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报告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挣脱发展束缚,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新生事物和机制的引入,使中国经济生机盎然。

继198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1991年突破了2万亿元。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中国经济骤然升温。

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到1997年,中国GDP已达74462.6亿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

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他介绍,我国消费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类。

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 GDP9.8%的增速仍然滞后。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2000年-2008年,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消费快7.2和24个百分点。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1991 21781.5 307.6 9.2% 18931992 26923.5 351.4 14.2% 23111993 35333.9 400.4 14.0% 29981994 48197.9 452.8 13.1% 40441995 60793.7 502.3 10.9% 50461996 71176.6 552.6 10.0% 58461997 78973.0 603.9 9.3% 64201998 84402.3 651.2 7.8% 67961999 89677.1 700.9 7.6% 71592000 99214.6 759.9 8.4% 78582001 109655.2 823.0 8.3% 86222002 120332.7 897.8 9.1% 93982003 135822.8 987.8 10.0% 105422004 159878.3 1087.4 10.1% 123362005 183867.9 1200.8 10.4% 141032006 210871.0 1334.0 11.1% 160842007 257306 13.0%2008 300670 9.0%二、上证综合指数上证综合指数又称上证综指或沪综指,全称是“上海证券综合指数”。

该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综合指数,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

上证综合指数是最早发布的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

这一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

新上证综指发布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当日所有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

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

“新综指”当前由沪市所有G股组成。

此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纳入指数。

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1991年开始到2001年,上证综合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在2002年到2011年,总体的上证综合指数呈现一种过山车的状态,在2008年时达到最高指数,为6124.04,在2011年之后,上证综合指数又趋于平稳。

三、CPI 指数和通货膨胀率年份通货膨胀率CPI指数1991 3.4 3.41992 6.4 6.41993 14.7 14.7近十年来看当局对于CPI的容忍度是在4.5%到0%之间,由于长时间的通货紧缩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忍受的。

短暂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外部经济冲击的结果,如上图所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以及最近一次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都会导致为再来一两年之内出现短暂的通货紧缩。

但是政策得当,这种通缩仅仅是短暂的。

如果经济政策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把经济拉出通缩,经济就会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沼,这个代价是惨重的。

由于失业率是与通胀反向关系的,通缩是比通胀可怕的事情,适度的通胀伴随着低失业率,从消费角度看,虽然通胀使得货币工资所购买的产品减少,但是至少大家还有工作。

有钱消费,只是所购买的商品由于通胀的原因变少了;从生产角度看,由于市场的预期并非是理性,合同所签订的货币工资不可能随时调整,厂商终端产品价格上涨,而由于通胀所付的真实货币工资是减少,这回增加企业的利润刺激投资。

如果在通缩情况,厂商终端产品价格在下降,所付工人真实货币工资在上升,利润减少,同时货币工资具有刚性,降低货币工资可能性比较小,只能裁员。

相比通胀,通缩在打击投资信心的同时,并使大量的工人失业。

相比通胀有工作,但是所购买物品少了,长时间的通缩就是失业,使得没有钱买商品。

四、PMI指数通常机构投资者习惯把PMI作为股市的“风向标”。

所谓PMI,即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一个反映经济情况好坏的先行指标。

通常认为,若该数据高于50%,即说明经济复苏呈加速之势,反之则经济呈现衰退.PMI计算出来之后,可以与上月进行比较。

如果PMI大于50%,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

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

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

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第二,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

企业可利用PMI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

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

大盘会根据PMI指数的好坏来进行调整,是一种预期。

PMI指数50为界线,高于50说明经济向好,低于50表示不景气。

数据公布前,人们都会有预期的,比如上个月是52.5,这个月如果预期是52,但实际上是51.5,那么低于预期,就会引发对经济数据的担忧,近而影响大盘走势。

如果预期是52,实际上52.3,那么就会好于预期,对大盘产生正面影响。

五、消费指数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根据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当代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进入温饱时期,据资料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结构中食品费用占家庭消费比重的50%~60%以上,服装费用占了10%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居民的生活向小康转变。

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消费者需求方向呈现出又一次明显的变化,这个时期消费者开始产生受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受尊重的需要在这种消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体现了消费者需要向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转型。

近几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又凸出了最新的转型,即向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的转型,目前消费者对展现自我,突出个性的要求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

六、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与股市之间的实证关系表明,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与上证指数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

我们分别对比了M1、M2等几个货币供应变量与指数走势之间的关系,结论是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与上证指数走势的相关性最高,在两者增速之差达到高点时(2000年、2007年),上证指数到达阶段性高点。

在增速之差到达低点时(1999年、2005年),指数也处于阶段低点。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因为M1增速-M2增速更能反映出经济的运行变化,这一指标和股市一样都会对经济的变化提前做出反映:1、在货币供应的各个层次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2、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3、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进入温饱时期,据资料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结构中食品费用占家庭消费比重的50%~60%以上,服装费用占了10%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居民的生活向小康转变。

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消费者需求方向呈现出又一次明显的变化,这个时期消费者开始产生受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受尊重的需要在这种消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体现了消费者需要向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转型。

近几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又凸出了最新的转型,即向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的转型,目前消费者对展现自我,突出个性的要求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

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4、货币供应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映。

从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即货币政策时滞。

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时滞在6至12个月。

从历史上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大幅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1998年6月,在降息后的第八个月,M1、M2增速触底反弹。

2008年9月份以来,央行已经连续5次降息189基点。

我们认为,在明年二季度末,M1增速-M2增速会达到阶段性底部,并推动市场上扬。

我国货币政策对M1的影响要大于M2,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经济下滑过程中,M1往往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并经过一定时滞后,M1反弹的速度也是明显大于M2,M1对经济的反映更加敏感。

我们认为,在09年二季度后期M1增速会探底回升,M1增速-M2增速会达到阶段性底部,并在股市上有所表现。

七、利率利率水平对外汇汇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率是影响汇率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知道,汇率是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

和其他商品的定价机制一样,它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