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蓟州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廉韵津沽

蓟州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廉韵津沽

蓟州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蓟州历史久远,根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叫无终子国,至今有2500多年,因此,蓟州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蓟州也是革命老区,曾出了包森、田野等抗日英雄,也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蓟州自古乃多民族混居之地,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红色文化蓟州民风刚直豪爽,具有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的光荣传统。

万历年间,蓟州人王森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反抗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清末,境内义和团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蓟州的革命斗争,汇入了全国革命洪流。

20世纪20年代末,这里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县内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支援长城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著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发源地之一和著名的盘山抗日根据地所在地。

1938年,蓟州抗日队伍在邦均镇率先打响了著名的冀东西部抗日武装大暴动的第一枪,全县有一万多人参加,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反动统治。

1940年前后,共产党人李子光、包森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了盘山抗日根据地,使这里成十四专署全体职员合-376-为冀东西部的抗日中心。

蓟州军民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消灭和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蓟州军民也付出巨大的牺牲。

为扼杀抗日力量,日军在蓟州推行“三光政策”,先后制造了上仓惨案、花峪惨案等数十起惨案,20390名同胞被杀害,抓走华工6332人,将200个村庄划为无人区,烧毁村庄157个。

抗战期间,蓟州牺牲区以上干部200多人,团以上干部50多人,革命烈士1661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的子弟兵率先越过山海关,挺进东北,成为解放东北的先头部队,并对中央制定向东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平津战役指挥所就设在蓟州孟家楼村。

北平和平解放谈判就在县城南八里庄举行。

平津战役期间,蓟州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拥军支前,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平津战役后,蓟州子弟兵随军南下,进军江南,直到解放战争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蓟州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有烈士2456名,全市近1/3的优抚对象在蓟州。

目前,蓟州有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160多处,其中盘山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又被中宣部等单位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烈士纪念碑-377-忠勇文化在蓟州这块热土,也曾涌现出了许多忠臣良将。

徐乐(《史记》有载),汉代无终人(蓟州人)。

汉武帝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兵困马乏。

徐乐上书汉武帝,劝说汉武帝休养生息,内修政令,停止征伐,以德政服天下。

汉武帝看后,很折服,感叹地说:“何相见之晚也!”于是,拜徐乐为郎中,后升为大夫。

成三朗(《旧唐书》、《资治通鉴》均有传),唐朝渔阳县人,唐睿宗光宅元年(684),为左豹韬卫长上果毅。

随扬州道大总管李孝逸征讨徐敬业时,为前锋,兵败于高邮,被徐敬业所擒。

徐敬业手下唐之奇欺骗其部众说:“此李孝逸也!”将斩之。

成三朗当即大呼:“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

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

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遂被杀。

后来,敬业平,赠成三朗左监门将军,谥勇。

术甲法心(《金史》有传),金蓟州人,官至北京副留守,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为提控,守密云县,其家属在蓟州(今蓟州区)。

元朝军队攻克蓟州,术甲法心家属被元兵俘获。

元军对法心说:你若投降,就将家属归还给你,否则杀之。

术甲法心说:战则速战,投降不可能,岂能为家人生死作打算呢?后来,城池被元军攻破,战死。

清正文化蓟州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他们或以廉介著称,或以刚直不逊著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曹魏时期徐邈,志行高洁,近善除恶,人咸服其威信;晋代阳鹜,官至太尉,性-378-俭约,常乘敞车,骑瘦马,死无余财,有口皆碑;隋初大臣荣毗,官至侍御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百官惮之,是个铁面清官;明代大臣燕忠,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在任陕西巡按、陕西布政使等职期间,惩办奸盗,正气凛然,贪官污吏望风而逃。

当时,太监刘谨专权,百官趋附,唯燕忠不然。

刘谨支使走卒陷害他,没有得逞。

后来官拜大理寺卿,秉公守法,权贵请托,一概拒绝。

他正派无私,耿介一生,人望而畏之,有包青天之风。

还有明代王极,授御史,为人刚直,弹奸除暴,有“铁面”之称,等等。

这些清官名宦,都是蓟州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令人崇仰。

遗迹文化从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从此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从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崆峒山问道开始,历经夏商周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至明清,每朝每代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从未断代;从无终子国、无终邑、无终县开始,三千年来,这里多为方国之都和州郡治所,是京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蓟州有18亿年的遗产(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有8千年的遗址(青池人类活动遗址)、有5千年的遗迹(黄帝问道于崆峒山)、有五定国都的历史、有5千年的古城、有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独乐寺。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报待批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千像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重点文物-379-保护单位37处,文物保护点325处。

帝王文化蓟州是历代帝王巡幸之地。

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曾来到城北的府君山(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据史可考的有,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圣宗耶律隆绪、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完颜璟、明宣宗朱瞻基等帝王都曾来蓟。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等帝王曾来多次来蓟,康熙一生到盘山9次,与盘山盘谷寺僧人智朴互相唱和,交往甚密,留下了一代盛世帝王与普通僧人交往的佳话。

特别是乾隆一生喜好游历,迷恋山水,除了下江南、上热河外,游览次数最多、留下遗迹和诗句最多的当属蓟州盘山。

在其作亲王时,乾隆被盘山美丽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名胜古迹所吸引,在位60年中巡幸盘山32次,留下了5处行宫、20多处别院、吟咏盘山的诗1700多首,并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慨叹。

在游历盘山时,乾隆为天成寺、万松寺、上方寺等寺庙题写了许多匾额,同时开创了盘山题诗、题文摩崖石刻的先例,在盘山静寄山庄、天成寺、万松寺、西甘涧等处摩崖石刻达131处。

顺治皇帝在位时,在黄花山下为他的爱子和硕荣亲王、爱妃悼妃相度了兆域(墓地),此后,黄花山下先后埋葬了顺治皇帝的皇 行宫之一-380-四子和硕荣亲王、皇二子裕宪亲王、皇七子纯靖亲王,康熙的长子直郡王、皇二子理密亲王、皇十四子恂勤郡王,在朱华山下埋葬了乾隆皇帝的端慧太子,在钟灵山下埋葬了康熙皇帝的皇五子恒温亲王和在九龙山下埋葬了恒温亲王的儿子恒恪亲王、孙子恒敬郡王。

名人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蓟州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有东汉末年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的田畴,有五代时期的窦禹钧。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第一个宰相赵普,有与赵孟頫齐名的书法家鲜于枢。

明代,戚继光坐镇蓟州,为蓟辽总兵。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李子光、王崇石等许多抗日英雄。

建国后,有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马力、江西省副省长孙刚等领导干部,有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卜占亚、王文等将军,有受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接见的空军英模刘秀珍,有著名作家浩然、中国曲剧创始人魏喜奎,有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于庆成以及著名画家张仁芝、闫振铎等。

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和不少佳话,韩愈写道: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杜甫写道: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陶渊明写道: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三字经》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戚继光登盘山绝顶写道: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罗素、-381-美国教育家门罗、俄国诗人、著名的世界语作家爱罗先珂、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等都先后访问蓟州,进行演讲、讲学等文化活动。

边塞文化蓟州自古为战略要地,左扼山海,右控居庸,背连古北,有“畿东锁钥”之称。

故此,这里成为群雄逐鹿之地,引无数豪杰竞折腰。

周显王十四年,燕国在这里与齐国进行大战,齐败,燕收复失地;秦亡后,这里发生臧荼与韩广的封地之争;西汉,臧荼、卢绾在这里反汉;汉“飞将军”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驻守在这里抵御匈奴;东汉,幽州牧苗曾驻守于此,蓄意谋反,被大将吴汉斩杀;东汉末年,刘虞、公孙瓒、袁绍先后称雄于此,终为曹操所灭;南北朝时期,前燕慕容儁伐后赵,驻师于此,攻陷蓟城(今北京)。

后燕慕容盛派兵攻打无终,大将孟广平将无终守将李朗斩杀;隋末,高开道在此自立为燕王;唐代,安史之乱发端于此;明代,戚继光为蓟辽总兵,在这里镇守16年。

漕运文化州河南通蓟运河,是蓟州境内最大的河流,在蓟州境内长90余公里,有黎河和果河两条源流,分别发端于河北省迁安市的鹿儿岭、遵化市的秋水岭,入境后交汇,迤西而行,至城关镇南蔡庄子,转而南行至九王庄,汇入蓟运河,奔向大海。

历史上,漕运曾几度辉煌,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州河承担着军需物资-382-运输的重要任务。

追溯历史,州河漕运始于曹魏、兴于唐、盛于明清。

公元206年,曹操命人开凿泉州渠,与今蓟运河、州河相连,以解军需物资运输之难。

公元207年夏,曹魏大军进抵无终(今蓟州区),以田畴为向导,打败乌桓,平定了北方。

唐代,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漕运十分繁忙。

中宗李显时期,修建平虏渠,今天的州河可能是当时平虏渠的一部分。

玄宗李隆基时期,安禄山在此驻有雄武军、静塞军。

大诗人杜甫在《后出塞》中写道:“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稉稻来东吴。

”这些诗句描写了当时江南粮粟丝帛经过海运到达北方再转运到渔阳郡时的情景。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蓟州成为拱卫京都、防御北方的重镇,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明初,每年从河南、山东等地调粮十八万石,经海运至蓟运河,再转入州河,溯水而上至蓟州。

永乐年间,从天津南仓至蓟州城设五大仓廒,其中蓟州境内有三,粮米运抵后,仓而储之,以备支用。

当年的州河,桅船穿梭,十分繁忙,是通往天津的水上交通要道。

明初,漕运需走海道,风高浪急,经常发生船毁人亡事故,天顺二年(1458),朝廷命开凿直沽至北塘新河,由于河道畅通,运输量加大。

“天顺四年(1460),运粮二十万石于蓟州仓收”。

明朝后期,泥沙淤积较重,漕运遂废。

清代,在遵化建东陵,守陵官兵及太监俸饷逐年增多。

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工疏浚蓟运河,其中,疏浚下仓至五里桥河路八十余里,清淤三十五处。

河道疏通后,船载一百石米红驳船-383-由天津直抵蓟州五里桥。

由此,陵寝官兵役匠并绿旗兵丁所需粮米,都赖州河漕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