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业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

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联合编制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前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演出行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一环得到了较快发展。

2011年又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演出市场发展关键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都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演出市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1年,我国演出市场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继续攀升,演出市场总体规模达到233.3亿元,其中直接票房收入达到120.9亿元,比去年增长11.9%。

在直接票房收入中,专业剧场演出继续保持主导地位,票房收入达到36.6亿元,占演出市场总票房收入的30.3%;演唱会、旅游演出、娱乐演出三大细分市场发展也比较迅猛,票房收入均在几十亿元的规模;音乐节、网络演出等新兴演出形式票房收入也有上亿元的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国演出市场上的演出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出现了音乐节、网络演出等新的演出业态,剧院联盟、院线发展等新的组织和经营方式。

为保证我国演出市场能够健康、稳定发展,文化部研究制定了符合市场新发展特点的政策与措施,对音乐节、网络演出等新兴的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申报与运作进行了规范,对演出票务经营单位的市场准入与监管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对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义务与责任进行了清晰的规定等。

2012年,中国演出市场将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文化相关管理部门也将继续以促进演出市场发展为原则,加强对演出市场的监管和服务工作,从加强演出市场人才培养、完善演出市场政策法规和简化演出审批手续等三方面开展工作,保证演出市场继续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

目录前言 (1)目录 (I)一、关键词 (1)二、研究模型 (3)三、演出市场生态关系及影响力分析 (4)(一)演出市场生态关系分析 (4)(二)演出市场影响力分析 (4)四、中国演出市场规模分析 (7)(一)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为233.3亿元 (7)(二)中国演出市场直接票房收入为120.9亿元 (7)(三)演出综合服务业产值约59.3亿元 (8)(四)旅游演出被分账收入达44.5亿元 (9)(五)非独立性娱乐演出的收入为8.6亿元 (9)五、演出市场管理分析 (10)(一)2011年演出市场管理回顾 (10)(二)2011年演出市场主要政策一览 (11)(三)2012年演出市场管理工作思路 (13)六、专业剧场演出市场发展分析 (14)(一)戏剧演出市场发展状况 (15)(二)音乐演出市场发展状况 (18)(三)舞蹈演出市场发展状况 (20)(四)其他演出市场发展状况 (21)七、演唱会市场发展分析 (23)(一)演唱会市场规模大幅增加 (23)(二)北上广等地区演唱会活动频繁 (24)(三)老牌明星主导演唱会市场 (24)(四)新生代明星活跃演唱会市场 (25)(五)国外明星进军国内市场频繁 (26)八、旅游演出市场发展情况 (27)(一)市场总体发展状况 (27)(二)实景旅游演出发展状况 (28)(三)主题公园旅游演出发展状况 (29)(四)剧场旅游演出发展状况 (30)九、农村演出市场发展分析 (32)(一)中东部省份农村演出活动频繁 (32)(二)包场性的节庆促销演出较多 (32)(三)惠民演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较高 (33)(四)流动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村演出市场 (34)(五)戏曲是农村演出中的主要演出类型 (34)(六)正在从草根化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34)十、音乐节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36)(一)音乐节演出市场概念及分类 (36)(二)音乐节演出场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36)(三)音乐节集中在京、粤和长三角地区 (37)(四)户外摇滚音乐节主导音乐节市场 (37)(五)专业化连锁音乐节趋向品牌化发展 (37)(六)联动模式的音乐节广受追捧 (38)十一、其他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40)(一)网络演出市场发展情况 (40)(二)娱乐演出市场发展情况 (43)十二、经营主体发展分析 (47)(一)文艺表演团体 (47)(二)演出经纪机构 (49)(三)演出场所 (50)(四)票务公司 (51)(五)大型演艺集团 (52)附录一、2011年演出市场大事记 (54)附录二、研究方法 (57)(一)定性研究:对10个省(市)演出市场进行实地调研 (57)(二)定量研究:对10个省(市)演出数据进行全面统计 (59)附录三、测算方法 (60)(一)专业剧场演出测算 (60)(二)演唱会测算 (62)(三)旅游演出测算 (63)(四)农村演出测算 (63)(五)音乐节测算 (64)(六)娱乐演出测算 (65)一、关键词营业性演出:指以营利为目的为公众举办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

根据受众群体和演出场所的不同,营业性演出分为专业剧场演出、演唱会、旅游演出、农村演出、娱乐演出、音乐节和网络演出等细分市场。

专业剧场演出:指在专业演出场所中进行、以当地观众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演出活动。

专业剧场演出多是舞台艺术类型的演出,结合国际演出市场研究惯例及我国舞台艺术类型具体情况,将专业剧场演出市场分为戏剧类、音乐类、舞蹈类、其他类等四大门类。

演唱会:指以个人和乐队演唱歌曲为主,音乐、舞蹈辅助,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音乐表演形式。

按照演出场馆的规模大小可将演唱会分为小型演唱会、中型演唱会和大型演唱会。

旅游演出:指以旅游人群为主要受众群体,以地域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歌舞、杂技、曲艺等艺术表现形式,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演出活动。

按照演出内容和演出场所的不同,旅游演出分为实景旅游演出、主题公园旅游演出和剧场旅游演出三大类。

农村演出:指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临时搭设舞台进行的商业或公益性演出活动。

根据演出购买主体的不同,农村演出市场可以分为政府采购的惠民性演出、包场性的节庆促销演出和表演团体流动性售票演出三大类。

音乐节:指在特定的地方用统一的内容,例如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等,连续性举行的演出活动,是一种持续数天的音乐庆祝聚会。

按照举办场所和规模的不同,音乐节划分为大型户外音乐节和小型室内音乐节。

娱乐演出:指在演艺厅、歌舞厅、酒吧、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内进行的歌舞、杂技魔术、曲艺等演出活动。

根据演出场所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专业场馆娱乐演出、LIVE HOUSE娱乐演出和辅助性娱乐演出。

网络演出:指以网络为载体来呈现演出内容的演出活动。

按照运营模式的不同,可将网络演出分为传统演出的网络直播模式、互动式网络演出模式、网民在线演出模式和网络演出服务辅助模式四类。

演出经营主体:指活跃在演出市场上、以营利为目的演出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主体,包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和票务公司。

文艺表演团体:指由文化部门主办或实行行业管理(经文化市场行政部门审批或已申报登记并领取相关许可证),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等活动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涵盖了戏曲、话剧、歌舞剧、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

演出经纪机构:指在演出市场中从事文艺演出经纪活动,为表演者与观众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经纪活动服务费,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演出场所:指为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提供场地服务的场所,是各类艺术类型的展示平台。

演出票务公司:指从事演出活动的票务营销和市场推广的企业,为演出商和观众提供票务代理服务,并收取代理服务费用的经济组织。

二、研究模型本报告采用演出市场综合分析研究框架,包括演出市场细分市场分析模型和演出市场产业链结构分析模型。

演出市场细分市场分析模型主要对专业剧场演出、演唱会、旅游演出、农村演出、娱乐性演出、音乐节、网络演出等不同类型演出的市场规模、票房收入、市场特性、主要问题及行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等进行相对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演出市场产业链结构模型主要对演出产业链各环节机构的规模情况、收益情况、主要问题以及政策需求等进行相对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为全国演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表2-1 全国演出市场综合分析框架三、演出市场生态关系及影响力分析(一)演出市场生态关系分析演出市场的生态关系由其核心层产业链条、外围层市场主体和相关层市场主体组成。

演出核心产业链由演出团体、经纪机构、票务公司、演出场所等构成;为演出提供营销服务的演出营销公司,提供音响灯光舞美设备的制造销售商,提供演出内容策划制作的演出策划制作公司等共同组成了演出市场外围层;演出业的相关层市场主体众多,涵盖行业复杂,包括旅游业、会展业、交通业等多个行业类别的机构。

图表3-1 演出市场生态关系示意图(二)演出市场影响力分析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继续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演出市场不断拓展,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演出市场在快速发展中积极推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动力。

1.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演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点行业之一,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一步繁荣,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改变。

首先,演出产业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价值,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演出作为社会辐射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可以有效拉动建造设计、舞美灯光、服装制造、音像出版等产业的发展;另外,演出行业同金融、保险、咨询等其他行业之间的互动、渗透,出现演艺保险、演艺投资等新型的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加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演出产品作为内容产品,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包含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

优秀的剧目作品在国外演出可以将中国文化进行生动的展示和传播,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同时,大量国外优秀演艺作品的引进,也为中国文化市场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

演出市场拓宽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路径,有助于提升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打下基础。

3.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民族歌舞、传统戏曲等表演艺术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形式直观、容易接受的艺术表现手段,演出具有感染力强、互动效果突出、受众面广等特点,是增进文化理解、沟通、渗透和影响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