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性痢疾课件

细菌性痢疾课件

脑型(呼吸衰竭型):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
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中枢神 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混合型:可同时具有上述两型之表现,最为危险,病死率 很高。
慢性菌痢临床表现
慢性菌痢: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
慢性迁延型:较多见 慢性急性发作型:次之
痢疾志贺菌感染:重 宋内志贺菌感染: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中间,易转慢性
普通型 (典型)
急性菌痢
轻型(非 典型) 中毒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菌痢
慢性迁延 型 慢性菌痢 慢性急性 发作型
慢性隐匿 型
急性菌痢临床表现
普通型(典型) 发热可达39℃,伴全身毒血症状 腹痛、腹泻 排便特点:1.开始稀或水样,之后为粘液脓血便 2.次数多(10次以上),量少 里急后重 左下腹有压痛 自然病程1~2周,少数病人可转慢性
Bacillary dysentery
学习目标
掌握细菌性痢疾的定义、临床表现、护理问题、护理
措施。 熟悉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治疗要点。 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
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 和(或)中毒性脑病。 国内外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
为多。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夏秋季多发。
四、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
•细菌数量
• 致病力
•人体的抵 抗力
痢疾杆菌具有致病性的3个因素:
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 具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 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
痢疾杆菌
内毒素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血管活性物质
全身小血管痉挛
急性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
DIC
中毒性痢疾休克型、脑型
多器官衰竭
五、病理
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
肠黏膜充血、水肿、坏死、溃疡 局限在固有层,穿孔少见
慢性:肠壁增厚,息肉形成,肠腔狭窄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1-3d(数小时~7d)
按O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4群,47个血清型
菌 名
痢疾(S.dysenteriae) 福氏(S.flexneri) 鲍氏(S.boydii) 宋内 (S.sonnei)

A B C D
症状
重,产生神经毒素 易转慢性
抵抗力
弱 较强
我国流行菌群
局部流行 我国最多见
轻,不典型发作

欧美最多见
痢疾杆菌
三、流行病学
急性菌痢临床表现
轻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低热 腹泻次数少,每日不超过10次,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腹痛轻,无明显里急后重。 病程短,3~7d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急性菌痢临床表现
中毒型:病初可无腹痛、腹泻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全身中毒症状、感染性 休克症状。
国内近期调查表明:
细菌性痢疾仍为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占
检出病原菌的41.5%~92.15%。
二、病原学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革兰阴性,有菌毛,无鞭毛杆菌,不形成芽孢。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
所有痢疾杆菌均产生内毒素。
部分志贺菌还可以产生外毒素。
二、病原学
痢疾杆菌有两种抗原:O抗原和K抗原
七、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便常规:白细胞≥15,有红细胞
便培养慢性隐匿型:较少见,1年内有菌痢病史,2个月以上无症
状,但镜下有病变,培养阳性。
并发症
1.溶血尿毒综合症:A群感染 2.关节炎:急性期或恢复期偶尔并发大关节的渗出性关节炎, 变态反应所致,激素治疗有效。 3.神经系统后遗症:极少数儿童患脑型中毒型菌痢后可有耳 聋、失语及肢体瘫痪。 4.孕妇:早产或流产 5.小儿:脱肛、鹅口疮、口角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