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④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2. 建立价值体系或评价体系: ① 评价体系需明确的问题:评价指标如何定量化,评价中的主观 成分和客观成分如何分离,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如何确定价值 观问题等。 ② 行之有效的价值体系方法:
A. 效用理论。该理论是从公理出发建立的价值理论体系,反映了人的 偏好,建立了效用理论和效用函数,并发展为多属性和多隶属度效 用函数。 B. 费用/效益分析法。多用于经济系统评价,如投资效果评价、项目 可行性研究等。 C. 风险估计。在系统评价申,风险和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决 策人对风险的态度也反映在效用函数上。在多个目标之间有冲突时, 人们也常根据风险估计来进行折衷评价。 D. 价值工程。价值是人们对事物优劣的观念准则和评价准则的总和。 案例—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值得去做,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适当,结 果是否满意等。以生产为例,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 质量上,降低投入成本和增加产出是两项相关的准则。价值工程是 个总体概念,具体体现在设计、制造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合理性上。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6. 决策"决策就是管理","决策就是决定",人类的决策管理活 动面临着被决策系统的日益庞大和日益复杂。 ① 决策有个人决策和团体决策、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单目标决 策和多目标决策之分。战略决策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决策。在系 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基础上,人们可 根据主观偏好、主观效 用和主观概率做决策。决策的本质反映了人的主观认识能力, 因此,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 ②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分析者将各种数据、 条件、模型和算法植入决策支持系统中,该系统甚至包含了有 推理演绎功能的知识库,使决策者在做出主观决策后,力图从 决策支持系统中尽快得到效果反应,以求得到主观判断和客观 效果的一致。决策支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起到决策科学化和合 理化的作用。但在真实的决策中,被决策对象往往包含许多不 确定因素和难以描述的现象。群决策有利于克服某些个人决策 中主观判断的失误,但群决策过程比较长。为了实现高效率的群 决策,在理论方法和应用软件开发方面,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 如多人多目标决策理论、主从决策理论、协商谈判系统、冲突分 析等,有些应用软件已实用化。
系统论
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34年发表了《现代 发展理论》,提出:数学和模型研究之生物学方法以及 “机体系统”概念。系统论是逻辑和数学领域,它的任务 在于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1956年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运 用》,将机体系统引入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使系 统论更趋完善。 系统论的主要思想:(1)系统论原理,系统的构成和重 要特征、系统的类型和一般特征、系统环境和系统结构分 析、系统运行规律和系统生命周期,实践中就是坚持整体 最优化的原则。(2)系统方法,包括结构法、功能方法、 历史方法等。(3)系统工程,属系统科学的技术层面。 美国学者霍尔的三维结构图方法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5. 系统方案的优化选择 ① 在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可用最 优化方法选择便目标值最优的控制变量值或系统参数。 ② 所谓优化,就是在约束条件规定的可行域内,从多 种可行 方案或替代方案中得出最优解或满意解。实践中要根据问 题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最优化方法。目前应用最广的仍是线 性规则和动态规则,非线性规则的研究很 多,但实用性尚 有待改进,大系统优化已开发了分解协调的算法。 ③ 组合优化适用于离散变量,整数规则中的分枝定界法,逐 次逼近法等的应用也很广泛。多目标优化 问题的最优解处 于目标空间的非劣解集上,可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处理所 得的解,最终得到满意解。当然,多目标问题也可用加权 的方法转换成单目标来求解,或按目标的重要性排序,逐 次求解,例如目标规则法。
信息论
1. 系统和信息的关系:人们 能够对系统进行研究并预 测其未来的发展态势,是 由于能够正确感知并有效 处理系统传送给我们的信 息。 信息:是物物质的 反映过程是信息过程。
2.
申龙 信息论创始人
信息论
3. 信息论: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 的申龙1948年《通讯的数学理 论》(贝尔系统技术杂志)奠 定了信息论的基础。他与魏维 尔合著《信息论》。主要研究 通讯过程中信息的度量、提取、 存储、变换、传递、检测和识 别的规律与方法,实质内容: 一是关于信源、编码、信道、 信宿问题。二是关于滤波理论 和调制问题,是比较侧重科学 技术的学问。这一理论后被广 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 形成信息科学。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7. 制定计划有了决策就要付诸 实施,实施就要依靠严格的 有效的计划。
案例:以工厂为例,为实现 工厂的生产任务和发展 战 略目标,就要制定当年的生 产计划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厂内还要按厂级、车间级和 班组级分别制定实施计划。 案例:一项大的开发项目, 涉及设计、开发、研究和施 工等 许多环节,每个环节 又涉及组织大量的人、财、 物。在系统工程申常用的计 划评审技术(PERT)和关键路 线路(CPM)在制定和实施计 划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系统论
•社科 •工程 •法律 •医学 •教育 •环境
规划 计划 研制 生产 安装 运行 更新
• • • • • • • 问目系系最决实 题标统统优策施 形选综分化 计 成择合析 划
A.D.Hall 三维结构方法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一. 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一般可分为七个步骤: 1. 明确问题: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D. 可靠性工程。系统可靠性工程是研 究系统中元素的可靠性和由多个元 素组成的系统整体可靠性之间的关 系。一般讲,可靠的元件是组成可 靠系统的基础,然而,局部的可靠 性和整体可靠性间并非简单的对应 关系,系统工程强调从整体上来看 问题。在40年代,冯.罗伊曼 (Von Neumann)开始研究用重复的不那么 可靠的元件组成高度可靠系统的问 题,并进行了可靠性理论探讨。钱 学森教授也提出,现在大规模集成 电路的发展便元器 件的成本大大降 低,如何用可靠性较低的元器件组 成可靠性高的系统,是个很有现实 意义的问题。近年来,己采用的可 靠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有FTA或ETA 等树 状图形方法。
冯· 诺依曼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4. 系统综合 ① 系统综合是在给定条件下,找出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 或系统结构。一般来讲,按给定目标设计和规划的系 统,在具体实施时,总与原来的设想有些差异,需要 通过对问题本质的深入理解,作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替 代方案,或通过典型实例的研究,构想出系统结构和 简单易行的能实现目标要求的实施方案。 ② 系统综合的过程常常需要有人的参与,计算机辅助设 计(CAD)和系统仿真可用于系统综合,通过人机的 交互作用,人的经验知识,使系统具有推理和联想的 功能。近年来,知识工程和模糊理论已成为系统综合 的有力工具。
②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③ 结构模型法。复杂问题可用分解的方法,形成若干 相关联的相对简单的子问题,然后用网络图方法将 问题直观地表示出来。常用的方法有解释结构模型 法 、决策试验法、图论法等。其中,用图论中的 关联树来分析目标体系和结构,可以比较各种替代 方案,在问题形成、方案选择和评价中很有用。 多变量统计分析法。用统计理论方法所得到的多变 量模型一般是非物理模型,对象也常是非结构的或 半结 构的。统计分析法中比较常用的有因子分析 法、主成份分析法等,成组分析和正侧分析法也属 此类。此外,还有利用行为科学、社会学、一般系 统理论和模糊理论来 分析,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 分析,使问题明确化。
模型库支持群决策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二.时间维(工作进程)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 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 ① 规划阶段 调研、程序设计阶段,目的是谋求活动规划与战略 ② 拟定方案 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③ 研制阶段 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④ 生产阶段 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⑤ 安装阶段 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⑥ 运行阶段 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⑦ 更新阶段 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 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三.知识维(专业科学知识) ① 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 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 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 律、管理、社会科学和 艺术等。 ② 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 程等。都需要使用其它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霍尔三维结构分析
3. ① 系统分析 不论是工程技术问题还是社会环境问题,系统分析首先要对所 研究的对象进行描述,建模的方法和仿真技术是常采用的方法; 对难以用数学模型表达的社会系统和生物系统等,也常用定性 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描述。 ② 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涉及: A. 系统变量的选择。用于描述系统主事状态及其演变过程的是 一组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系统分析首先选择能反映问题本 质的变量,并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用灵敏度分析法可 区别各个变量对系统命题的影响程度,并对变量进行筛选。 B. 建模和仿真。在状态变量选定后,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特 点确定变量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即构造状态平衡方程 式,得出描述系统特征的数学模型。 在系统内部结构不清 楚的情况下,可用输入输出的统计数据得出关系式,构造出 系统模型。系统对象抽象成模型后,就可进行仿真,找出更 普遍、更集中和更深刻反 映系统本质的特征和演变趋势。 实用的大系统仿真软件:随机服务系统的GPSS软件,复杂社 会经济系统仿真的系统动力学 (SD)软件等。
控制论
一. 控制论的缘起:
1. 自从1948 年诺伯特· 维纳发 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 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 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维纳 把控控制论制 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 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地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 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他特意创 造“Cybernetic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控制论” 一同最初来源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就 是掌舵的方法和技 术的思。在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的著 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 1834 年,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 文章,他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 论”,他把希腊文译成法“Cybernetigue”。在这个意义下, “控制论”一词被编入19 世纪许多著词典中。维纳发明“控 制论”这个词正是受了安培等人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