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荀子的“隆礼”与“重法”思想
战国末期,群雄并起、战乱不断,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荀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取得政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荀子对诸子思想进行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一、荀子的人性论——“恶”与“群”
(一)人的自然属性:恶
荀子之前,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性恶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1。“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2。“性”的含义,从本源上讲荀子的性“承天而来,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是人生来就是如此的,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抛开‘天’之具体含义,荀子与其他的思想家在价值判断上处于同一个层次,如孔子的‘性与天道’及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性”3。可也看出,在“性”本身的含义上荀子与其他思想家是没有明显区别的。
那真正地构成了荀子“性恶论”主体部分的“性”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是指经验层面的、能够直接被人们所把握的‘性’。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指生存欲,这是人性中首要的核心的欲念。他说:‘人莫贵乎生’4。又说:‘人之所欲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5。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能够活着、能够生存乃是人们最大的欲求。二是指占有欲和享受欲,这实际上是生存欲的处延在延伸实现的途径。‘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6。占有欲的实现就意味着享受欲的满足;另一方面享受欲正是导致占有欲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三中操练趋利避害。生存欲、占有欲和享受欲三者共同决定了人性中趋利避害欲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也可谓趋利避害欲的具体体现”7。趋利避害是人生而具
1 《荀子·性恶》。
2 《荀子·正名》。
3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4 《荀子·强国》。
5 《荀子·正名》。
6 《荀子·荣辱》。
7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2 有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8。这是荀子对“性”的含义进行的深入分析。那么荀子指出性为恶的根据是什么呢?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9。感觉的欲望可能引起恶的后果,“在这段话中多次出现的了两个字‘顺是’,这两个字此处的意义极为重要,因为它说明了荀子主张性恶,并非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人天生的耳目之欲、声色之好等自然欲望无所谓善或恶,只有‘纵人之性,顺人之情’,顺着自然本性的肆意发展,才使天生的物欲无限膨胀,带来混乱和争夺的恶劣局面,所以恶是后天形成的。在此意义上,荀子称人性为恶。从性的流弊上来说明人性恶,是最重要的论证”10。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那是一个举世逐利的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普遍表现为注重物质享受与实用功利。生产国进一步发展,体现在铁器的广泛使用及牛耕技术的推广。手工业与工商业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欲望愈发强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日益转变成“礼乐征伐诸侯出”。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体现,“礼崩乐坏”的年代,人们物欲的膨胀,使得这种心态更加明显。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11。荀子认为,人的善行与人的善性是相一致的。有了善性就有了善行,“这是从理论上试图对这一思想进行论证:荀子以‘看得见与眼睛’的关系、‘听得见与耳朵’的关系来比喻善行也善性之间的关系。既然‘看得见’、‘听得见’的能力离不开‘眼睛’、‘耳朵’的物质基础,那么,善行也必不可离开善性。但事实的情况却并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某些行为,常常与其‘朴’及‘资’(本性)处于相分离的状态。此类情况并不鲜见”12。“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8 《荀子·性恶》。
9 《荀子·性恶》。
10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11 《荀子·性恶》。
12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3 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收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把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则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3。在有些情况下,本性与善行是相违背的,“人们如果按照本性去做,那么其行为就会违逆礼义;相反,如果其行为符合了礼义,那么又有悖于本性。有荀子的观念中,礼义当然是善的,所以当本然的情性与礼义的行为抵牾时,那么自然就会引申出‘人性本恶’的结论”14。显然看荀子看来,礼义是善的而人的本性却不是。礼义并不是人的本性中的当然之义,所以人只有向外寻求善。
“凡人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之有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之也”15。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善并非人性本就是善的,而恰恰是因为人性恶。向外寻求自身并不具备的善,“人有所追求乃至有所设施,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需要则起源于不足或根本没有。人们之所以要学习修养礼义,恰是因为其本性当中缺乏这些。既然在人的本性中没有礼义,那么人性当然就是恶的”16。礼义并不是人本性中就有的东西,恰恰是需要人去学习才能得之的。那礼的起源,荀子又是怎么说的呢?“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17。可以看出,礼是在人性之后产生的。礼义对人的欲望进行约束,“荀子的性恶论驱走了性之神秘,强化了其现实性,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王充对荀子的‘性恶论’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夫孙卿之言,未为得实。然则性恶之言,有缘也’18。这里的‘有缘’,有两层含义:一是就合理性而言,认为他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二是就是实用性 13 《荀子·性恶》。
14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
15 《荀子·性恶》。
16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7 《荀子·礼论》。
18 《论衡·本性》。 4 而言,立足于‘性恶论’,确实可以引出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思想观点”19。
(二)人的社会属性:群
上文讲到了礼的起源——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因欲求不得而起纷争礼由此产生了。礼义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天地万物中人有其独特的本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谓也”20。荀子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人”的本质,“在此他突出强调了人之‘能群’性,即认为人有互相协作、组织社会的力量,人因此而超越于、高于其他的动物,成为‘最为天下贵者’”21。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22。人生来就是社会动物,人之所以具有群的本性,是因为有“分”。“这里所谓的‘分’就是指人类社会必须有分工、有上下不同的等级。并根据等级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财富分配和是非判断。唯有如此,才能把国家治理得好”23。
这是荀子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分析,也是荀子“隆礼”与“重法”思想的哲学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隆礼重法化性起伪改造人的自然本性。而人的“群”性,则又需要礼义与法来规范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荀子的“隆礼”与“重法”不是并行的,“然而,《荀子》一书行文中并没有把‘隆礼’和‘重法’连用,而且明确把‘重法’看作‘霸道’,地位明显在‘隆礼尊贤’的‘王道’之下。荀子的真实思想是‘隆礼至法’,其所言‘至法’与‘重法’有本质的区别”24。“荀子乃至整个先秦儒家的国家管理思想、
19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0 《荀子·王制》。
21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22 《荀子·富国》。
23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24 朱学恩:《“隆礼至法”还是“隆礼”“重法”——荀子政治哲学观探讨》,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3期,第18页。 5 政治哲学理念,都可以概言为‘礼治’或‘礼义之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也多取《荀子》中的‘隆礼重法’四字以名之。这似亦未不可。然而,倘若将其释为既‘隆礼’又‘重法’,礼法并提,德法对举,进而又如时下所风行的,认为荀子既重‘德治’又重‘法治’,则未免失其本义”25。本文也拟从“隆礼”与“重法”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二、“礼”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一)礼的发生
和孔子一样,荀子也极为重视礼。孔子是礼的维护者,是怀着恋旧的心态对礼进行修复。而荀子则是礼崩乐坏时代社的重构者,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荀子主张性恶论,这表明礼不可能根源于人自身,即使是圣人也不具备可以发展出礼义的先验道德。因此,礼的本源只能从主体以外的世界去寻找”26。就像上文提到的,礼义并不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人自身没有,所以需要向外去寻求。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27。“这里所说的‘三本’,其意义指向并不一致,天地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先祖是人类的本源,君师是社会治乱的本源”28。那礼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不能不说到之前对荀子人性论的述说中的——群。“群”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既是自然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人性标志着人的自然属性,‘群’标志着人的社会属性。就人的内在本性来说,人是充满欲望的人;就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来说,人是‘群’,以类的形式生活”29。“人之生,不能无群”,人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人是群体动物。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要有“分”,“分”就是分工或者说是等级制度。而这一切要靠礼来维护。那礼的内容是什么呢?
(二)礼的内容
政治制度方面,“在荀子看来,礼义是社会的普遍规范,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25 米继军:《荀子“隆礼重法”观辨析》,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64页。
26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27 《荀子·礼论》。
28 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29 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