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语言:从藏语到汉语的逐步过渡
一般说来,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经历一个“学生的母语──母语与目标语言并用──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
这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
应该看到,多数藏族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环境和范围是很有限的,汉语课堂和课后作业成为他们运用汉语的主要环境,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
从《汉语》教材的编写来看,小学低年级的课文(第1--6册)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法,练习题的题干也加注了拼音,以帮助学习阅读;小学高年级,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定的汉字,课文(第7--12册)开始仅对生字采用随文注音的方式,对生词则在课后列出词语、拼音、藏文翻译三对照的词语表,练习题的题干也不再加注拼音了;初中阶段,生字在课文中随文注音,书后附有汉、藏对照的词语表;高中阶段,教材基本采取随文注音的方式。
从全文加注拼音,到生字词注音、生词加藏文翻译,再到全文汉字、生字注音,《汉语》教材是根据学习阶段由低到高的顺序,一步步为学生创设汉语环境的。
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逐步实现从藏语到汉语的过渡,即小学低年级以藏语为主,以后逐步增加汉语的比重,最终扔掉藏语这根拐棍,过渡到用纯粹的汉语进行教学。
因为藏族地区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最初阶段,不少学生刚开始接触汉语,甚至刚开始学习汉语语音,汉语词
汇量极其有限,这时,以学生的母语即藏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和理性的。
随着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及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这时在课堂上就应适当控制对藏语的运用,逐渐增加汉语的比例。
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用汉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尽快地缩短依赖母语的过程。
教学语言的转变可以从常用的课堂用语开始,比如,用汉语进行师生问候、发出指令、提出问题。
《汉语》第1册在一些课后附了加注汉语拼音的汉语常用课堂用语,并根据情境配了插图,目的也是尽快使学生进人到汉语学习的环境中来。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汉语》教材有一个纵向的把握,知道哪些字词、哪些语言现象已经为学生所学过,在授课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使用那些教材中出现过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汉语解释新的语言现象,这样学生不会感觉到增加负担,还可以增加接触汉语的机会。
对于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过但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并且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的汉语词汇,教学语言中也可以出现。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学过的汉语词汇作为教学语言,以旧词带出新词,让学生听得懂,猜得出。
《汉语》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题,例如,“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练一练”“替换练习”“选词填空”“连线组短语”“按正确的语序写句子”都很重视词语的重现率,这也是在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字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藏族学生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完成课后练习(比
如造句)的时候,容易用他头脑中更熟悉的、简单的汉语词汇来完成,规避或远离容易犯的错误。
汉语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带领学生做练习时,要提示并鼓励学生多用学过的生词、新词去完成,不要只限于重复使用有限的、常见的、简单的词语。
在尽量不出新的语法点的情况下,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语言中一点点地增加汉语的比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学生的汉语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安排:加强听说训练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听力和说话能力是掌握汉语的必备条件。
《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草案)》已分别将听、说列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2]当前,这一课程标准正在进一步的修订之中。
在征求意见稿中,听力训练、口语表达已被放在首要的位臵。
虽未最后定稿,但也说明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
对于藏族中小学学生来说,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根据藏族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汉语》制定了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听说训练目标。
在小学阶段,要求“能用汉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初中阶段要求“能进行日常的会话和交流,能听懂一般性的广播和报告,能进行一般性的辩论和演讲”“能听懂、看懂比较
复杂的广播和电影、电视”;而到了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正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讲述见闻、复述转述,针对不同的要求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
听力和说话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听懂了对方的内容,接受到了有效信息,才能对信息作出反馈,使交流进行下去。
对说话的训练融会在每一堂课当中,常规课文教学与课后练习题是提高学生汉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能力的
基础。
除此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会话课文、听说练习题、听说专题训练等各种形式来帮助实现这些目标。
在小学及初中《汉语》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了与本单元配套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会话课文。
阅读课文,尤其是会话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范本。
会话课文中很多句子非常口语化,学生学了就可以直接在生活中运用。
听说练习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年龄的藏族学生的特点设计,小学和初中阶段安排了“读句子,说句子”、看图说句子、情景会话、讨论、故事会等,并力求突出训练的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
在课后练习、综合练习中都有意识地交叉安排听力、说话等方面的训练。
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阅读课文的比重逐渐增大,高中阶段安排有讨论、调查、主持、辩论、演讲等语文综合活动,对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关于听说训练的练习是固化的,但教师训练的方法可以灵活化。
比如,听力训练可以是某一具体的单项训练,如,捕捉数字、语音、逻辑顺序等有效信息;也可以是听力、分析、概括、储存、说、写的综合训练。
教师要在每一次训练中总结学生听力中的难点,以便以后调整训练方法,加强训练的针对性。
说话训练可以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结合课文学习,做复述课文、回答问题等的训练。
另外,句子练习、扩展练习、写作练习,都可以根据需要变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材料。
除教材提供的内容以外,教师还可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听说材料。
四、教学策略:营造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听说读写实践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因此,互动在课堂上非常重要,有时候,学生的参与甚至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重要,更见成效。
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同学习其他任何一门语言一样,学习汉语,教师要在课堂中“迫使”学生张口,不张口说是学不好汉语的。
而要使学生主动张口,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汉语》教材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更注重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3]这是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编写上的一个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
都要重视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决定上课的进度,甚至决定当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和初中《汉语》教材虽然编配了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但这只是为教师提供参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强求和参考用书一致,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安排。
《汉语》教材中设臵的部分练习题,比如,“用所给的部件组字”、生字组词、造句、扩展练习以及根据课文或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思考题、讨论等主观性较强的题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或确定的。
凡是言之成理的答案,教师都应当鼓励。
有些练习题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扩展或改编练习题的内容,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其次,汉语课堂还需要适度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使生生互动成为可能,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讨论,学生之间还可以互问互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有的课后安排了语文活动,要求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比如,小学第八册第23课《汤东杰布演戏修桥》,这是一则藏族民间故事,学生比较熟悉,根据本课内容特点,课后安排了“故事会”活动,要求学生:(1)通过问家长或查资料,了解汤东杰布或其他藏族名人故事;(2)分组和同学交流,看谁讲得最有意思;(3)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讲一讲。
在这样的活动
中,学生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说自己的话,解决自己的问题,容易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从与同伴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形成赶学竞先的学风。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应当适度调控生生互动的时间和方式,防止学生分散精力,费时多而收效微。
在这套《汉语》教材没有推出之前,藏族地区汉语教学多沿袭的是普通语文教学的路子。
课程教材研究所推出的这套《汉语》教材被称为是“真正从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出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
我们希望汉语教师能真正明确藏族地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真正把握这套《汉语》教材的特点,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注释:
[1]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96年,第56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课程标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12页。
[3] 索南嘉:《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林德商务服务 ov9zom2xD6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