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城市发展

香港城市发展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多元化 香港基本实现工业化后不久,经济遭遇两股巨大冲击波的夹击,一是1973 年的世界 石油危机;二是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挑战。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对 香港经济是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影响因素。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势迅猛,使香港在资 源和市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种种新的比较优势,造成了香港又一次迅速而 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即“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是 本地生产总值及就业构成中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多元 化。制造业开始走出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劳动及资本密集产 业中的技术密集度也在上升。 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创新和科技为动力的知识经济 在经济高通胀和高成本的压力下,香港经济正出现新的调整,即由劳动密集型的服务 业转向向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转移,或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特别是后勤支援 部门向外转移。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悉尼
一、简介
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它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古 老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制造业、商业、金融、文化和旅游中心。悉 尼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海港—杰克森港以及超过70个海港和海滩。(配图)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1948年。 第二阶段,1968年,大量移民涌入,东部海湾地区已难以容纳日益增长的人 口。 第三阶段,1988年,私人汽车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居住选择, 环境优美的叫郊区受到青睐,,提出建设卫星城,形成一个城市中心,三个 外围地区,规划人口500万。 第四阶段,1995年,通勤时间增加,交通压力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上升,鼓 励商业、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附近发展,鼓励居住区靠近就业区发展,并提 出增加居住密度和建设混合用地。 第五阶段,1999年,城市形态复杂,旧城环境恶化,优化城市形态,强调改善城 市基础设施和地区规划,改善城市环境因分析
1:建设用地规模增加:至2007年底,建设用地总量259km2,城镇 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南北两侧的香港岛北岸、九龙半岛 及其附近的“新界”南岸。 都市用地来源:沿山坡拓展、移山填海。 2. 用地特点: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规模较大,工商业用地较少 3.机构和休憩用地规模有所增加 4.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居国际大都市的最低水平
工業用地減少、 工業用地減少、農地減少
工業 用地減少的原因 ․工業北移 ․工業用地改為商業或住宅用地 ․製造業工作持續下降 (高科技工業區臨近大學興建) ․農業收入不穩定,為式微行業 ․近郊化,將農地發展為住宅或其他用途 ․發展新市鎮 ․耕作及魚塘被改建為住宅或露天儲物地
農地
五、政策影响
1、土地利用政策: 香港自开埠以来,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三种方式进行: 1)山坡拓展; 2)平地延伸; 3)填海筑地。 香港填海最早始于维多利亚城。初期的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城(中环)及湾仔等海岸,主 要目的是提供中心商业区和军事设施用地。 战后填海所构筑的人工地盘,按其目标及功能可分为三项: 1.将港口区及设施规模扩大,提供作业足够空间及相关现代化设备,以适应世界海运业及大 规模货物吞吐与集散之需要; 2.扩展工业区及临海新城的边缘海岸地带,以提供工业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用地。 3.在高密度临海边缘市区填海,增加新建筑用地,改善城市空间。同时,构筑各种交通设施, 缓解交通压力。 至今以中环为首的填海区,约为全港面积的1/5;港岛的新建成区几乎全是填海区。其中包括 了中心商业区、最大的立体交通走廊和居住区。 香港的填海扩城使香港拓展了城市用地并形成了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出台了“十年建屋计划”,并成立“新界拓展署”,推行大规模的新市镇建 设。
4.2用地变迁
1建设用地总规模略有增加 至2007年底,香港的建设用地总量为259km2,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南 北两侧的香港岛北岸、九龙半岛及其附近的“新界”南岸。100多年来,香港的都市 用地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沿着山坡拓展和移山填海。 2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规模较大,而工商业用地规模较小居住用地规模较大。2007年 香港居住用地面积达75 km2,约占建设用地的29%。其中私人住宅基本保持不变,公务 基本上也无变化,只有乡郊居所有较大的增加。交通运输用地规模也较大。机场用地 没有变化,铁路用地增长较快,主要是从2000年以来有多条铁路得以开通。 3机构和休憩用地规模有所增加。香港的机构与休憩用地也有一定增加,分别从2000 年的20 km2增加到24 km2左右,这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后的必然要求。
香港
一、简介
香港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 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地区由多个半岛与230多 个岛屿组成。
`
二、发展阶段
起步及快速发展阶段 开埠前,港岛居民多聚居在背山面海的港岛南端的赤柱一带,1841 年开埠后,赤柱发展成为人口 最稠密的港岛中心。此后香港城市发展中心转移到与九龙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岛北岸,香港城市形 态开始了以维多利亚港两岸为中心的集聚发展。 后期成熟阶段 1971年后,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类型开始向多元化和信息化转变,香港的城市化发展进 程也从加速发展阶段发展为后期的成熟阶段。为了缓解城市化给港九都会区带来的人口与用地压 力,城市开始向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发展。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形态使得高密度的人工建 成区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之中。同时,这种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大都市发展空间不足、人 口拥挤、居住环境较差的问题,一方面使核心都会区仍能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及集聚效益;另一方 面各组团区域划分明确,不致形成稠密的市区整体,促进了城市区域空间的整体发展。 香港城市形态发展的趋势 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从集中走向分散,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会区为 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散”的多中心组团结构演化。 香港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增加与珠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联系,发挥香港国际交通枢纽及其它国 际中心的服务功能,促进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及香港都市经济区的发育和成熟,加速香港的发 展和进步。另一方面,香港将调整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完善运输网络, 重点发展以铁路为主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网络,兴建毗邻新机场的新市镇,加快港九都会区的拓展 与重建。力争打造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城乡交融、充满活力的新香港。
商、住、康、運用地增加
用地增加的原因 商業 ․土地供應不足 ․金融、保險及商業服務持續上升 ․工業型轉為知識型經濟 住宅 ․人口增長/內地移民移入,對房屋的需求大增 ․對住屋的空間要求亦上升 康樂 ․市民對康樂需求增加,尤其有關環保設施,如生態公園 ․配合旅遊業的發展,如迪士尼公園 運輸 ․配合新市鎮的發展,交通系統須連駁至近郊處 ․為提高本地可達度,發展多條鐵路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市區形態的改變 向外圍擴展
年代 1950 1960 1980 市區分布 ․香港島北部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 ․發展至界限街以北 ․發展至新界新市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