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法庭口译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法庭口译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法庭口译的现状与对策杜碧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来华进行商务活动或居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经济、社会纠纷也日益增加。

近年来涉外案件的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对法庭口译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

但我国现行的法庭口译制度尚未完善,影响到涉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应当进一步规范法庭口译,建立法庭口译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培训和监管,保证法庭口译的质量,实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法庭口译;规范;司法公正一、引言2007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通报,各级人民法院2006年共审理了涉外(包括涉港澳台)案件共23313件,同比上升16.39%。

[1]这意味着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外案件时,面对不通晓汉语的外国当事人,越来越需要法庭口译服务。

但目前除了一些零星的法律规定以外,我国对于法庭口译员的聘请、资格、管理、考核等都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规定。

本文将就我国涉外刑事案件的法庭口译现状进行讨论,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唤起更多法律界人士对法庭口译的关注,进一步规范法庭口译服务,从而更好维护司法公正。

二、完善法庭口译制度的必要性(一)法庭口译的重要性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通过的5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6第十四条规定,所有的人在法庭前一律平等,在受到刑事指控时,人人有资格享受最低限度的保证,其中包括迅速以一种他懂得的语言详细地告知对他提出的指控的性质和原因;如他不懂或不会说法庭上所用的语言,能免费获得译员的援助。

由此可见,涉外案件中的当事人得到法庭口译服务是其应当享有的一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事实上,在庭审过程中,法庭口译是/实现法律平等的重要工具和确保控辩双方公平竞争的语言手段0。

[2]法庭译员在整个庭审阶段充当了沟通的桥梁,保证了诉讼过程的顺利进行。

缺乏法庭译员,案件的审理无法顺利展开,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

(二)法庭口译的复杂性法庭口译相比其它一般的口译,有其特殊性,并更具复杂性。

首先,法庭口译对质量要求更精确更完整,译员要非常严谨忠实地将法官、律师、被告和证人等各诉讼参与人在法庭上的发言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原因在于法庭审判对涉外当事人事关重大,尤其是刑事案件,审判结果会影响到当事人的财产、自由,甚至生命。

当事人依赖法庭译员为其传递信息,任何的错译、漏译都可能会改变最终的判决结果。

正如吴伟平所说,/法庭上对翻译的要求是,所有听到的话,都必须原封不动地转移成目的语,,很多事情法庭翻译不能做:不能剪辑,人家讲得很噜苏,你没有权利讲得简单一点,更不能总结;人家说得太长了,你不能长话短说,只译出大意;不能增补,人家说得不完整,你也不能凭猜测给补上,,。

0[3]法庭译员是否能够准确全面地传递庭上的信息,对案件的公平判决非常重要。

其次,法庭口译是专业性极强的口译,它要求译员不仅具备双语能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庭审程序,熟悉法言法语和法律条文。

例如,在法庭调查阶段,公诉方针对对被告人的指控出示相关证据,其中涉及到技术鉴定、专家结论等物证书证,这就要求译员必须非常熟悉其中的内容和相关术语。

再次,法庭口译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说话时带有不同的口音。

以英语为例,译员不仅会接触到美式英语、英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还会听到来自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的人讲的英语,有规范的标准的英语,也有非标准非规范的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这些都给庭审口译工作造成困难,要求口译员必须具备敏锐的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确辨别出涉外当事人所要传达的信息,并翻译成汉语。

此外,法庭审判有时持续时间比较长,口译人员要单枪匹马连续翻译数个小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法庭的庄严性会造成紧张的氛围,要求译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所有这些都表明法庭口译是一项特殊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对口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三)不称职的法庭译员是对司法公正的严重威胁法庭译员对于维护司法公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庭上,司法公正的实现有赖于法庭译员履行其职责,准确完整地传达各方诉讼参与人的信息。

毫不夸张地说,不称职的法庭口译员是对司法公正的严重威胁,不准确的翻译有可能使无罪的人入狱,也可能使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

在苏格兰,近几年来由于大批东欧人的涌入,当地法院缺少符合资格的翻译人员。

因此,这些法院通过与私人机构签约的形式聘请兼职法庭译员,但这些私人机构所提供的译员大都是语言学校的学生,既不具备翻译资格也没有在法庭上工作的经验,而苏格兰法院也没有对这些译员的语言能力和对法律制度的了解进行测试,导致一些案子由于译员的不称职而无法顺利审理。

据The Scotsman的报道,在一桩涉及贩卖人口的案件庭审中,由于为控方关键证人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不知道如何翻译,使得案子无法继续审理下去,造成了10万英镑的损失,这个案子被搁置,等待新的证据的提交;而在一桩由苏格兰高等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同样由于法庭译员不知道如何向三名贩毒的越南被告人翻译陪审团指令和证据,使案子无法继续审理,在后来的庭审中三名被告罪名成立。

[4]西班牙的法庭口译也存在不少问题,据西班牙Granada大学的Juan M iguel Ortega所做的研究表明,其访问过的法庭译员中超过一半承认在庭审口译时有增加、概述或删减信息。

[5]加强对法庭口译的监管,确保法庭口译的质量,是维护司法公正的保障。

三、我国法庭口译的现状(一)相关的立法我国对法庭口译早有相关的立法规定。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依然保留自己的方言。

鉴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有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听不懂也不会讲普通话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

因此,在这些地区的法院,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案件时,应当为不懂当地通用语的诉讼参与人提供法庭口译服务。

这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条件。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可以找到跟法庭口译有关的条文。

5宪法6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0同样的规定可以体现在5刑事诉讼法6第9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0这就意味着,当不通晓汉语的外国当事人在中国参与刑事诉讼时,有权享有汉语和其通晓语言之间的翻译服务。

尽管我国对这项权利有立法规定,但5刑事诉讼法6第28、29、30、31、82、151和154条中涉及到的都是翻译人员作为诉讼参与人的义务。

除此以外,5宪法6、5刑事诉讼法6以及其他的法律对于如何聘用法庭口译员、口译员的资格、口译质量、监管等只字未提,而在地方性法规中我们也没有找到具体的规定。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随着来华进行商务、旅游、文化交流的外籍人士的增加,近几年来涉外案件的数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而法庭审理中需要法庭口译的情况也日益普遍。

我国的法庭口译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专职的主管部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负责审理涉外案件的法院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法庭口译事务,往往是由负责审理涉外案件的某个法庭的工作人员在遇到涉外案件时负责联络和聘请翻译人员。

由于法院没有设立专职部门、指派专职人员管理法庭口译工作,这便造成许多潜在的问题: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清,许多事务如译员的资格审查、语言能力、酬劳,工时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较有随意性。

法院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对法庭翻译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法院没有建立法庭口译人员的人才库,遇到小语种案件时,常需要跨省聘请法庭人员,费用极高。

2.口译人员资质无法保证。

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和专职主管部门,大部分的法庭译员是由法院通过翻译公司作为中介进行聘请,法院大都没有全职的法庭译员。

在某些城市,法院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寻求合作的翻译公司,即中标的翻译公司负责该法院的全部法庭翻译事务,包括法庭口译人员的聘请、庭审的口译和法律文书的翻译。

这种招标方式虽然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但法院对翻译公司所聘请的翻译人员却没有进行资格审查,缺乏对口译人员的语言能力、翻译资格、法律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测试。

据了解,由于法院把法庭口译事务全盘委托给翻译公司,在实际的操作中,某些翻译公司为了节省运作的成本,本身并没有固定的专职译员,很多时候是聘请兼职人员,如高校教师或者研究生担任法庭译员,至于翻译公司有无对这些人员进行筛选和资格审查,这些翻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够胜任法庭口译工作则不得而知。

3.口译质量缺乏监管。

由于一些原因,当前我国法院工作人员和律师的外语水平有限,在大部分的庭审中,译员是法庭中唯一通晓双语的人。

这便存在一种危机:口译人员是否如实、完整地把所有诉讼参与人的话语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有否有存在错译和漏译的情况完全没有人知晓。

在这种口译质量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涉外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司法公正也难以得到维护。

即使在香港这样一个法庭口译制度已经相对成熟的地方,也曾出现过因为口译人员失误而造成重审的情况。

2004年1月,沙田裁判法院开庭审理一宗刑事案件时,主审法官由于对提供印尼语/粤语互译的兼职译员表现不满而命令案件重审。

[6]该案件的主审法官通晓印尼语,因而译员翻译中所犯的错误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

但如果审理案件的合议庭法官不通晓外语,也没有监督的机制,即使口译人员译错了、译漏了、添加了一些事实,甚至扭曲了当事人的话语也无人知晓,这便严重危及到涉外当事人的利益,影响案件的诉讼结果、法官的量刑和判决,可能会造成无罪的被判有罪,量刑过重或过轻,有罪的却逍遥法外的局面。

4.对法庭口译不了解。

由于法庭口译的复杂性和新颖性,许多人对法庭口译不理解,现实中常存在一些误区。

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认为凡是懂外语的都可以当翻译,什么都可以翻译。

由于这个错误的观念,法院在聘请口译人员的时候没有认真审查其资质,无相关的考试和测试,在庭审过程中也无任何的监察。

此外,由于双语审判的时间比单语审判的时间要长一倍,有些法官对译员工作不理解,认为译员无需把所有的信息都翻译出来,只需要把大意翻译出来就可以了,如果翻译的过于详细而引起审判时间延长则会引起不满。

正如一位检察官所说,/毫无疑问它们延缓了法庭诉讼,它们占用的时间是其他案件的2倍0。

[7]这种不理解给译员造成了压力,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为追求速度而漏译、省略某些话语的做法。

此外,由于涉外案件中的当事人来自不同国家,这意味着译员必须具备能够听辨出不同口音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