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提出智慧城市的规划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应在深入分析城市规划基础资料后,按照规划工作流程,以顶层设计的思路完成智慧城市的规划。
【关键词】 城市规划 顶层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文│ 同济大学 程大章 沈 晔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之规划流程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基于城市规划、城市现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后开展的创新性活动,也是一项影响城市发展的工作。
不能像一些炒作“智慧城市”的行为,把“智慧城市”当作解决当前城市困境的“灵丹妙药”,将物联网、云计算之类的新技术概念嵌入城市的各个领域,构建一个个同质化的“智慧城市”,以实现其产品与业务销售的目的,或构成不负责任的虚幻政绩。
以技术的可能性来描绘智慧城市的做法是错误的,仅把智慧城市当作目标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只能是现代城市建设与运营的业务支撑手段。
中国信息化历程中的无数失败案例告诉我们,缺少规划以及建设和运营的体制与机制来畅谈全面感知、智慧决策,都是与可持续发展而相违背的。
1 智慧城市的规划应是一项科学的工作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针对城市的历史形态、地理特点、现状及经济与社会发展定位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地形成城市的智慧化定位。
尽管在网络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地域的差异,经济发达的不平衡和资源的短缺仍然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只能是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工具,自身并不具备改变社会体制与构成物质产出的能力。
尽管ICT 也可形成新兴产业,但其价值的体现大多还需在实物功能的作用基础上。
就如人们可以享受大量的网上商店选购过程,但最终还是需要产品制造商通过物流服务,使我们用上真实的商品。
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提出建设的理念,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与目标大多是相近的,把ICT 渗入城市的所有行业,以实现深入的感知、全面的互联,出现了缺乏特色且雷同的“智慧城市”。
反观国外的智慧城市案例。
除了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以“U-”、“I-”为前缀名的城市案例外,欧美各国大多是以某个领域或行业的深入实施信息化成果来展现的。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简单地以技术潮流为导向来编制智慧城市规划,而需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智慧城市需要全面规划规划范围除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城市信息产业发展外,还要同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体制、机制、法规与网络伦理。
(2)智慧城市需要进行顶层架构设计 我们的智慧城市规划比西方国家的推进速度更快,这是因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平安城市工程、数字城管等信息化的应用,无论是公务员、企业、还是市民对此都已有一定DOI:10.13655/ki.ibci.2013.07.029技术与应用T echnlogy and Appliation的经验与体验。
在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影响已被社会所认知。
如何有效运用被广泛感知、采集来的信息,如何综合各相关信息应用系统的效能,各信息应用系统如何在常态运行中协同调度以及在突发事态下进行联动,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与顶层设计,这些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每个城市虽各具自己的特质,但是不可避免地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圈发展协调,如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
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地理特征、产业结构等的约束,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实施都会受到区域发展的推动,于是又产生了另一个顶层设计的动力。
某个智慧城市或智慧城区不可能是孤立的、独善其身的小区域,其中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所在省与国家的一部分,因为通信系统具有全程、全网、全业务的特点。
城市的信息应用系统大多针对国家、省与行业向下延伸,如公安部门的身份证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等。
因此,在一个城市中只要是对接上级的信息应用系统,必然在其系统架构、信息数据格式、业务词典、数据交换标准乃至显示方式都须遵守上级的规定。
而对于某个城市自行开发建设的区域性信息应用系统,则必须对下级以及不同的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系统架构、信息数据格式、业务词典、数据交换标准乃至显示方式等的规定。
(3)智慧城市规划具有切实的实施步骤城市规划通常要满足20~50年的建设行为。
由于中国是一个城市化的后进国家,起步时间不长,各新兴城市对自己的定位尚不太成熟,往往规划期较短(20~30年)。
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立的历史悠久,规模与特色已经形成,因而规划控制期较长(30~50年,甚至更长)。
由于要支撑智慧城市的是信息通信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很快,大多数技术的淘汰周期在8~10年,有些设备技术甚至在1~2年中就需要升级。
基于快速变化的技术及其应用,智慧城市的规划有效期也只能维持在3~5年以内。
因此,如何根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配套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需要综合区域发展的进程目标与城市的人、财等实力来确定规划实现的时间表。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充分,信息应用市场尚不完备时,先行去建设大量的信息应用系统,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
合理的进度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可先按规划对通信基础设施进行超前建设,因为,这些项目大多牵涉地下管线施工,不易把工程实施时间拖得大久,而影响市民的交通与生活。
对经济发展与市民生活有较大影响的信息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智慧医疗等项目,则可以加快建设进度。
2 智慧城市规划工作流程智慧城市的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序地开展工作,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经过概念策划、基础资料收集、基础资料分析、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和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设计五大步骤。
(1)概念策划根据对智慧城市理念的了解,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的态势和ICT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对特定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确定规划的地域范围、相关功能与初步的总体目标,并提出概念方案或规划任务书以及参加规划编制的人员初步组成。
(2)基础资料收集根据概念方案编制基础资料收集计划,这项工作一般从两方面开展,即现有基础资料的收集与重要相关方的访谈。
现有基础资料的收集内容主要有:城市地图、城市周边经济区地图、城市近期规划、城市周边经济区的规划、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本年度及上年度)、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
重要相关方的访谈内容主要有:政府主管部门近年工作计划的访谈(包括人大办公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厅、工业与信息化厅、公安厅、民政厅、卫生局、教育委员会、商务委员会、农业委员会、旅游局、交通管理局、文化局、城市管理局、水务局、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无线电管理局等);通信运营商近期工作计划的访谈(包括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动公司、广电公司等);公用事业运营商近期工作计划的访谈(包括电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等);重要NGO 近期的工作访谈(主要是已接受政府委托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与概念方案内容相关的NGO)。
(3)基础资料分析智慧城市涉及到现代城市的各个方面,参加规划编制的人员应来自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与NGO,并且在专业领域应涵盖规划内容,这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
如能顺利地收集到以上的基础资料,那就可以按以下角度来分析、研究和使用这些资料。
①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
必须理清规划的城市所承担的国家责任、城市建设、资源与环境、地域特点、政府意向、产业能力及城市信息化现状等要素,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总体定位。
②智慧城市的功能分析。
根据政府部门的各种规划,结合概念方案与访谈所获的最新动向信息,对智慧城市进行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的成果要针对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完整地提出智慧城市应具备的信息化应用功能与实现水平。
③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分析。
通过智慧城市的功能总体定位和功能分析所形成的城市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规划内容,梳理出各类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应用系统所隶属的条线关系、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应遵从的规则以及已有和待建的法规与标准。
(4)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首先必须要确定总体定位。
①智慧城市规划的总体定位。
智慧城市规划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新型的城市运营模式,增强城市的商业竞争力与投资吸引力,形成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新生态社会,使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政府、居民与企业共同和谐生存的理想家园。
在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设符合城市特点,能够充分支撑创业、低碳、智慧、和谐的城区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
②功能设计内容。
科学、合理、前瞻性地布局城市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建立相应的建设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使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成为城市有效的未来投资,支撑城区的有序运行、各类经济形态的持续增长与居民的舒适生活。
智慧城市功能设计主要分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类、城区运行管理类、电子政务类、公共服务类和产业发展支撑类。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类包括城市信息通信地下管线、城市信息通信机房和城市移动通信基站。
城区运行管理类包括城市道路监控与交通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水务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公共区域安全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消防监管系统、城区市容卫生管理系统等。
电子政务类包括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延伸上下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为企业与居民提供一门式服务、数字城管平台、城市管技术与应用T echnlogy and Appliation理指挥中心(包括城区常态管理调度,应急态指挥调度)等。
公共服务类包括各级政府网站、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医疗服务信息网络、城市生活服务网站、城市公共场所信息发布系统(在街头、住宅区与楼宇等场所安装各类信息屏,发布公益性与商业服务广告)等。
产业发展支撑类包括城市物流服务信息平台、企业信用评估平台、城市现代农业服务信息平台等。
在功能设计上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功能与水平上,应不低于上级政府与行业对城市的要求;其次是在深入研究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应提出有地方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功能。
比如上级政府要求电子政务为民生与企业的服务应在乡镇与街道开设一门式服务窗口,作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功能,则须按期完成即可。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在社区、进家门为老弱病残的民众服务,那就是高于上级政府的要求。
若对一个老城进行智慧城市规划,为了能满足无线城市、宽带城市的应用,必须对城区的地下管线与移动通信宏基站进行规划与布局。
由于老城的地下管线改造可能影响城市交通、宏基站的设备遭到居民的反对,因此,在规划功能时要提前考虑实施的困难与办法。
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牵涉面较广,在功能设计成果确定前,需要征求政府部门、企业、NGO与市民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多做到功能设计,再确定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与进度要求,制定相关的推进办法和工作规定,就算完成了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