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菇段木栽培技术

香菇段木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香菇端木栽培
一、菇木的准备
1、菇木的选择:适于香菇生长发育的树种很多,有麻栎树、柞树、槲树、桦树、
胡桃楸、千金榆、生赤杨等。

做为香菇生产所用的树木,一树龄15~30年生的
树木最适宜。

10年生以下的小径树,因树皮暴,材质松软等因素,虽出菇早,
但菇木容易腐朽,所以生产年限短,产出的菇体又小又薄。

老龄树则相反,虽
然出菇较晚,但菇木耐久力强,可生产出很多优质香菇。

不过老龄树一般树干
直径较大,管理不便,所以,菇木的直径以5~20厘米的原木较为理想。

2、砍树:选好的树木要及时砍伐,伐树期选在深秋和冬季为好。

这时树内营养物
质丰富,树液流动迟缓或停止,树皮不易剥落。

砍伐后的树木因细胞不会立即
死亡,不宜马上接种,要将起放在原地数日,带树木丧失部分水分后,方可剃
枝,并运至菇场。

在砍伐、搬运过程中,必须保持树皮完整无损不脱落。

没有
树皮的段木菌丝很难定植,也很难形成原基和菇蕾。

3、截段:运到菇场的原木,要自然风干一段时间。

风干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不同树
种的含水量而定。

当菇木含水量为35~45%时接种,最适合菌丝生长发育。


水量大小可根据菇木横断面的裂纹来判断,一般细裂纹达菇木直径的2/3时,
就达到了适合接种的含水量。

此时可将菇木截成1米左右的木段,菇木长短要
一致,便于对方和架立操作。

二、菇场的选择
菇场要选择在菇树资源丰富,便于运输管理,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


场最好设在稀疏阔叶林下或人造遮荫棚下,要求四阳六荫,折射阳光能透进的
地方。

日照过多,菇木易干燥脱皮,过荫也不利于菇的生长。

菇场附近要有溪
流等水源,便于水分管理。

常年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在70%左右为理想。

菇场的
土质以含石砾多的沙质土最佳,这样可使菇场环境清洁,菇木不易染病、生虫。

三、接种
1、接种时间:以春季“清明”前后为宜,气温在5~20℃的季节里,结合菇木的
砍伐时间、不同树种、菌种军令、生产规模等都可以安排接种。

气温在15℃左
右时是接种的最佳时期。

气温偏低发菌虽慢,但杂菌污染机会少。

2、接种方法:纸杯的香菇栽培种有木屑菌种和木塞菌种,因此接种方法有两种。

(1)木屑菌种接种法接种前先用电钻或打孔器在菇木上打孔,孔深
1.5~2CM,孔径1.5CM,接种孔的行距6~7CM,穴距10CM,品字形排
列。

接种时取木屑种一撮,填入接种孔内,再将预先准备好的树皮盖盖
在接种孔上,用锤子轻轻敲平。

玉米芯也可以做封盖,先将玉米芯用锤
子敲成四瓣,手拿其中一瓣用锤子逐个接种孔敲入即可。

(2)木塞菌种接种法此法使用的一般是圆台形木塞菌种,也有圆柱形木塞菌种,种木应根据接种孔的大小制备。

接种前先将菇木上打孔,然后将
一块培养好的木塞菌种塞入孔内,并用锤子敲平。

四、上堆发菌
发菌也称养菌。

发菌的过程就是将接种后的菇木按一定的格式堆放在一起,是
菌丝迅速定植,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向菇木内蔓延生长的过程。

发菌
时,菇木的堆放方法要因地制宜选用。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井字形:适合地势平坦、场地湿度高,菇木含水量偏足的条件采用。


先在地面垫上枕木,将接好种的菇木以井字形堆成约1米高的小堆,堆
的上面和四周盖上树枝和茅草,防晒、保温、保湿。

2、横堆式:菇场湿度、通风等条件中等,可采用横堆式。

堆时先横放枕木,
再在枕木上按同一方向堆放,堆高1米左右,上面或阳面覆盖茅草。

3、覆瓦式:适合较干燥的菇场。

现在地面上横放一根较粗的枕木,在枕木
上斜向纵放4~6根菇木,再在菇木上横放一根枕木,在斜向纵放4~6
根菇木,以此类推,阶梯形依次摆放。

除上述3种摆放方法外,还有牌坊式、立木式和三角形摆放方法,各菇场可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五、发菌管理
菇木堆垛后,即进入发菌管理阶段。

发菌管理主要指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控
制菇木的环境条件以促进尽快出菇。

1、遮荫控温:堆垛初期,垛顶和四周要盖有枝叶或茅草。

接菌早、气温低
时,为了保温,垛上可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如果堆内温度超过20℃时,
应将薄膜去掉。

天气进入高温时期,最好将堆面遮荫改为搭凉棚遮荫,
这样有利于降低菇场温度。

2、喷水调湿:在高温季节,菇木的含水量相应减少,特别是菇木含水量干
至35%以下,切面出现相连的裂缝时,一定要补水。

高温季节要选在
早晚天气凉爽时进行补水。

补大水后要及时加强通风,切忌湿闷,否则
不但杂菌虫害会大量滋生,而且易导致菇木发黑腐烂。

3、翻堆:菇木所处的位置不同,温、湿条件不一致,发菌效果也会不同。

为使菇木发菌一致必须注意翻堆。

翻堆就是将菇木上下左右内外挑换一
下位置。

一般每隔20天左右翻堆1次。

勤翻堆可加强通风换气,抑制
杂菌污染。

翻堆时切忌损伤菇木树皮。

六、起架出菇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养菌,菇木已到了成熟时期,较细的菇木已具备出菇条件
(较粗的菇木往往要经过2个夏季才能大量出菇)。

成熟的菇木常发出浓厚的
香菇气味或出现瘤状突起(菇蕾)。

完全成熟的菇木必须及时立木,以便进行
出菇期间的管理。

排架方式采用人字形,有4根1.5米搞的木段分两两一组,
先交叉绑成两个“x”形,在“X”形木架上。

架上一个长横木,横木距离地
面.60~70CM,最后将菇木成人字形交错放在横木上。

人字形菇木应南北向排
放,以使其受光均匀。

在菇木立木前,菇木要进行浸淋水处理,浸水时间的长短应使菇木在浸水池中
没有放出气泡为止(一般10~20小时),说明菇木已吸足水分。

菇木在浸水过
程中要轻拿轻放。

千万不能损伤树皮,并要求浸水时要用清洁的冷水。

浸水时
还应防止菇木漂浮,在菇木上面铺上木排,压上重物,使菇木全部沉没在水中。

对没有浸水池等设备的菇场,亦可用将菇木放倒在地面上使其吸收地面水分的
方法催菇。

干旱无雨时,应连续几天大量喷水,直至菇木长出原基并开始分化
时在立木出菇,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催菇的效果。

七、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期间的技术措施应围绕着“温、湿、浸或淋”三个方面着手。

1、温度:菌丝发育健壮,达到生理成熟的菇木,经浸淋水催菇后,遇到适
宜的温度后大量出菇。

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为10~25℃.在这一范围内,
其温差在10℃左右时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较大的温差变化,能使菇
木营养暂聚,扭结成子实体,继而在较高的适温条件下膨大成小菇蕾,
再在叫恒定的适于子实体生长的温度内,使小菇蕾正常的发育成人们所
需的香菇。

2、湿度:香菇段木栽培出菇阶段的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菇木的含水量,
二是空气湿度。

如果菇木中含水量在出菇阶段低于35%,不管其菌丝
发育多么理想,也无法出菇。

第一年菇木的含水量在40%~50%为适合,
第二年菇木的含水量调节至45%~55%为宜,第三年菇木含水量指标为
菇木重量近于或略重于新伐时段木重量。

菇木的含水量,出菇期比无菇
期高。

菇木年份越长,其含水量也要求随之增高。

另外在原基分化和发
育成菇蕾时,菇场的空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左右。

随着子实体的
长大,空间湿度应随之下降至75%左右,当子实体发育至7~8分熟时,
空间湿度可下降至偏干状态。

3、浸或淋水惊木:惊木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浸水打木。

菇木进水后
立架时,用铁锤等敲击菇木的两侧切面。

菇木浸水后其氧气相对减少,
惊木后菇木缝隙中多余水分可溢出,增加了新鲜氧气,使断裂的菌丝更
能茁壮成长,促使原基大量爆出。

第二种为淋水惊木。

在无浸水设备的
菇场,可利用淋水惊木方法催菇。

淋一次大水,在菇木两端敲打一次,
或借天然下雨时敲打菇木,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北方冬季下大雪时,
可将菇木埋在雪里,带雪融化渗湿菇木后,进行惊木,效果也很理想。

八、养菌复壮
当一批香菇采摘完毕或一季停产后,菇柄基部附近或出菇多的菇木菌丝体中养
分和水分大量减少。

为使这些菌丝体重新积累养分和水分,就得让其养菌,复
壮后以待继续出好菇。

生息养菌可分为隔批养菌和隔年养菌。

隔批养菌是指当一批香菇采收完毕,即需进行短期的养菌。

在休养期间菇木水
分要掌握略偏干些,通风量大些,温度尽量提高些,为菌丝复壮创造良好的环
境条件。

隔年养菌是指当出菇生产周期结束后,即进入隔年养菌阶段。

此阶段养菌期较
长,故将菇木略风干后,在菇场以不同的堆叠方式堆垛。

在管理时要做到菇木
透气保温,免日晒。

防病虫害等。

出菇期将到来时,再进行浸水、立架等出菇
管理。

张立健2015/11/8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