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有形成分检查尿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或炎症疾病诊断。

(1)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

有些肾盂肾炎首发症状为血尿,或镜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形。

(2)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形。

急性期可有明显的肉眼脓尿。

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如三杯均为脓尿(全程脓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颈以上的尿路,见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积脓等。

(3)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

在血尿中,如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500:1,应考虑出血,如比例为200:1,应考虑为炎症。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5)其他: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尿单核细胞增多,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尿,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

(三)上皮细胞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1.上皮细胞形态(1)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

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一般不超过15μm;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与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的小圆上皮细胞相似,须注意鉴别。

图5 肾小管上皮细胞(2)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

1)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图6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2)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图7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3)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

图8 深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3)鳞状上皮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胞质丰富。

图9 鳞状上皮细胞2.参考值①肾小管上皮细胞:无。

②移形上皮细胞:无或偶见。

③鳞状上皮细胞:少见。

3.临床意义(1)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发生排斥反应,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形;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2)移形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时,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

膀胱炎时,可大量大圆上皮细胞或成片脱落;肾盂肾炎时,常见尾形上皮细胞增多。

(3)鳞状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或伴白细胞、脓细胞,多见于尿道炎;女性患者,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四)吞噬细胞1.种类有2种: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后者来自组织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

2.参考值:无3.临床意义: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常伴白细胞、脓细胞增多和伴细菌。

(五)其他细胞1.柱状上皮细胞:正常尿中,一般无柱状上皮细胞。

如出现较多,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腺性膀胱炎的可能。

2.多核巨细胞:一般认为来源于尿道移行上皮细胞。

正常尿中无此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

3.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细胞内包涵体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通常用瑞-姬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

常见细胞病毒包涵体有: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CMV)、人乳头瘤病毒(HPV)包涵体、人多瘤病毒包涵体、单纯性疱疹病毒(HSP)等。

第三节尿管形检查本节考点:(1)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2)管型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一)管形形成机制和条件1.尿管形定义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2.管形形成机制和条件(1)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形的基础物质。

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肾小管的重吸功能减低,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

(2)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尿浓缩可提高尿蛋白的含量,盐类增多,而尿酸化后又促进蛋白凝固、沉淀,由溶胶变为凝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尿流速减慢,促使肾小管远端形成管形。

(3)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病理情况下,也需要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使尿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等物质才能浓缩、沉淀形成管形。

(二)管形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管形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其外形长短、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

1.透明管形(1)形态:透明管形一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但有时一端可稍尖细),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粘附在管形外或包含于其中;通常较窄而短,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否则易漏检。

图10、11 透明管型(2)临床意义:透明管形参考值为0~1/LPF。

透明管形偶尔可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等。

病理情况:透明管形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如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形,同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形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瘀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细胞管形细胞管形指含有脱落细胞、粘附于凝结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的管形。

(1)红细胞管形1)形态:管形中的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的甚至残缺不全。

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清晰,接近正常,易于识别,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图12 红细胞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形。

病理情况:见到红细胞管形,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等。

(2)白细胞管形1)形态:管形中含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或脓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因白细胞粘附性强,常可呈块状,也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形、红细胞管形并存。

图13 白细胞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形。

出现白细胞管形,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可见淋巴细胞管形)。

(3)肾上皮细胞管形1)形态:管形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管形是由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糖蛋白组成,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管形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态多变,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可充满管形,细胞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有浅黄色,此管形依其核形常难与白细胞管形区别,但管形内细胞比白细胞大,其大小和形态变化比白细胞复杂,用可加酸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形鉴别。

图14 上皮细胞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形。

肾上皮细胞管形增多,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如镉、汞、铋等)及其他化学物质、药物中毒。

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形为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

3.颗粒管形(1)形态:颗粒管形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1/3管形面积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形。

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

颗粒管形常较透明管形短而宽大,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

按颗粒的粗细又分为粗颗粒管形和细颗粒管形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色;后者含许多微细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

图15 颗粒管型图16、17 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形。

颗粒管形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形;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

4.蜡样管形(1)形态:蜡样管形由细颗粒管形或细胞管形进一步衍化而来,也有认为来自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形,或者是透明管形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

其外形似透明管形,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整齐。

图18 蜡样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蜡样管形。

出现蜡样管形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

5.脂肪管形(1)形态:脂肪管形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的脂肪滴进入管形内而形成。

管形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很强的脂肪滴,当脂肪滴较大时,用偏振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马耳他“十”字,脂肪滴较小时则互相重叠,用苏丹Ⅲ染色染成橙红色或红色。

(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脂肪管形。

出现脂肪管形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图19 脂肪管型6.宽大管形(1)形态:宽大管形是来自于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多数宽大管形由颗粒管形和蜡样管形演变而来,但也可由其他管形演变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