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与农业发展现状等角度论证技术替代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角度:由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贡献率的关系,分析省际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区域分异
2006年,江苏全省从业人口为4564.76万人,农业从业人口为1250.7万人。
同年地区生产总值21548.36亿元,第一产业生产值1544.90亿元。
农业从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27%,结果却只贡献7%的地区生产总值,劳动生产效率相比其他产业极其低下。
2006年江苏三次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7%
第二产业57%
第三产业36%
2006年江苏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
第一产业27%
第二产业39%
第三产业34%
江苏省内地域之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
以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苏中(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为例。
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农业面积、人口、产值比较:
表一
农业技术人员分布:
图1
农村常住劳动力文化构成:
由表1可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苏南地区土地资源虽然缺少,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却高于苏中苏北地区,且苏南、苏中、苏北的劳动产出率呈现递减。
而由图1表2,虽然苏南的农业技术人员较之苏中苏北少很多,但总体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却比较高,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员占17.9%,苏中、苏北则分别为14.7%和13.4%。
可见苏南劳动者素质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
图2
由图2可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人均耕地面积递减,相比表1,则可看出,人均耕地面积越少,不利于耕地资源的集中,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农业规模效应的形成,因此劳动生产率也越低。
综上,在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劳动力的素质和人均耕地占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普及推广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过多的农业从业人员使得人均耕地较低,耕地资源紧缺,不利于农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转变。
因此,要更好的发展农业,则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新型农业观念,引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约规模经营农业。
参考:江苏统计局
江苏农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