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个性化阅读,让课堂充满活力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了。
”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氛围、学生自主性、独特思维、读出情趣、教师指导性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生气和活力。
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
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
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具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作者和课文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是“服从”阅读。
教师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的强灌给学生,或者把教师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赏式的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负责任和危害严重的思想和行为。
如今,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
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
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轻松愉快的对话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这课时,播放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沐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接着,老师提问:“社会,国家,学校,家庭……都是一棵棵大树,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就是大树上的叶子。
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片美的叶子呢?”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处处为集体着想。
不仅要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大家。
”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就是要为集体做出无私的奉献。
”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在集体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中。
”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的大树注入活力,添加色彩,让她永远生机勃勃。
”其实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提供自主的个性化阅读空间(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
”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作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的去朗读,可以去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
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
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课时,我尽量把阅读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的问题有:外国学生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外国学生为什么又改变看法?然后把大家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全班讨论,说说你认为哪个问题在课堂上最有研究价值。
通过比较,筛选,归纳,总结,最终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如教学《滥竽充数》时,大家都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
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
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
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
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这时,有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到挺佩服他的勇气。
他混在里面吹竽直到齐宣王死,这要经过好几年呢,说明他掩饰的本领不错。
如果在战争年代,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可以做卧底。
”还有个学生说:“我觉得齐宣王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齐宣王对来吹竽的人一一考察,南郭先生就没有机会混进去了。
是齐宣王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也不能全怪他。
”听他们说完,我真的很惊讶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
我想这是一种超越,一种创新思维。
又比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时,同学们觉得,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吞下了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从此与后羿两地思念,不能团圆。
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但有一个学生却提出:“嫦娥这么做代价太大了,她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我觉得,以后我们在作决定的时候,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
思维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倡导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
一旦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出发,我们会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是教师远远不能预料的。
教师准备的那一番自认为精彩的课文分析在课堂上派不上用场了,老师预定的那么多“标准答案”原来也并不那么“标准”。
创造的活力不可遏止地在学生的身上奔涌而出。
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
阅读也不是无情物,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入乎其中,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而这种沉潜到语言深处的涵泳体味,靠“理解”是不能实现的,必须依靠“感悟”。
我们读书往往能得意忘言,抛其形而得其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此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走“感悟体验”之路。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去“悟”。
记得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句子“……清香、浓香、醇香……这时候,连空气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