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制

新闻法制

1.新闻法制的概念(广义、狭义):1、法治是主张严格依法治国的一种政治思想。

作为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与“人治”相对。

2、法制广义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的用以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狭义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特征:1、根本性。

2、普遍性。

3、相对稳定性。

4、阶级性。

2新闻传播法的概念: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新闻界内外呼吁早日出台的新闻法,是指从狭义上理解的新闻传播法,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

广义的新闻传播法,即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3、新闻媒体的创建、运作、行业特点:4、保障新闻自由权利、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谁的权利?公民还是媒介?5、规定新闻媒体应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么。

如何规定?怎样与现有法规协调?6、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

宪法是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新闻传播遵循的最高准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人民即公民,人民在先。

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与经济效益冲突时,选社会效益。

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不危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

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国际公约等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力新闻事业行政管理7、新闻法制、道德与职业道德三者的关系1)、道德: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评价人们思想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统一体。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信念力量。

以保证人们对它的遵守。

2)、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

与新闻法制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同属上层建筑,本质一致。

维护社会稳定、人类文明进步。

区别:(1)新闻法制以国家意志出现,确定性、程序性、制裁性;职业道德以社会意志出现,没有明确的制裁性。

(2)新闻法制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以权力为主;职业道德以义务为主。

(3)新闻法制具有强制性,以他律为主;职业道德具有诱导性,以自律为主。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职业规则的社会部分,新闻法律制度构成新闻职业规则的国家部分。

新闻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和社会生活领域密切关联,其他社会职业和社会生活领域及其规则的形成和发展,无疑需要新闻职业不断进行调整和反应,形成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的新闻职业规则的科学体系。

否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不相对称,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

新闻传播事业应当以体现人民民主和依法行事的方略,坚持客观真实、党性原则、舆论监督和社会效益至上等基本原则,用平等、民主和合法的手段从事职业,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

8、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为言论和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实现交流、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它复制手段制成出版物公开发表和传播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9、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两个服务的方向的原则二)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原则三)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基本内容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新闻传播活动的触角,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因此,新闻传播法制,与整个社会、社会上的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新闻传播法制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0、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色1.公民自由与国家参与相统一2.禁止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并重(新闻自由权利不得滥用,新闻传播活动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

)3.新闻传播侵权诉讼的重义轻利倾向(新闻传播侵权诉讼,一直是新闻传播司法实践的一大热点,但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重义轻利的倾向。

对受害者的救济方式往往以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精神抚慰性手段为主,而精神损害的经济赔偿往往是象征性的;法庭在弄清事实、明辨是非后往往倾向于调解,甚至出面帮助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诉讼原告的主要目的是明辨是非、伸张正义,俗称“讨说法”,而不是为了获得法律上的救济;死人名誉权的保护;等等)11、清末报律1、清末报律关于公民办报条款呈宽松趋势报纸发印前须呈送官署的表述,由“查核”到“存查”。

2、增加了新闻从业者及媒介的义务条款,如不得损人名誉、涉及隐私、有错误须更正等,使报律在内容上更趋完整。

3、惩处条款刑罚的量刑程度不断减轻,民事化色彩渐浓。

清末报律的主要内容表现为箝制报界、控制舆论,而且它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控制呈逐步强化的趋势。

就世界近代出版法制史的发展趋势看,是由预防制转向追惩制,从事前检查制逐步转向特准制的保押金制,乃至呈报制。

而五大报律却是逆世界历史潮流而动的,由最初的呈报制向特准制,最后向保押金制加事前检查制过渡。

清末报律在实施方面的特点在实践中,清政府还是竭力想用新闻法来统辖报业秩序的(1)清末报律从总体上说还是被接受认可;清末报律还是起到了进步的作用(1)促进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2)是近代中国对新闻媒介及从业人员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开端。

12、传媒管理机关有哪些?请举例。

在我国,对传媒业进行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有:1、新闻出版署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则是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影电视厅(局)。

3、一些计划单列市和较大的市的新闻出版局。

4、县级广播电视局。

网络传播的行政管理:国家信息产业部。

(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采编、制作、播放、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进行管理。

(三)其他传媒行政管理部门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宣传;2、外交部新闻司:外国驻京记者的管理;3、新华通讯社:国家通讯社,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4、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主管中国新闻社。

13、报刊结构的三次调整报刊结构三次调整—取消了内部报刊(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业迅速发展,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出现了总量过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忽视质量等散、滥的问题。

为此,我国曾三次对报刊结构进行调整:1996年,中办、国办下达《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提出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新闻出版业实行总和治理取消了内部报刊,减少了一批报刊,实现了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报刊结构三次调整—省级机关退出办报(第二次1999年秋,中办、国办发出《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调整对象: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直辖市厅局所办的报刊调整核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使行政行为和出版行为分离,政府机构不再直接办报、办刊2)中央国家机关:原则上不办机关报,继续办的不再标出机关报字样;内容重复的予以合并;发行量低于3万份的予以撤销;其余通过自愿协商划归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省、区、市:厅局不办报,原有报纸划归当地党报,吸纳不了的撤销;各省工会、共青团、妇联报刊现有的予以保留,未办的不再批准;省以下的工、青、妇组织所办报刊,一律停办或交当地党报接办。

重大变化:省级以下政府部门退出报业,而各级党委机关报则成为重要的办报主体;除本报外,还主办其他类型的报刊。

一批以机关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应运而生。

报刊结构三次调整—四级办党报变三级(第三次2003年夏,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中央党政部门与所办报刊实行管办分离;省级党委统一办好一份党报和一份党刊,政府办好一份免费的政府公报;地市级行政区域保留一份党报外,其他党政部门所办报刊一律停办;县城不再办报刊。

重大变化:原有的中央、省、地、县四级党报,压缩为三级党报14、非法出版、非法出版物非法出版,是指从程序上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的出版活动,伪造、假冒出版单位或报刊名称的出版活动,擅自印刷或复制的境外出版物、非法进口出版物等活动。

15、我国对于广播影视的管理上的特点(一)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二)局、台合一至局台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三)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具有多种领导功能16、限制播放规定对播放境外节目的时间与总播放时间的比例的限制。

按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其中18时至22时不得超过15%。

对广告播出时间的限制。

按《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第十五条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

其中,广播电台在11:00至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商业广告播出总时长不得超过18分钟。

17、特殊新闻类型一、关于重要政务新闻及其发布规定1、政策法令;2、重要会议;3、任免名单;二、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作品1、审批手续;2、领导本人审核;三、汛情、疫情、震情、事故1、报前审批。

报与不报、怎么报,非典、冰雪等。

2、报后监督。

准确性,灾害情况。

18、重大政务新闻内容、原则1、重大政务新闻:指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策;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领导人重要活动;涉外问题谈话;重要人事任免;领导人去世等;2、重大政务新闻发布原则:1)新华社统一发布确保权威性、真实性、统一性。

2)按期限、范围刊出。

两会报告,最快3小时见报,面向所有公民。

有的内容,只对一部分人,内参、增刊等。

3)政令发布前由首长签字。

4)领导个人活动等报道,由领导亲自审阅。

19对教育电视台节目的限制(七条):应当播放各类教育教学节目,不得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电影、电视片。

20、国家安全需要对信息的流动予以一定的限制,而民主社会需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

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

如何在三者之间实现协调?如何界定正当的评论与煽动性言论?如何界定国家机密与非国家机密?国家安全关乎国民根本利益国家安全是国家和社会制度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全体国民的根本利益。

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法律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也是新闻传播伦理要求煽动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处罚21、煽动罪的行为特征: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去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而并非行为人自己实行,这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根本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