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
在漫长的洪荒年代,勤劳勇敢的闽族先民依靠富饶的海洋资源,艰苦卓绝地开创出独具福建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
经过先秦发展,从秦汉到隋唐五代,伴随中原百姓南迁入闽,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
降至宋元,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弱,面向海洋的福建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一条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源于先秦,成于汉晋,兴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朝,发展于元代,盛极而衰于明清.
(1).源于先秦。
新石器时代的闽越人以习水善舟闻名于世。
《国语•越语》载:他们或“处溪谷之间”,或“滨于东海之陂”。
《越绝书》载:他们“水行而山处。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福建地区古闽越人的造船技术在当时无疑是较先进的。
(2).成于汉晋。
汉晋时期,福建的海上交通、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随着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两汉、三国时期,福州(汉时称东冶)进一步发展为海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口岸.晋时,史称有“建安海道”,就是福州港口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航道。
两晋六朝航海贸易大大促进福建区域经济的发展。
(3).兴于隋唐五代。
隋朝时,隋炀帝于大业
唐代,福州港成为三大贸易港口之一,仅次于广州和扬州。
福建各地的海外贸易繁盛,已成为地方经济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唐代,泉州的海洋交通条件已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来往泉州贸易、公干乃至定居的海外人士渐多,座落在泉州东郊灵山的伊斯兰教徒“三贤”、“四贤”墓,是伊斯兰教在泉州的重要文化遗迹,。
这也是大量海外人士往来或定居泉州的历史见证。
福州由于海外贸易兴盛及夷人驻留增多,不但货物充积、商贸繁荣,而且影响到民俗和风气的变异,这是唐代福州作为贸易口岸繁荣发达的证明。
当时,福州的海外文化交流也很发达。
据载,唐天宝三年(744年),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先期到福州置办粮船,准备由此出洋。
隋唐间,由于福建经济和社会获得全面发展,促进了制瓷业、造船业、纺织业等的海外贸易。
福建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证实福建的造船、航海始于新石器时代。
先秦闽越族的造船、航海技术使福建海上交通和海洋贸易日臻成熟,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兼具,并有着浓郁闽越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
其间,宋元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海上交通和海洋贸易及海外文化交流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
这一优势一直延续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
此时,在中国海洋文化中首屈一指的福建造船和航海技术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和印度、阿拉伯,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海军强国。
从这条历史轨迹来看,中国海洋文化无疑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在明清600年间,福建的远洋帆船在海洋和社会中前行。
直到西方人发明的蒸汽机推动的轮船出现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福建
的海洋文化乃至中国海洋文化才进入衰落时期。
但古代福建具有的7 000年航海史的区域性海洋文化历史,为铸就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辉煌曾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