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目录1、小鹅瘟。

(1)2.小鹅流行性感冒。

(1)3.曲霉菌病。

(1)4.鹅卵黄性腹膜炎。

(2)5.鹅出败病。

(2)6.绦虫病: (3)7.鹅口疮。

(3)8.鹅球虫病。

(3)9.鹅裂口线虫病。

(4)10.鹅链球菌病。

(4)11.禽霍乱 (4)12.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5)13.副伤寒 (6)14.鹅矛形剑带绦虫病 (6)15.软骨病。

(7)1、小鹅瘟。

症状:由小鹅瘟病毒引起。

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

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高达70%左右。

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

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①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

②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③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 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④鸡鸭制备的卵黄抗体每只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5)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2.小鹅流行性感冒。

症状:由鹅流行性感冒志贺氏杆菌引起。

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传染快,死亡率高。

病鹅食欲减退,流鼻涕,下痢,缩头嗜睡,伏卧怕冷,不断摇头,羽毛乱,两脚瘫软无力。

防治:①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防寒保暖。

②病鹅按每公斤体重用青霉素4万单位或氯霉素12-15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③磺胺嘧啶片每只每次0.25毫克,1次内服;敌菌灵按鹅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内服,每天2次。

3.曲霉菌病。

症状:由烟曲霉和黄曲霉引起,多发于雏鹅。

病鹅精神萎靡,缩头闭眼,减食口渴,气喘,流鼻液,消瘦,体温升高,后期下痢。

防治:①不使用发霉垫料和饲料,鹅舍严格消毒,通风良好。

②多雨潮湿季节,每只雏鹅每天用制霉菌素2-3毫克,拌入料中饲喂,连用3天。

治疗病鹅用量加倍。

4.鹅卵黄性腹膜炎。

症状:由大肠杆菌引起。

病鹅精神沉郁,离群落后,减食,肛门外粘污物,粪便带蛋清或凝团的蛋白、发臭。

停止饮水,衰竭死亡。

病程2-6天。

防治:①搞好鹅舍卫生,及时隔离病鹅。

②按鹅每公斤体重用链霉素50-200毫克,或氯霉素10-30毫克,卡那霉素10-15毫克,壮观霉素30-40毫克,1次肌注,每天2次。

③也可用呋喃唑酮每只25毫克,拌入料中饲喂。

5.鹅出败病。

症状:由巴氏杆菌引起。

20日龄以内的小鹅不发生该病,主要见于成年鹅发病,每年5—6月是发病高峰期。

最急性型,鹅突然死亡,未见任何症状。

急、慢性型,病鹅体温升高43℃以上,食欲减退,离群,闭目,毛乱,口鼻流粘液,拉黄绿或灰白色稀粪,便中带血。

先兴奋不安,曲颈于背,后麻痹而死,死亡率50%—80%。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注射禽出败菌苗每次每只2毫升,每年3—4次。

②病鹅立即隔离,鹅舍用具彻底消毒。

③磺胺甲基嘧啶按每公斤体重O.2克,1次内服;0.15%土霉素或(20-30)x1O(负6次方)喹乙醇拌料喂服,每天2次。

6.绦虫病:症状:由绦虫寄生于小肠所致,多发生于15-90日龄的鹅。

病鹅减食口渴,消化不良,拉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突然倒卧,起立困难,行走摇摆,伸颈张口,双脚乱刨,麻痹死亡。

防治:①鹅群每年驱虫2次,粪便集中发酵处理。

②摈榔按每公斤体重用O.5—O.75克,水煎取汁喂服。

③南瓜子粉按每公斤体重用20-30克,1次拌料喂服。

7.鹅口疮。

症状:由白色念球菌引起。

病鹅生长不良,精神萎顿和羽毛松乱。

嗉囊粘膜增厚,呈灰白色,有圆形溃疡,常见伪膜性斑块。

口腔粘膜黄色,呈干酪样。

防治:①搞好鹅舍卫生,种蛋严格消毒。

②口腔粘膜溃疡可以涂碘甘油,嗉囊中可以灌入2%硼酸。

饮用O.05%硫酸铜溶液。

③大群鹅按每公斤饲料中加制霉素50-100万单位,连用7—21天。

8.鹅球虫病。

症状:由鹅球虫引起。

多发于雏鹅。

每年5-8月是发病高峰期。

病鹅食欲减少,精神萎靡,缩颈甩头。

粪便红色粘稠,后期鲜红色。

防治:①青霉素10万单位,1次肌注。

②磺胺嘧啶按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或氯苯胍20毫克,氨丙林50毫克,1次拌料喂服。

③莫能霉素(70—120)x10(负6次方)混饲喂服。

9.鹅裂口线虫病。

症状:由鹅裂口线虫引起。

主要危害雏鹅。

病鹅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嗜睡,发育滞缓,下痢、消瘦,衰竭死亡。

防治:①搞好环境卫生。

雏鹅与成鹅分开放养,5-6天更换牧地1次。

定期驱虫。

②左旋咪唑按每公斤体重25毫克或甲苯咪唑100毫克,饮水或拌料喂服。

10.鹅链球菌病。

症状:由链球菌引起。

病鹅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粘膜发绀,闭目嗜睡,腹泻,运动障碍,转圈痉挛死亡。

防治:①搞好卫生。

病鹅及时隔离诊治,严格消毒。

种蛋药物处理。

②毒霉素按每公斤体重5万单位,1次肌注,如配合庆大霉素效果更好。

11.禽霍乱禽霍乱是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又叫出败。

是禽巴氏杆菌引起的,鹅也易得。

多发生于秋季在鹅性成熟时期,如果预防措施不当,在疫区每年都会发生。

(一)症状: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和慢性型3种。

(1)最急性型: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多在流行初期。

(2)急性型:病鹅闭目泉立,不敢下水,饮水增多,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下痢稀便似草绿色,体温在41-43℃,病程2-3天,很快死亡。

(3)慢性型:多发生在该病流行后期,鹅只消瘦、拉稀,有关节炎症状。

(二)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慢性型心外膜、心冠沟处有出血点,肠道有充血、出血。

(三)防治措施:(1)疫区应在该病流行之前彻底消毒,尽量避免该病再度发生。

(2)发现疫情及时治疗。

磺胺类药物、喹乙醇及抗生素类药物都有良好效果。

一般用0.02%的复方新诺明拌饲料,再用青霉素、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基本可以控制该病。

12.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

母鹅剖检病变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输卵管炎为主,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液体和卵黄块,卵巢萎缩、变性、坏死,输卵管管腔中含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子宫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病程一般为2—6天,少数病鹅能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是交配器出现红肿、溃疡,其上常覆盖着黄色粘稠液体,并有坏死痂皮;仔鹅表现行动迟缓,拉黄白色稀粪,病死仔鹅常见心包积液,且包膜混浊增厚,肝肿大,气囊壁增厚、混浊,常覆盖有干酪样物,有的小肠有出血点。

防制措施:1、药物防治。

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疗效较好。

2、减少授精污染。

带菌公鹅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因而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理。

治疗: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清创消毒,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3、免疫预防。

当前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一次,可控制发病。

13.副伤寒鹅的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雏鹅。

常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导致。

主要表现为腹泻、结膜炎、消瘦等症状,成年鹅症状不明显。

(一)症状:病鹅主要表现为下痢、粪如清水,鹅日趋衰弱。

病鹅食欲消失、腹泻,粪便污染后躯,十涸后封闭肛门,导致排粪困难。

成年鹅呈慢性,主要是消瘦。

(二)病理变化:食道空虚,肝脏肿大、充血,粘膜充血、出血,气囊膜混浊,盲肠肿胀,内容物呈干酪样。

(三)防治措施:(1)注意饲养管理,不喂腐败的饲料,慢性病的种鹅要淘汰,常发地区从种蛋孵化起就应注意消毒,雏鹅要加强饲养管理。

(2)用敌菌净饮水、拌料效果好。

14.鹅矛形剑带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主要寄生于鹅的小肠内,当虫体长大时,大量积聚于小肠会造成肠道机械性堵塞,影响鹅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鹅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外来品种更易发生该病。

(一)症状:病鹅生长发育迟缓、贫血、拉稀、消瘦、离群呆立,零星死亡。

(二)病理变化:在死鹅或病鹅的小肠里可以找到大量的虫体。

该虫体乳白色、扁平,分节,外表呈矛形,成虫长8-15厘米,宽18-20毫米。

(三)防治措施:(1)鹅群定期驱虫。

成年鹅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及时清理粪便,饲喂的水草要清洗。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鹅抗病能力。

(3)病鹅群口服抗蠕敏效果较好,每公斤体重按20毫克的剂量1次投服。

15.软骨病。

该病属营养代谢性疾病。

由于肉鹅生长发育快,当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即易发生。

病鹅腿无力,常以飞节着地,呈蹲伏状,喙和爪变软,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

剖检可见黄色粘稠之关节液增多,关节面软骨肿胀,常见粟粒大突起或溃疡,有的有较大软骨缺损或粘附纤维样物。

预防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保证钙磷正常需要。

防制措施:(1)给予易消化含矿物质及维生素较多的青草,并把病鹅赶出鹅栏,增加日光照射和适当运动。

(2)补喂骨粉或贝壳粉,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骨粉4千克或贝壳粉5千克左右。

(3)喂鱼肝油,每只病鹅喂几滴,每天1—2次,连喂7天。

严重者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