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博问政的利与弊

微博问政的利与弊

微博
一、微博问政的优点
1. 微博给民众提供了意见表达的理想平台。

时代的进步让中国公众对公共决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明确的参与意识,民众不仅希望对国家事务或涉及政府责任事件有客观的了解,还希望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管理。

微博问政,给公众提供了平等通畅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身份和权力的藩篱、实现了公共参与的均等化,迎合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共商国是的积极性,各社会群体能关注到各种问题的信息、能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流。

微博问政使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方式更加直接和有效,使代表着社会各个层面意见的普通民众也能够获得较大关注,有利于公众设置社会公共议题,让每一种声音都不再微薄,对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2.微博问政便于政府征询民意以辅助科学决策微博在了解、收集民情民意方面优势明显,成为政府考察民意的平台。

官员通过微博倾听百姓的意见诉求、了解百姓的生存状态,对促进民智汇聚、考量社会决策大有裨益。

微博问政开通了全天候的民意通道,成为政府增强决策和执行合法性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和公开化。

3. 微博问政便于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置事件。

政府通过微博筛选出公众关注的事件、察觉出现的矛盾端倪,通过引导舆论、疏导网友情绪,做针对性、及时性的回应和处理,将冲突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集体上访、集会、围堵政府机关等群体性事件的突发。

而搭上微博“快车”后的民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把自己的惆怅事发出去,让有关部门看到,节省了群众往返奔波的信访成本。

另外,时效性是自然灾害、犯罪、谣言、群体等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环节,微博的快速传播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最好途径。

”官方微博用单位名称或真实姓名注册,消息真实、准确,是打击谣言的有力武器,而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则有效地安定了民心。

微博问政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还提升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素养。

二、运用不当的“微博问政”带来的弊端
1. 造成政府公信力受损微博的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使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有些虚假信息或失实报道对政府公务员的形象造成极大侮辱,对人民群众严重误导。

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威胁。

有关政府部门如不适应微博问政这种新形式,对于民众的质疑和询问反馈不足,倾听的姿态不够,更会加剧政府形象的下降,相关人员甚至身败名裂。

2. 伤害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关系。

微博问政的参与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导致微博上“流传”的往往只是一部分人的意志。

分散的公民个体意见往往会掩盖沉默的大多数人意见而呈现为“共识”,具有偏颇性、甚至失实。

别有用心的人蓄意转载炒作、操纵信息流向,失控的事态会严重影响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关系。

因此,必须慎重考量挣脱了社会约束、具有个人性与随意性的微博问政的成效。

3. 造成不安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国家发展与民众自由的实现。

微博使用者倾向于从微观、具体角度观察、评论事件,情绪外露,尤其是面对组织或机构力量、公共利益的时候,颇具个性色彩的质疑、批驳、对抗更为明显。

非理性成分的情绪往往引起一面倒的跟帖评论,特别是商业化发帖、删贴,海量信息容易淹没正面信息,民意容易被伪造和操纵,社会舆情也就表现出集合心理和质疑性,通过微博“传染”、“裂变”效应将事情负面影响“放大”。

伴随负面信息超强的聚合力,人民拿着放大镜检视政府及官员的一举一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被攻击,传播领域更是会超越互联网蔓延至现实生活,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造成公众参与的无序甚至失控,易陷入“大民主”危险而导致“多数人暴政”造成不安定的社会氛围,严重阻碍国家发展与民众自由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