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规划研究||III·临港新城中心区建筑风貌研究lstudyonBuildingstyleofILingangNewCityAbstract:Reviewingthemakingprocessofbu¨dingstyIeInLingangNewCity,we∞n啊ndoutsomereasonsaboutcjtyscapepuzzIeOfnewtOwns。
andusethemethOdOfurbandesignsuchascIassificatiOnOrcont怕sttomod哆theguide¨neofthebu¨d-ingstyIeinLingangNewCity.Keywo喇s:Newc.ty,Bu¨d.ngstyle,Urbandesign临港新城中心区作为新城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展示新世纪城市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标志性地区,它的建筑风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临港新城建筑设计的标杆。
因此,风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中心区建筑风貌的界定需要通过专项研究来明确,以满足风貌特色和项目建设的双重要求。
建筑风貌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随着开发建设的进程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1原规划设想的建筑风貌安亭新镇、浦江镇等作为上海郊区试点城镇“一城九镇”中先期启动并初具规模的几个新镇,在建筑风貌1,上非常有特色,人们常常称呼它们为“某国”小镇。
这些独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果符合以上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求,便是成功的。
但这些以形态汐郑科【摘要】通过对临港新城建筑风貌的研究,分析风貌界定的症结所在,尝试通过比较、分类控制等城市设计方法,对临港新城建筑风貌起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新城建筑风貌城市设计设计为主导的新镇,往往忽略了这些基本要求,产生了异国风情和本土生活之间的两难抉择:如果形式主导、放弃功能,则看上去很美但缺少实用价值,如果注重功能、忽略形式。
则放之四海皆准,丧失特色,二者鲜有兼得者。
而临港新城自规划建设以来,中心区基本格局和面貌已初步形成,湖岸景观、城市公园、道路绿化的建设正初显“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建筑风貌的确定也经历了以下过程:①在上海郊区试点城镇规划时,临港新城(当时为芦潮港镇)的风貌初步确定为法国风格。
随着芦潮港地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陆域基地功能的进一步明确,以及随后上海市政府明确建设海港新城(曾名)的要求,区域的性质、功能和规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②200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组织对海港新城总体规划进行国际方案征集,最终德国GMP公司方案获得优胜。
GMP公司优胜方案的总体格局是现代花园城市,建筑风格提倡功能主义和简洁明快(图1)。
③为了避免将海港新城制定为一个具体国家的建筑风格,在《海港新城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及以后的各类规划中都将建筑风貌描述为“欧洲现代风貌”。
④2002年由德国GMP公司编制了《芦潮港新城(曾名)城市风格鉴定》。
便于指导临港新城中心区建筑设计,作用相当于城市设计导则(图2)oGMP的风格鉴定中对新城规划和建筑设计有着这样的阐述和要求②:在欧洲贯穿整个城市,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及建筑立面的统一的城市规划理念。
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城市建筑群的整体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今天我们使用城规的规程,来保证一个城市的统一性,来赋予一个城市以自己的个性,这会给当地居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幸福优越感。
要保证一个地区自己 万方数据的个性。
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其当地传统的持续连贯性。
我们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在当地已有的建筑风格基础上,推陈出新,来继续强化和发展当地的建筑个性。
通过确定开问宽度、层高、脚线和屋脊高度、建筑材料等等,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
当然,在此并不排除在以上各方面运用对比手法的可能性。
但是只有运用上等建材以及对其进行符合其材料特性的精美加工,才能保证由其赋予的建筑风格代代相传,长驻人间。
同时针对各个区域甚至单体建筑给出了较为明确的风格要求,分类如表1。
从风格鉴定给出的建筑方案示意中可以看到,临港新城的建筑风貌基本被界定为现代简约又略带有一点ART.DECO风格。
可以这样说,临港新城的建筑风貌在2002年起已基本确立,在近七年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延续和遵循着这些设计导则。
上海域市槌印景2建筑风貌之困惑城市风格鉴定中为了确保实现如同欧洲城市街道、广场及建筑立面的整体统一性,运用了相当严格的风格界定和导则。
尝试通过强化表1中各个方面的规定,形成和强化建筑的个性。
以指导建筑设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对欧洲现代建筑风貌的界定在理解上存在误区。
“欧洲现代建筑”可谓百花齐放。
难以名状,那么如果将它作为对临港新城建筑风貌的描述,则会起到排他作用,即这里的建筑不宜仿古,不宜本土,这样一来就会把ART.DECO这种在上海建筑历史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风格拒之门外。
在项目建筑设计任务书中就较难表达,也让建筑师比较难以理解规划师所描述的风貌。
如果照搬照抄国外建筑形式,同样面临诸如朝向等涉及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
这对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城市岛”的设计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欧洲的围合式建筑与上海本土的居住习惯较难兼容,行列式又回到了传统住宅模式。
其次。
临港新城选址在东海之滨,是否可以从滨海建筑风貌入手研究临港新城的风貌。
汉堡和鹿特丹的新(城)区HafenCity和Sporenburg就很好地诠释了滨海建筑特色。
它们结合滨海港口特色、本国建筑风格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设计,建成后纷纷被人们奉为现代新(城)区独具特色建筑风貌的典范,更是年轻建筑师竞相学习的楷模,为整个欧洲树立了新(城)区规划设计的标杆。
在风格鉴定中也曾经提到可以通过恰当运用上海当地“建筑材料”,在海派建筑风格基础上,推陈出新,来继续强化和发展海派建筑个性。
但是在各个项目中鲜有体现海派风格的建筑方案,基本上都是拘泥于围合式的建筑形体,受制于原有规划引导的形态方案,使此条导则流于形式。
再次,临港新城中心区的路网结构其实是非常有特色的,但环形加放射的路网结构一定程度对建筑设计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方向感差的问题。
试想置身于一个圆形界面,所有的径向道路与环路交叉口处的建筑风貌都是雷同的,识别性从何谈起?原有风格鉴定中统一的界面和无差异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加剧了方位感的问题。
如何通过界面和高度控制,才能与形式感较强的城市空间形态相匹配。
才能真正体现临港新城特色的城市风貌,否则就是无特色传统建筑形式加上特色环放道路格局,最终形47 万方数据规划研究|||II·临港新城中心区建筑风貌研究/郑科威无特色城市形态和风貌。
最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对地块尺度调整的需求。
45万人口规模的新城在公共设施配置时所需用地常常与相对较小的街坊尺度形成一定矛盾,如中欧中心等项目建筑设计要求整合多个街坊(图3),原有的规划引导缺乏相关研究,造成建筑师“指导”规划师重新调整道路系统以满足功能需求,使得规划师在全局考量上相当被动(图4)。
3几何形式的启发显而易见,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一般控制要素和指标对建筑风貌根本无法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而原有城市设计对建筑风貌的界定又存在偏差,致使已出让土地报审方案中的建筑形式、肌理和之前提到的现代欧洲风貌大相径庭。
同时又出现界面、高低层比例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通过再次界定明确设计原则和方向。
在研究中心区规划结构时不难发现,中心区空间布局是以滴水湖为核心的典型的“田园城市”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随着城市的骨架道路以环状和放射状的形式向外扩展,形成以滴水湖为核心的“水中涟漪”扩散的空间布局特点。
这样的空间布局较一般的方格网布局更有特征,即功能布局也呈现出圈层模式,极具规律性,比如城市环形带根据离滴水湖空间距离的近远分为城市生活中心带、城市公园带、居住功能带、居住功能补充带等。
这样的空间布局形式对建筑风貌控制来说,只要对环形和主要放射道路界面进行控制。
即可得到和空间结构相称的风貌特征,这似乎可以简化原有较为繁复的控制要求,进行“抓大放小”的风貌控制方法,即对风貌控制要素中界面、高度、立面、色彩、材质等方面针对临港中心区特征进行重要性排序,明确界面和高度控制为主、其他为辅的原则。
4分类指导控制在“抓大放小”的原则下,明确风貌控制的底线,即核心控制要素,对临港新城而言,界面和高度是首要控制的,通过这两项要素的积极引导才能形成与形式感较强城市空间形态相匹配的建筑风貌,才能真正体现出临港新城特色。
然后根据界面重要程度对建筑风貌进行分区控制,进而对项目的设计、审批、实施进行更有利的引导。
根据中心区环型加放射的道路结构,按照界面和高度控制严格程度分为A—G七个区。
A区主要是一环区城市生活中心带沿湖和主要放射道路形成的口门区域。
这个核心区域的风貌直接关系到中心区整体风貌的把握和营造,是人们来到临港新城中心区的第一印象,因此这个区的风貌控制尤为严格和苛刻。
B区相对次要一些,作为城市公园带的边界和轴向发展的空间序列,这个区域对界面的控制可以适当灵活。
C区由于基本分布在一环区城市生活中心带内圈,结合步行街区。
建筑风貌鼓励多样化,以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
D、E两区主要是城市岛(居住功能)。
不再强调建筑围合。
而应增强各岛之间的风貌差异。
F、G区为开放空间中的公共设施,风貌的控制将更为宽松(图5)o具体控制要求如下:A区:严格控制界面整体性,坚持采用围合式或满覆盖布局。
建筑贴线率必须达到90%;放宽建筑密度要求; 万方数据48建筑高度仍然保持多层18—22m,高层40。
65m;高层:裙房比例小于3:7;一期建设区以外不再强制设置底层柱廊;建筑色彩材质延续控规指导性指标,轴线与环线交叉的口门两侧地块允许出现色彩较重的建筑,以增加其识别性。
周边后建地块要与之协调。
B区:适当控制界面整体性。
朝向开放空间一侧建筑贴线率分为两种情况:一环区外侧建筑必须达到90%,C3路外侧行政办公建筑必须达到60%;建筑高度仍然保持多层侣一22m,高层40m;不再强制设置底层柱廊;建筑色彩材质延续控规指导性指标。
C区:不再一味强调界面围合和贴线限制;建议建筑形式结合步行街和开放空间统~设计;高度控制可适当调整,调幅在50%;容积率不变,高度带来的容量变化可在整体开发区块内平衡;放宽建筑密度要求;不再强制设置底层柱廊;建筑色彩材质建议突破控规指导性指标要求,无须拘泥。
D、E区:城市岛不宜牵强附会周边围合形式。
应考虑到日照要求和本土居住习惯,尽量避免东西向住宅出现,通过建筑贴线同样可以营造岛屿效果。
住宅建筑控制高度可适当突破,在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绿地和开放空间面积;同时高层建筑范围需要控制,尽量集中布置;材质和色彩应该以城市岛为最小单元,岛内做到协调统一,岛间可以各具特色、不拘一格(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