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与理性的法律逻辑魏正刚(民商经济法学院 2010级3班学号:2010201099)【摘要】司法公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司法体系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司法的公正,法院的判决才会具有信服力。
它包含公平与正义两个层面。
由于这些年来,一系列争议案件连连发生,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彭宇案”在法律界和社会中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而造成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司法审判的不公正或者说不理性的案件审理。
所以要做到司法的公正首先必须要有司法上的理性。
法律论证是通向司法理性的桥梁,而法律逻辑方法是通过这种桥梁的基本交通工具。
【关键词】司法公正司法理性法律逻辑法律推理理性思维首先什么是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司法在执行中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既包括实质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这里的形式公正是指对符合实质公正的法律和制度的严格的一贯的和不偏不倚的执行。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也是法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 如果一个社会的司法不公正, 那么这个社会的其他公正也难以实现。
公正与司法的关联,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现象。
究其实质,无非是司法本身作为一种定分止争的活动,就应当以公正作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法公正本身即为一个自然的合成词:司法就是为了实现公正,公正借助司法而获得。
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公正同诉讼活动的本质联系或许产生于这样一个最原始的逻辑: 任何社会冲突都包含着对某一社会公正原则的扭曲。
因此,矫正这种现象必须要有公正的意识、公正的评价和公正的力量。
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任何冲突主体都不能不在形式上强调自身行为和要求的正当性,而对这种对立的正当作出判定,不能没有真正公正的标准。
然而司法公正的实现,既需要在体制上能够保障法官独立执法,也需要法律规定本身的公平、人道、合乎人性。
司法公正的前提是立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由于我国的法律充分体现了正义的价值,因此严格执法也就是要充分实现法的正义。
但是法律也可能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法官更加从追求正义的目标出发,按照法的精神和原则而公平合理的处理纠纷。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正义更为重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即使立法存在着不公平和存在缺陷,公正的司法也可以矫正这些缺陷,从而使立法的正义价值最终得到完整的实现。
司法公正的价值在于首先司法公正是维护国家法律秩序的屏障。
国家司法权是基于保护社会主体的权益不致受到侵害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如果社会主体的权益处于正常的法律状态,没有受到侵害,也就不存在请求通过司法方式保护手段的问题。
公民民事或刑事的侵害时,就会借助国家司法力量予以保护,制裁违法,恢复权益的正常状态。
而社会主体权益的正常秩序,是国家赖以存续的重要基础,如果侵权行为泛滥,法律秩序混乱,国家统治就会动摇。
因此,任何统治阶级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就必须建立起自身的法律秩序。
要建立法律秩序,就必须借助司法手段干预纠纷,制裁侵权,保护权益,实现司法公正。
其次司法公正的价值在于司法公正增进人们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
司法结果成为最直观地判定司法公正的标准。
实践表明,公正的司法结果会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反之会导致社会的强烈反响。
因此,公正的司法,会增加人们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司法公正的印象和现实会促使其诉至法院,请求通过司法手段给予最有效彻底的保护。
同时,公正司法会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法院的良好形象和司法工作的尊严,这又会大大增加诉讼的感召力。
最后,司法公正是抑制和预防侵权行为发生的保障。
一切制度都以其所具有的一定作用为其赖以存在的前提,作为社会法律制度的司法也不例外。
司法是以侵权行为或社会冲突的存在为基础的,司法的任务是查清案件真实情况,运用法律制裁违法,恢复被破坏的法律权益秩序。
因此,公正的司法便有下述三项重要作用:第一,对于违法侵权行为的直接实施者而言,通过法律责任的追究,可以抑制其再次进行违法侵权行为的心理和能力,起到个别预防作用。
第二,对于潜在的违法侵权人而言,公正的司法可以起到一般预防作用。
第三,对于守法者而言,公正的司法可以加深其对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认识,对违法侵权形成本能的厌恶感,从而长期地不实施违法侵权行为。
司法理性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司法理性是法律理性的一种类型。
人们通常把法律理性分为三种类型:立法理性,司法理性,执法理性。
其中,立法理性是基础,司法理性和执法理性是保障。
也就是说,没有立法理性,司法理性和执法理性会成为空中楼阁; 而没有司法理性和执法理性,立法理性将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理性使人觉得负有社会使命感。
理性是一种基于正常思维结果的行为。
这种行为要求人们在正常思维状态下,自信地和有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在尽快分析之后恰当使用多种方案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以达到事件所需要的效果,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公安人员、检察官、法官应该具有这种理性,因为他们肩负着实现法律公正的社会使命。
首先,要通达司法理性,必须有理由来说服目标听众,就是要讲理。
讲理要求论证者对每一个主张都给出一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并不是很充分,但必须给出。
只给主张,不给理由,那就是空喊口号。
公安人员进行刑事侦查,检察官提起公诉,法官断案,都不能只喊口号,不给理由。
给出理由的目的是要让目标听众从接受理由转而接受主张。
目标听众是指论证主体应当说服或试图说服其接受其论证的人。
对于公安机关来讲,一份侦查结案报告要有理由来说服的目标听众至少有两类: 一是自己,二是检察机关。
要让目标听众相信结案报告中的论证是相当好的,以至于足以让他们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对于人民检察院来讲,一份公诉书也应当有理由来说服其目标听众。
他们的目标听众也至少有两类,即自己和人民法院。
要让目标听众觉得公诉书中的论证是相当充分的,因此有理由来起诉或受理这起刑事审判。
对于人民法院来讲,一份判决书要有理由来说服的目标听众至少有五类: 自己、被告方、上级法院、法律人以及更广义的普遍听众。
要让这些目标听众觉得判决书的法律论证是相当好的、无可反驳的。
这里特别强调三个论证主体都应当首先把自己当作第一目标听众,也就是要求公安人员、检察官和法官在司法决策过程中有理由说服自己,不能只喊口号或者只发表主张,不作论证。
前述冤案的发生,有关机关或工作人员当时肯定没有充足理由说服自己。
对于公安机关来讲,在不能说服自己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不公正手段通常就是刑讯逼供,但这事实上还是没有从内心里说服自己,只不过表面上获得具有一致性的口供而已。
其次,要通达司法理性,理由必须能够从逻辑上推导出主张。
在侦查结案报告、公诉书以及判决书中,仅仅给出理由是永远不够的,这只能说明通达了司法理性的第一个层次,即他们在讲理。
至于这个理到底是否成立,那就要看,前提逻辑上能否推导出结论。
逻辑上推导有两个含义: 一是必然推出,二是或然推出。
前者是演绎逻辑所要求的推理标准,后者主要是归纳逻辑给出的推理要求。
由于刑事审判中证明责任要求是极高的,即奉行无罪推定或疑罪从无原则,因此,在刑事案件中给出理由,论证者也不一定接受它,说谎者总是喜欢说这样的理由。
这说明论证者给出的论证并不符合自己所声称的价值目标。
就目标听众而言,如果论证者给出的理由没有满足其价值目标,那么他可能不接受论证者的理由。
【1】价值理性是价值权衡所追求的目标。
在司法实践中,价值理性始终是法律人要关心的核心问题。
只有进行价值判断,才能打开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通道,避免出现错误。
在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具有诸多功能,这些功能对于法律推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价值判断就是要在正义与理性的诸多考虑中寻求一种平衡。
以很好的适用法律和正确的解决案件。
给当事人以最合理也是最理性的判断才是法律人所需要的品质。
然而怎么样才能最理性的判断事实,这需要我们通过法律逻辑方法和法律推理来实现。
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与逻辑学的交叉学科。
法律逻辑学是以逻辑的方式解答法律领域中的推理与论证问题。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现事实真相。
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法律,寻求法律真谛,提出正确的主张和严密地表达思想及严谨的论证思想。
而所谓法律的逻辑理性,是指追问以及追求法律的逻辑性或法律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其包含法律的明确性,一致性和无矛盾性。
再说说法律推理。
任何法律的贯彻实施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推理或法律思考模式中实现的。
而思维模式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法律实施的效果。
例如深受概念法学影响的法官们在判案过程中, 以分析法律推理为惟一推理模式, 视法律为全知全能, 认为所有案件都可以在法律体系中找到惟一正确的答案, 他们只关注形式正义、一般正义的实现而忽视实质正义或个别正义的实现, 所以即使继承人谋杀了被继承人,但法律上如果没有规定继承人以犯罪手段来加快实现继承权行为为非法,法官也就不会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而自由法学等学派的法官们则认识到法律具有不周延性、不合目的性、模糊性和滞后性, 所以在判案过程中,他们重视对案件事实的价值判断, 强调个案判决的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统一,他们在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形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其次, 法律推理的规则与司法公正的要求是一致的, 法律推理要求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必须保持逻辑一致性,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同样案件必须做出相同的处理, 这些规则正是形式公正的表现, 即对法律必须一贯严格地执行。
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法律推理的过程就是实现司法公正的过程。
不遵守逻辑规则的法律推理, 当然不会做到司法公正。
再次, 法律推理的目标与司法公正的目标是一致的, 法律推理的过程就是为导出正确的判决结论作出证明的过程, 即证明援用的审判规范的正当性、案件事实的真实性以及两者之间同一性的过程, 对这些要素的正当证明, 其结果必然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合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判决结论, 所以科学的法律推理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或论证的分析、评价或建构的科学。
推理或论证把逻辑与理性关联在一起。
推理强调的是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而论证强调的是从主张寻找支持理由的思维过程。
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有些还需要考虑相反论证,因此,论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论证是不考虑反论证的论证,是一种独白式论证,广义论证除了包括狭义论证之外,还需要考虑反论证,是一种对话式或论辩式论证。
不管是广义论证,还是狭义论证,经典逻辑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支持关系。
这种支持关系有时又被称为推论关系或推导关系,通常被分为两大类: 一是必然支持关系,二是非必然支持关系。
必然支持关系是演绎逻辑或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
非必然支持关系又称或然支持关系,通常主要是归纳逻辑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