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赖英斌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关键字:福建茶文化武夷岩茶安溪茶客家擂茶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1、茶文化之历史渊源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山水交融的八闽大地,遍植被茶圣陆羽誉为“南方嘉木”的茶树。

饮茶始于神农,品茗盛于中唐。

福建历史与嘉木一起成长,八闽农耕与茶品一起芬芳。

这些都足以证明事茶、饮茶自古就是我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茶品种类繁多。

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还有花茶。

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佳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和红茶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天山绿茶,福鼎白毫银针,福州茉莉花茶等,形态色泽各有别,甘苦滑涩皆不同,构成了福建茶品的多彩多姿。

由于茶与人们生活之息息相关,制茶工艺之神奇有趣,茶汤滋味之丰富多彩,以及茶于健康之特殊功效,因此,茶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载体。

辞书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谓之文化。

千百年的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底蕴丰厚的茶文化。

2、茶文化之福建名茶文化
茶文化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唐陆羽《茶经》载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又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明了闽北和闽东一带皆为茶文化肇始之重要地域。

福州腊面贡茶和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闻名遐迩尤其是后者“初露于唐季,发展于南唐,盛于北宋”更是茶中极品。

福建茶文化闻名于世,
其中又以它的武夷茶文化、安溪茶文化、闽西客家擂茶茶最具代表性。

2.1武夷茶文化
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治国无方然颇通茶艺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称北苑“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怪不得苏辙惊呼:“闽中茶品天下高”。

而后在武夷山也就有了“御茶园”这个在封建社会显赫的农耕荣誉。

“大红袍”美丽传说又给闽茶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焚香净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山泉初沸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悟岩韵自斟慢饮敬献茶点欣赏茶歌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

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2.2安溪茶文化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

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

”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

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

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

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

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

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品饮乌龙茶也一样,虽然重在闻香和尝味,但综合了听觉、视觉、味觉三方面的感受,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品饮时一要有清静幽
雅的品茶环境;二要有宁静平和的心境;三要全身心地体验品茶之趣。

安溪茶艺,是一种美的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追求一种完美。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了,烦恼多了,品茶给人以生命的充实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我想,懂得品茶是一种境界。

欣赏安溪茶艺,真是悠哉、乐哉,妙趣无穷啊!
此外,自2000年起,福建安溪茶都一直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和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简称两节。

“两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落成剪彩仪式、大型民俗表演、茶王邀请赛、茶道表演、茶叶经贸订货会、经贸投资和旅游项目洽谈、茶叶和茶乡旅游产品展销、茶文化研讨会、铁观音杯“中华茶韵”摄影展、茶文化书画展、大型文艺踩街。

万人烛光品茗会、茶乡观光旅游等,内容丰富多彩茶乡观光旅游包括休闲度假游、古迹旅游、茶都观光、茶园生态游等。

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了富有茶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茶叶旅游资源,而且设计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一新。

2.3客家擂茶文化
居住在闽西的客家人,他们热情好客,常请亲朋喝他们制作的特色擂茶。

客家擂茶的原料以及制作方法是十分考究的:将茶叶、生姜、爆米、饭粒、绿豆、黄豆、芝麻等混合放于陶制擂钵中,擂钵内壁有辐射状条纹。

用油茶树枝干制成的擂棒,用力沿着钵内壁作有节奏的旋转擂捣,再加少许食盐和清水使成糊状。

然后冲以开水就可品尝了。

喝擂茶时,主人非常殷勤,会拿出好多盘茶配放在桌上,诸如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

一口初饮,口舌生津,齿颊留香;二口深饮,气爽神清,五内透畅。

据说,如更换原料,可以制出10多种不同风味不同功效的擂茶。

例如:加上鱼腥草、藿香、陈皮等,可以擂成“防暑茶”;加上茵陈、川芎、甘草、肉桂等,可以擂成“清热擂茶”。

我认为这与市场上销售的多功能花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比之更醇香怡人。

3、茶文化之茶道内涵
茶道,是茶文化之内核。

福建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始祖而今又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的茶道精神义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何谓茶道?准确地说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
之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

4、总结
茶,醇厚如歌,清雅如诗。

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倾情,为之吟唱,为品评其所蕴含的韵味而孜孜不倦。

茶可养人,文能化人。

茶文化陶冶着人的情操,催生出茶人精神。

陆羽《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献身茶叶,为茶业发展呕心沥血,是当代茶人的杰出典范,从他身上人们感受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当代茶人精神。

这种茶人精神(或曰茶人风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操守。

”在茶界有着较大影响的庄晚芳、陈椽、林桂镗、张天福、庄任、吴振铎等闽藉专家学者,他们身上不也同样闪烁着这种茶人精神的光辉吗?愿在社会和谐、茶为国饮的今天,有更多的人为茶歌,为茶舞,为弘扬我们祖先孕育的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的茶文化而不懈努力。

[1]郭雅玲.《福建茶叶》[J].走近福建茶文化.2004,(1):43-45
[2]林思翔.《福建茶叶》[J].醇厚如歌清雅如诗—序《漫话福建茶文化》.2006
(4):40-40
[3]吕春.《福建茶叶》[J].武夷品茶.2010(6):50-51
[4]林更生.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学技术》[J].客家擂茶探源.2009(1):51-52
[5]刘渊滇.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福建茶叶》[J].绚丽多姿的安溪茶文化2003(4):44-44
[6]刘国学.《茶博览》[J].饮茶与茶道2010(8):60-61
[7]林心炯.《福建茶叶》[J].福建茶文化发展轨迹及启示.1999(4):40-42
[8]张锌金.《福建茶叶》[J].福建茶文化纵横谈.2000(B10):12-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