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 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 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 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 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 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 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
亮氨酸结晶:呈淡黄色或褐色小球形或油滴状,并有密 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
3.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 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 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 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染色法镜检
1.Sternheimer-Malbin染色法
主要染料有结晶紫和沙黄,能辨别管型及各种形态红细胞、 上皮细胞,存活及死亡中性粒细胞。
2. Sternheimer染色法
主要染料是阿里新蓝和派若宁B,能弥补S-M染色法染料容 易沉淀而多出现染色偏深的缺陷,该法优于S-M染色法。
未染色标本
临床意义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 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 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 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4.上皮细胞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 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的 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 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 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 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 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
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 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1小时尿沉渣计数
3h尿量,计算时再÷3。
二、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白细胞
吞噬细胞
上皮细胞
1.红细胞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 约7~8μm 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 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 红细胞。 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 形或桑葚状。 PH对红细胞的影响: 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 碱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 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
②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 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 较圆。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 圆形或椭圆形。
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坏死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肾实质性病变伴有肾单位淤滞 肾单位长期阻塞,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 后差 脂肪管型 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四.尿液结晶检查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 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 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 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 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 出现的结晶。
白细胞检查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 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 胞。
直接涂片法
直接混匀新鲜尿1滴涂片检查。
管型:低倍镜至少观察20个视野求出每视野管型的平均值 细胞:高倍镜至少观察10个视野得出各种细胞最低到最高值 结晶:以每高倍视野1+~4+的半定量方式报告。
方法学评价:
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标准定量计数板法
新鲜尿液混匀后直接充入定量计数板内,观察计数一 定范围内细胞、管型的数量,换算成1μl尿液中的量。
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 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 扭曲,质地菲薄。
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 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 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
① 生理性结晶
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
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 蝴蝶形或不规则形。
磷酸钙:有非结晶、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 束状。
非结晶性尿酸盐: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
②病理性结晶
胆红素结晶: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橘红色结晶。
胱氨酸结晶: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 片状结晶。
肾小管上皮管型
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中的细胞呈瓦片状排列, 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胞核模糊。
颗粒管型
粗颗粒细胞
细颗粒细胞
管型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 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规则的断端,呈 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 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校园 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 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
临床意义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 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 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 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SM染色标本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其他检测方法
12小时尿沉渣计数(艾迪氏计数)
准确测量12h尿量,充分混合。取混匀尿液10ml,置刻度离 心管中,1500r/min离心5min,用吸管吸弃上层尿液9ml,留 下1ml,充分混匀。吸取混匀尿液1滴,注于血细胞计数板内。 细胞计数10个大方格,管型计数20个大方格。 计算:12h细胞数=10个大格细胞总数×1000/10 ×12h尿量 12h管型数=20个大格管型总数/2 ×1000/10 ×12h尿量
离心镜检法
定量的尿液经特定离心力离心,有形成分浓缩,涂 片或者用定量计数板检查,也称尿沉渣检查。
方法学评价: 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 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
取尿1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相对离心力400g,离 心5min,手持离心管45°~90 °弃除上层尿,保留0.2ml 尿沉渣,轻轻摇匀后,取1滴至载玻片上,用18mm× 18mm或22mm× 22mm的盖玻片覆盖后镜检。首先低倍 视野下观察尿沉渣分布的情况,再转高倍镜视野仔细观察 细胞;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观 察20个高倍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和管型数,计 算平均值出报告;如数量过多可报告有形成分所占视野的 面积情况,如1/3视野、1/2视野、满视野等。 报告形式为:细胞:XX/HPF;管型:XX/LPF。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尿液分析仪
学习内容
1.掌握尿液沉渣检查的各种方法 。 2.掌握尿液中各种细胞和管型形态及其临 床意义 。 3.掌握尿液沉渣中各种结晶的形态。 4.掌握尿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及其工作原 理。
一.检查方法
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 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这些成分可来自 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 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蜡样管型
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 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 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
脂肪管型
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
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健康人偶见,肾实质性病变时增多 急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出血 肾脏感染性病变或免疫性反应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 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 质一般不增多。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 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 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
2.白细胞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