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常见病与防治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特征症状是严重下痢,典型病变为小肠粘膜渗出性炎症,大处理坏死和凝固物形成腊肠样栓状物都塞肠管。
本病主要侵害 3—25 日龄雏鹅,日龄越小损失越大, 3—15 日龄为高发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日龄增大而降低; 15 日龄以上的雏鹅,症状较缓和,部分可自愈; 25 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成年鹅感染后不显症状,成为带毒者。
主要传染源是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病鹅的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场地,健康鹅饮食经消化道传染,带毒的种蛋用于孵化更易传染。
l. 症状: 7 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常为最急性,病程仅此天左右,大多不显症状突然死亡; 15 日龄以内为急型,病症为吃食减少、精神沉郁、缩颈、离群呆立、不愿活动、羽毛松乱,继而不吃,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混有气泡的水样粪,鼻分泌液增多,喙、蹼呈青紫色,死前全身由于抽搐或摊痪,有神精症状,病症程1— 2 天; 15 日龄以上雏鹅多为恶急性,主要症状多是精神萎顿,不愿活动,少食或不食,下痢、消瘦。
2. 病变:最急性的特征病变是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呈弥漫红色,小肠中、下段特别是回盲部极度膨大,像香肠一样的坚实,切开肠管可见腊肠样状的栓子,凝固物堵塞肠腔。
亚急性型病例的主要病变除肠管栓子外,肝脏肿大呈深紫色,胆囊膨大,脾脏充血。
3. 预防: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物治疗,及时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治愈率可达50%左右。
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对种鹅和雏鹅的预防接种工作。
种鹅的免疫程序由于小鹅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种鹅的免疫直接相关,因此应特别重视和加强种鹅的免疫接种工作。
种鹅应于开产前1 个月进行首免,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做20 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 1.0 亳升。
如有条件应定期对种鹅群进行免疫监测,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其抗体水平的消长状况。
雏鹅的免疫程序对来源于免疫监测达标种鹅群的种卵,其孵出的雏鹅应于出壳后7—10 天接种小鹅瘟疫苗。
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做 50 倍稀释,每只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 0.5 毫升。
对来源于未免疫监测或免疫监测未过标种鹅群的卵,其孵出的雏鹅应首先于出壳 24 小时内接种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只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 0.5 —1.0 毫升;7—10 天后再接种一次小鹅瘟疫苗。
对小鹅瘟发病鹅可应用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每只鹅注射 1.0 —3.0 毫升,同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严格消毒对预防小鹅瘟发生、流行具有重大作用,用于孵化的种蛋必须用甲醛薰蒸消毒,孵化机具及其设备也必须及时消毒,新生雏鹅严禁与新购进的种蛋接触。
二、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离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症状:急性型多见于本病暴发的最初阶段,常在吃食或吃完后突然死亡,死前无明显症状。
有的头天晚上一切正常,次日早晨发现不少鹅死在圈舍内有的母鹅死在产蛋窝内。
亚急性病程稍长,表现为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羽毛松乱、不愿行动、少食或不食,但喝水增加,口鼻中流出白色粘液,排出黄色、灰白或淡绿色稀粪,恶臭,发病1— 3 天虚脱死亡,死亡率可达 50—80%。
慢性型多在流行后期,病鹅消瘦,腿关节肿大,跛行,最后虚脱死亡,少数病鹅也可康复,但无饲养价值。
病变:急性无明显病变,亚急性型特征病变是肝肿大、质脆,肝表面有灰白色针大小的坏死点,胸、腹膜充血、出血严重,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肺充血和出血。
慢性型鼻腔有大量粘性分泌物,关节肿大变形。
防治1、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对新购进的鹅严格检疫。
2、免疫接种,接种禽霍乱疫苗,免疫期 3—6 个月。
3、药物预防。
喹乙醇:在每100千克饲料中拌入3—5克(拌匀),连喂5—7天。
停3—5 天再重复 1 次。
4、药物治疗。
青霉素:成鹅每只肌肉注射5万单位—8 万单位,每天2—3 次,连用4—5 天。
链霉素:成鹅每只肌肉注射 10 万单位,每天 2 次,连用 2—3 天。
土霉素: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 2克(拌匀),连用 3—5 天。
三、鹅矛形剑带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主要寄生于鹅的小肠,对鹅的生长发育、肥育和产蛋危害最大,1— 2 月龄的幼鹅最易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主要传染源是病鹅或带虫鹅污染的饲料、草地、水塘等。
症状:病鹅少食多饮水、衰弱,排出恶臭的稀粪,有时可见白色体节。
病变:肠粘膜充血,胸腔存积大量虫体防治:重在预防。
主要办法是成鹅和幼鹅分开饲养和放牧,经常保持圈舍干燥与卫生,定期检查幼鹅粪便,发现虫卵和体节,立即驱虫。
吡喹酮:每千克体重 10 毫克,拌入料中一次性喂服。
抗蠕敏:每千克体重 20 毫克,一次性投服。
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 150—200 毫克,一次性经口投服。
四、鹅禽流感的防治1. 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鹅流感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以冬春季最常见。
天气变化大、相对湿度高时发病率较高。
各龄期的鹅都会感染,尤以1〜2个月龄的仔鹅最易感病。
发病时鹅群中先有几只出现症状,1〜2天后波及全群,病程3〜15天。
病仔鹅废食,离群,羽毛松乱,呼吸困难,眼眶湿润;下痢,排绿色粪便,出现跛行、扭颈等神经症状;干脚脱水,头冠部、颈部明显肿胀,眼睑、结膜充血出血,又叫红眼病,舌头出血。
育成期鹅和种鹅也会感染,但其危害性要小一些,病鹅生长停滞,精神不振,嗜睡,肿头,眼眶湿润,眼睑充血或高度水肿向外突出呈金鱼眼样子,病程长的仅表现出单侧或双侧眼睑结膜混浊,不能康复;发病的种鹅产蛋率、受精率均急剧下降,畸形蛋增多。
2. 预防( 1 )禁止从疫区引种,从源头上控制本病的发生。
正常的引种要做好隔离检疫工作,最好对引进的种鹅群抽血,做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个体;无条件的也要对引进的种鹅隔离观察 5〜7 天,淘汰盲眼、红眼、精神不振、步态不正常、排绿色粪便的个体。
(2)鹅群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
种鹅群每年春秋季各接种 1 次,每次每只接种 2〜3毫升;仔鹅10〜15日龄每只首免接种0.5毫升,25〜30日龄每只再接种1〜2毫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避免鹅、鸭、鸡混养和串栏。
禽流感有种间传播的可能性,应引起注意。
(4)栏舍、场地、水上运动场、用具、孵化设备要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水上运动场以流动水最好。
水塘、场地可用生石灰消毒,平时隔 15天消毒 1 次,有疫情时隔 7 天消毒 1 次;用具、孵化设备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百毒杀喷雾消毒;产蛋房的垫料要常换、消毒。
(5)种鹅群和肉鹅群分开饲养。
场地、水上运动场、用具都应相对独立使用。
肉鹅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出栏后空栏要消毒和净化 1 5天以上。
(6)一旦受到疫情威胁或发现可疑病例立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扩散,包括及时准确诊断病例、隔离、封锁、销毁、消毒、紧急接种、预防投药等。
3. 治疗(1 )高免血清疗法:肌肉或皮下注射禽流感高免血清,小鹅每只 2 毫升、大鹅每只4 毫升,对发病初期的病鹅效果显著,见效快;高免蛋黄液效果也好,但见效稍慢。
(2)药物疗法:250毫克/公斤病毒灵或利巴韦林(病毒唑)、50毫克/升金刚烷胺饮水,对控制死亡率有一定作用,需连续用药 5〜7 天。
为防止继发感染,抗病毒药要与其它抗菌药同时使用,若能配合使用解热镇痛药和维生素、电解质效果更好。
(3)中药疗法:中药凉茶廿四味加柴胡、黄岑、黄芪,煎水给鹅群饮用,对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饮水前鹅群先停水2 小时,再把中药液投于饮水器中供饮用6 小时,每天 1 次,连用 3 天。
病情较长时要在药方中加党参、白术。
五、肉鹅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侵害雏鸭、雏鹅,是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不凝集细胞,临床具有特殊的肝脏肿大的病理,病程短、死亡率高。
症状:发病快,死亡多,发病日龄在 7日龄左右。
潜伏期 1 天—4 天,多为几个小时就突然死亡,而且数量急剧增多,病鹅眼闭,离群,行动迟缓,不愿走动,食欲废绝,初期饮水量增加,后期不吃不喝,粪便稀,呼吸困难,多因脱水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常见眼眶下陷,气管轮有出血,胸腺呈紫色,腹腔内脏充血,肝脏肿大,肝细胞变性,有黄色斑点联结成片,切开看侵入肝小管,小肠、直肠粘膜有条状点型斑点、出血点。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
2、取曲型病灶研磨,加入搞菌素,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 9 日龄鸡胚 4 枚, 72小时全部死亡。
剖检肝脏仍有与雏鸡鹅同样的黄色坏死灶,即可诊为鹅传染性病毒性肝炎。
治疗:1、彻底清刷消毒,饮用1210消毒液。
2、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病毒灵、肝泰乐、复合B片,每公斤料各10片,研细拌料,连喂7天。
3、促进解毒、排毒。
用速补 20,加10%口服葡萄糖,饮水每日两次,连饮7日。
4、补充VC提高抵抗力。
在无口服葡萄糖情况下,用白糖0.5公斤加水5公斤,加VC50克,每日饮水两次,连饮5日为一疗程,即可控制死亡。
五、副伤寒鹅的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雏鹅。
常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导致。
主要表现为腹泻、结膜炎、消瘦等症状,成年鹅症状不明显。
(一)症状病鹅主要表现为下痢、粪如清水,鹅日趋衰弱。
病鹅食欲消失、腹泻,粪便污染后躯,干涸后封闭肛门,导致排粪困难。
成年鹅呈慢性,主要是消瘦。
(二)病理变化食道空虚,肝脏肿大、充血,粘膜充血、出血,气囊膜混浊,盲肠肿胀,内容物呈干酪样。
(三)防治措施(1)注意饲养管理,不喂腐败的饲料,慢性病的种鹅要淘汰,常发地区从种蛋孵化起就应注意消毒,雏鹅要加强饲养管理。
(2)用敌菌净饮水、拌料效果好。
六、鹅矛形剑带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主要寄生于鹅的小肠内,当虫体长大时,大量积聚于小肠会造成肠道机械性堵塞,影响鹅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鹅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外来品种更易发生该病。
(一)症状病鹅生长发育迟缓、贫血、拉稀、消瘦、离群呆立,零星死亡。
(二)病理变化在死鹅或病鹅的小肠里可以找到大量的虫体。
该虫体乳白色、扁平、分节,外表呈矛形,成虫长 8--15 厘米,宽 18--20 毫米。
(三)防治措施(1)鹅群定期驱虫。
成年鹅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 1 次,及时清理粪便,饲喂的水草要清洗。
(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鹅抗病能力。
(3) 病鹅群口服抗蠕敏效果较好,每公斤体重按 20 毫克的剂量 1 次投服。
七、鹅虱鹅虱是藏于鹅体羽毛内的寄生虫。
虫体小,形状象牛身上的虱子。
虱的全部生活都离不开鹅体。
( 一 ) 症状鹅虱吸食血液及羽毛、皮屑,还会伤皮肤,造成鹅体发痒不安,造成鹅生长发育缓慢,消瘦,成年鹅产蛋量下降。
( 二 ) 防治措施 (1) 鹅舍要经常清扫,垫草常换。
鹅舍经常用 0 . 2 %的敌敌畏喷洒消毒。
(2) 已有鹅虱的鹅可用 0.5%的敌百虫粉剂喷洒羽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