量。

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制定高产目标。

一般把前三年产量平均数增加10%-20%作为产量目标。

如要实现500公斤、600公斤的产量,根据目前我县生产水平就有可能。

要达到亩产750—800公斤,施肥再多,再合理也不容易实现。

2、计算需肥量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要吸收纯氮1.7—2.5公斤,五氧化二磷0.9—1.3公斤,氧化钾2.1—3.3公斤。

因为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土壤渗漏性不同,实际用肥量,与这个数字有出入。

原阳县土肥站根据本县土壤条件提出亩需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3公斤的建议,供参考。

3、计算土壤供肥量需要根据土壤化验结果确定。

目前,我县启动了配方施肥工程项目,对全县土壤分析化验,是项目内容之一。

土壤供肥量(公斤)=土壤化验值(mg/kg)×0.15×校正系数校正系数是作物实际吸收养分量占土壤养分测试值的比值,可通过田间试验获得,如没有试验资料,一般可将校正系数设为1。

如经分析化验某块土壤速效氮为45mg/kg,土壤供氮量=45×0.15×1=6.75(公斤)。

4、确定肥料养分含量和当季利用率肥料必须是经国家登记的合格肥料。

可从肥料包装袋上得知。

肥料含量:尿素含N46%,碳铵含氮17%,硫铵含氮20%,二铵含氮17%,含P2O546%,一铵含氮11%、含P2O544%,过磷酸钙含P2O512—20%;不同厂家生产的肥料营养含量有别。

氯化钾含K2O60%。

肥料当季利用率,不同土质,不同施用方法,不同管理水平,利用率不一样,一般地讲,农家肥当年利用率10—30%;尿素当季利用率50%,碳铵25—30%;硫铵50%;二铵、一铵,磷肥利用率30%左右,过磷酸钙20%,氯化钾利用率50%,硫酸钾50%。

肥料利用率,经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统计计算,我县这方面资料还不多,以上数字,仅供在配方施肥计算中参考。

5、确定施肥量如土壤化验结果碱解氮为45mg/kg,如要生产500公斤稻谷,需尿素多少公斤?12—(45×0.15×1)施用尿素量(公斤)= =22.8(公斤)46%×50%同样,利用此法还可计算磷肥、钾肥用量。

在施肥时,还应将有机肥供肥量考虑在内,此处不再详述。

五、推广配方肥配方肥是我国施肥技术的重大创新,它标志着我国科学计量施肥进入一个新阶段,它使水稻配方施肥省略了过去繁琐的计算。

由土肥专业技术部门和配方肥料生产厂家紧密合作,生产出的适合当地土壤、作物配方的肥料,俗称“一袋子”肥料、傻瓜肥料。

目前,我县生产的几个品牌配方肥,有沃晶、沃力、灵仙、天晓等商标并获国家登记,已供应给农民,使用方便,可推广应用。

使用配方肥的稻田,不会出现氮肥过剩现象,在长相上,叶色较单一大量使用氮肥稍淡,但分蘖力、抗倒力、结实率都高,籽粒饱,品质好、产量高。

对瘦田,土壤含氮偏低,还应在施用配方肥的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

六、注意使用微肥微量元素和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一样,缺少了同样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并影响了品质,生产上不能忽视微肥应用。

我县稻田土壤,较为缺乏的微量元素是锌、硼。

锌、硼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稻株抗逆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后期根系发育,增加花粉量,促进花粒萌发,有利于提高水稻结实率,促进穗大粒多,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每亩可底施锌肥0.5—1公斤,硼砂0.5公斤。

肥效可达2—3年,也可在水稻孕穗期喷施0.2%的硼砂水溶液1—2次。

盐碱地、缺钾地、磷肥使用过多的地块,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铜缺乏症。

水稻苗期,由于易感病害根系吸收能力差,营养不良,往往表现黄化苗、白化苗,注意施用微肥。

可用盖天力或普罗多300倍液喷洒。

可用0.2%—0.3%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

含七个结晶水的硫酸亚铁一般为淡绿色,失去结晶水的一水亚铁为白色,若变成黄色或红色,已由Fe2+氧化成高价铁Fe3+,就失去铁肥作用,达不到预期目的。

对施硫酸钾或硫酸铵等肥料的死水田块,应增施铁肥,使产生的硫化氢与铁作用生成硫化亚铁,减轻硫化氢的毒害。

水稻齐穗到灌浆初期,亩用锌硒微肥200毫升加水30公斤喷洒1—2次,不但能提高产量,还可成倍提高硒的含量,即富硒大米。

据报道,硒能清除人体过氧化物、自由基,使人体细胞免受损害,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保护心血管并参与血管修复,提高人体免疫力。

长期食用富硒米,有益人体健康。

因此,富硒米也是保健食品。

稻米加工企业,要建立富硒米生产基地,创立品牌,提高原阳大米品位。

七、施肥方法问题配方肥和氮磷钾复合肥最大特点是氮、磷、钾营养全且呈酸性,稻田表面撒施,很快被水绵(绿藻)吸收,便大量繁殖,影响水稻生长。

有的农户认为表面撒施肥料稻田产生大量水绵就认为是好肥料,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施肥法。

建议施配方肥或复合肥时,应以底施为主,水稻插秧后少施。

同时,底施也可提高肥效,减少浪费。

返青肥用碳铵,应在无露水时进行,否则,易造成“烧叶”。

在稻田有水绵时,施碳铵易造成水绵“驼肥”现象,肥料落在水绵上,高温,氨气挥发,造成“肥害”。

稻田水绵多时不要施铵态氮肥。

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一、大豆对主要养分的需求大豆在粮油作物中经济价值相对较高。

大豆需氮虽多,但可通过根瘤固氮,一般可从大气中获取5—7.5Kg/亩,约为大豆需氮的40%—60%。

每生产100Kg大豆,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1.8—10.1Kg,磷(P2O5)1.8 —3.0Kg,钾(K2O)2.9—3.0Kg。

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比例为1:0.17-0.23:0.39—0.41。

它所吸收的养分远远高于水稻、小麦和玉米。

二、大豆的吸肥规律大豆生长发育分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

全生育期90—130天.其吸肥规律为:1、吸氮率。

出苗和分枝期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15%,分枝至盛花期占16.4%盛花至结荚期占28.3%,鼓豆期占24%。

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吸氮的高峰期。

2、吸磷率。

苗期至初花期占17%,初花至鼓豆期占70%,鼓粒至成熟期占13%。

大豆生长中期对磷的需要最多。

3、吸钾率。

开花前累计吸钾量占43%,开花至鼓粒期占39.5%,鼓粒至成熟期仍需吸收17.2%的钾。

由上可见,开花至鼓粒期既是大豆干物质累积的高峰期,又是吸收氮磷钾养分的高峰期。

三、大豆的施肥的技术要点大豆的施肥体系一般由基肥、种肥和追肥组成。

施肥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大豆有足够的营养又要发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生长前期或后期施氮都不应该过量以免影响根瘤菌生长或引起倒伏。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纠正那种“大豆有根瘤菌就不需要氮肥”的错误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