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病例分析篇一: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X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X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X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主诉:间歇性心悸,气短1年,伴下肢浮肿、少尿一个月。
现病史:于1年前开始出现劳动后心悸、气短,休息后好转,1个月前因着凉而发热、咽痛,心悸、气短加重,同时出现双下肢浮肿,少尿,右上腹部胀痛,食欲减退,不能平卧,治疗无效收入院。
既往史:10年前常有咽痛、关节疼痛病史。
查体:半坐卧位,慢性病容,四肢末稍及口唇发绀。
颈静脉怒张,两肺背部有中、小水泡音。
心尖部有舒张期震颤。
心界向左右两侧扩大。
心率110次/分,血压110/70mmHg,心律不整。
心尖部有雷鸣样舒张期杂音,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肝在肋下3厘米,剑突下5厘米,质韧,轻度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1-2 个/高倍视野,透明管型1-2 /高倍视野。
X线检查:心脏向左右扩大,双肺纹理增强。
临床诊断: (1)风湿性心脏病(2)二尖瓣窄漏(3)全心功能衰竭思考题:1、临床诊断全心功能衰竭的依据是什么?2、根据临床特点,你认为此病人有哪些病变?参考答案:1、(1)左心衰(肺淤血):半坐卧位,心界向左扩大,两肺背部中、小水泡音,心尖部舒张期震颤,雷鸣样舒张期杂音,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2)右心衰(肝淤血):肝肋下3cm,剑突下5cm,质韧,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右扩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2、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
结核性脑膜炎、浸润性肺结核-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女,36岁。
因头痛、呕吐、发热急诊入院。
患者于20多天前因受冷感冒头疼,伴有寒战、高热(体温不详),以后头痛加重,呈刺跳痛,尤其前额部明显。
10天前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
当地医院诊断为“流感”,予以相应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2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乏力,急诊入安。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
慢性病容,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
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稍凹陷,全腹有压痛。
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直。
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化验检查:WBC 9.2×109/L,N:0.5,L:0.14。
脑脊液压力高,细胞数高,查见抗酸杆菌。
X线检查:双肺上部各有一结节状阴影,边缘见模糊的云雾状阴影。
分析题:1、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学知识解释相应症状、体征、化验结果。
参考答案:1、结核性脑膜炎、浸润性肺结核。
依据:头痛、呕吐、发热;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压力高、查见抗酸杆菌;X线所见。
2、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升→头痛、呕吐;结核累及脑膜→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浸润性肺结核→X线所见;感染、脑脊液中抗酸杆菌及中枢神经受损→发热。
粒细胞白血病--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男,21岁,农民。
主诉身软乏力1+月,双上肢麻木瘫痪3天。
入院前1月感身软乏力,食欲减退,服药后好转。
入院前半月感双腿疼痛,以休息睡觉时为甚,行走时较轻。
在当地医院按风湿治疗无效。
3天前双下肢麻木强硬,伴腰痛,行走困难。
1天前不能行走。
既往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7℃~39℃,脉搏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1mmHg。
发育营养好。
左胸第一、二肋间有一包块,硬,不活动,左胸上份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正常,无干湿啰音。
心(一)。
腹软。
左手握力下降,舌尖向左歪斜,腹壁反射消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11.0×109/L,原粒细胞0.29,早幼粒细胞0.04,骨髓:原粒细胞0.65,早幼粒细胞0.12,脑脊液:蛋白6.4/L,Cl- 203mmol/L,细胞8×106/L。
入院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侧胸膜近第二肋处,有一圆形肿瘤结节,切面绿色。
第二、三、六肋骨处亦有1cm~2cm大之绿色肿瘤。
右胸膜脏壁层广泛粘连。
两肺充血水肿。
主动脉内膜有少量黄*色脂质沉着。
肝肿大,边缘钝,切面右叶中心有一圆形绿色结节2cm大。
脾大,质软,切面灰红色。
胃底有花斑状出血。
膀胱黏膜出血。
硬脑膜上亦有数个黄豆至蚕豆大之绿色结节。
脑干及脊髓灶性软化,有黄豆大之浸润灶。
股骨干之骨髓呈灰白色。
镜下见:股骨干及胸骨骨髓内粒细胞增生,主要为原始粒细胞。
肝窦内原始粒细胞浸润,部分形成结节。
脾窦内原始粒细胞浸润。
胸膜、硬脑膜上的绿色结节均为未成熟的粒细胞。
腹膜后淋巴结、脑干、胸腰段脊髓的硬膜外、双肾、睾丸等均见瘤细胞浸润,腰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双肺充血水肿,灶性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中亦有原始粒细胞浸润。
[分析讨论]1.诊断及诊断依据2.死亡原因3.胸膜、硬脑膜的肿瘤结节为什么呈绿色?此种结节有何意义?4.用病理所见解释临床症状。
答案要点:一、病理解剖诊断(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股骨、胸骨、骨髓原始粒细胞增生。
2.左二肋胸膜、第二、三、六肋骨、肝、硬脑膜绿色瘤。
3.肝、脾、腹膜后,脑干、腰段脊髓硬膜外、睾丸、瘤细胞浸润。
4.胃、膀胱粘膜出血。
5.腰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二)小叶性肺炎、陈旧性胸膜炎(三)主动脉内膜脂质沉着二、死亡原因:全身衰竭肺出血性梗死-病例分析病例摘要:一青年发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
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③病理变化:肉眼多位于肺下叶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面,边界清楚;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发生机制: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脱落,血栓栓塞于肺,同时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得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栓塞后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男,65岁李某。
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
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
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
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
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
右足趾变黑、坏死。
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
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1、有哪些病变?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类型是什么?4、死亡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心脏增大,左心室增厚,心腔扩张(高血压心脏)②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③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右足趾变黑、坏死(梗死、坏疽)。
左下肢肌肉变细(缺血性萎缩)。
左大脑内囊大片出血(脑出血)。
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3、(1)高血压→左心室克服外周阻力→代偿肥大扩张(2)缺血性萎缩4、脑出血。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
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
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