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利润分配规则————————————————————————————————作者:————————————————————————————————日期:公司利润分配规则ﻪﻭﻪﻭ公司利润分配规则,是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之下的一个子规则。
公司利润分配规则,旨在回答:什么是分配?何种财务状况方能分配?谁来决定是否分配?第一个问题,关系股东权益的变现与小股东权益的保障。
第二个问题,关系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冲突与平衡。
第三个问题,关系分配决议的决定权谁来掌控。
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主要解读前两个问题,进而检讨我国公司分配规则的正当性。
ﻭ一、公司分配的内涵界定:什么是分配?ﻪ分配的内涵:《美国示范公司法》第(6)条、第条的界定ﻭ什么是公司分配?《美国示范公司法》第(6)条是从“重实质而轻形式”的视角来界定的。
所谓“分配”(distribution),是指公司对股东直接或间接移转金钱或其他财产(公司自己股份除外)或设定负债的行为。
分配可以股利的配发、股份的回购或回赎或其他取得自己股份方式,或公司负债的分配或其他方式为之。
该官方注释从三个方面,对如何理解公司法中的“分配”进行了解释:1)哪些交易应视为分配?2)分配定义中的“间接”指向什么?3)股份股利是分配吗?ﻪﻭ首先,认定“分配”,是从公司交易行为所产生的实质效果来判断,即一项交易行为是否导致公司资产从公司流向股东。
《示范公司法》第条对所有产生分配果的一切行为设定了统一的单一标尺。
第(6)条反过来界定了分配的内涵,包括:公司基于股份,而向股东转移金钱或其他财产,包括现金股利、公司回购自己股份、公司本票或负债的分配以及自愿或非自愿清算之际的分配等。
如果公司在分配后负债,例如向公司股东分配本公司债券,或采纳分期回购方式取得自己股份,那么此类负债的创设、发生或分配事件,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分配,而非随后的公司债务的清偿。
ﻭ其次,认定“分配”,不论某项交易行为是否贴上“分配”的标签,无论是直接的分配抑或“间接”的变相分配,只要产生分配的效果,均一概纳入“分配”的法律规制之中。
《示范公司法》中的公司分配定义中的“间接”一词的含义,旨在包括这样一种情形,即当一家被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购买母公司的股份之际,或者类似的交易之际,在法律上视为分配,而非正常的股份买卖交易。
这一术语也旨在包括任何其他的交易模式,只要交易的实质与典型的股利分配或股份回购相同,无论这种交易如何设计或贴上何种标签,均不影响其视为实质的分配。
ﻪﻭ最后,《美国示范公司法》明确列明了股份股利不视为分配的理由。
该法的官方注释中指出:“分配”不包括仅仅改变股份单位的股份股利与股份分割形式。
在美国公司法学理看来:股份股利是一项纸面交易(papertra nsaction),换言之,仅仅是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侧科目的数额的变动,公司资产并没有现实地从公司流向股东,公司资产既未减损,股东也没有实际获得现实利益,这种交易之下的股份发行无须股东支付对价。
因此,在美国,股份股利被排除在股份分配之外。
诉Perison公司一案:英国公司法对“分配”概念的反思ﻪﻭ AvelingBarfordLtdv诉PerionLtd一案的解决,引起了英国公司法关于“分配”概念内涵的反思,导致了学理上对“分配”的重新界定。
ﻭ「案情」原告公司在没有可分配利润情况下,以远低于独立的评估师评估的价格出售部分财产,买方是Perion公司,由Lee先生控制,而他同时也是卖方公司的控股方。
一年内,Perion重新出售该财产并获得一大笔利润。
Aveling公司的清算人成功地追索这笔买卖的收益,主张perion公司是以建设信托(推定信托construc tivetrust)持有该收益。
法院主张,lee先生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财产,违反其对AvelingBarford公司的信义义务。
而且perion公司知悉该事实,它作为推定信托(建设信托人—constructivetrustee)承担责任。
ﻪ「判决」该交易行为无效,理由在于:1)普通法中的不法减资,表现为当公司无资产可供分配时的一种伪装的分配或资本返还给股东,因此,该行为构成越围,这种行为事后不能为股东所认可;2)该行为违反了董事的义务,且购买方知情。
ﻪ本案之所以成为英国公司法学理的争议焦点,在于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公司集团内部的低价资产买卖,究竟是否构成分配”。
其背后的更为实质的追问是:公司法应该如何看待并界定分配的边界?本判决的核心意见是:公司集团内部的资产买卖,亦可构成公司法的分配。
其理由是:在公司没有利润之际,将公司资产低价卖给同一股东控制的另一家子公司,其实质是公司资本的返还,该项交易应该视为分配。
本判决的贡献在于澄清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公司并非基于其章程,真实地行使出卖资产的权力,而系不法的资本返还之际,此项行为应视为不法分配,其效力不因股东事先授权或事后追认而认定有效。
ﻪﻭ在本判决的推动下,英国公司法学理建议将分配的界定扩张解释为:适用于资产分配给成员,或分配给以成员的指令,或实质上以成员的指令行事的第三方的交易之上。
这一模式旨在确保AvelingBarford类型的个案也被纳入分配的定性之中。
ﻪﻭ二、公司分配的财务底线:可分配的“尺”在哪?英美公司法学理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除非公司法允许股东通过章程而保留股利分配的最终决定权,否则,股利分配的权利配置给董事。
董事如何作出商业判断,又须参照法定标尺。
各国公司分配的标尺不一,大体有三:其一,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标尺(即累积盈余标尺),以大陆法系的公司法为例证;其二,现代以经济现实为基础的“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规则”,以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分配标尺为例证;其三,美国的偿债能力规则,以示范公司法的双重标尺为典型。
ﻭ模式1,资产负债表标尺(即累积盈余准则),是指公司分配的资金,源于且只能源于公司的收益盈余。
该准则所秉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有经营收益方能分配,股利分配不得侵蚀或削弱资本。
以《欧盟公司法第二指令》规定,如果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所确定的净资产已经低于实缴资本的数额与依据法律和章程不得予以分配的公积金之和,那么,公司不得向股东分配任何财产利益。
这一表达,在德国公司法、日本公司法中几乎是一致的。
ﻭ这一分配标尺,实则并非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标尺。
在美国,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标尺,是指纯利标尺,以德拉华州公司法为代表。
在纯利标尺准则之下,股利分配不得超过公司的盈余。
这里“盈余”,是指公司净资产与股本的差额。
股利可以从资本盈余中支付。
该准则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有盈余,即可分配,不论是资本盈余还是收益盈余。
相反,在收益盈余准则之下,除非特别允许,否则不能从资本盈余中支付股利,因为资本盈余不是收益盈余。
ﻭ比较而言,似乎收益盈余准则比资产负债表准则更为合理,因为除非股东同意或章程允许,否则公司不能从资本盈余中分配股利,从而防范了股东抽回资本。
但实际上,无论是收益盈余还是盈余,均是以资产负债表右侧帐目的记载为判断公司分配的标尺。
资产负债表不过是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的“定时快照”,换言之,“收益盈余”和“盈余”,不过是一个艺术化的术语、账簿上的概念。
存在帐上的盈余,并不意味有足够的现金予以支付股利,也非必然能够支付到期债务,因为公司分配是从资产负债表的左侧科目而非右侧科目支付的。
ﻭ正是对传统收益盈余准则对债权人保护表里不一的回应,美国现代公司法又出现了两种模式,即加利福尼亚州公司的“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规则”,以及《示范公司法》(1984)的双重破产法则。
模式2,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股利条款安排,制定于1977年,标志着对传统股利法规的全面决裂。
直到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州公司法的基石是一个法律概念-设定资本(statedcapital)。
相反,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基石则是一系列经济现实:留存收益(retainedearnings)、资产负债比率(asset-liabilityratios)、清算优先权(liquidationpreferences)、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准则(aninsolvencytest)。
依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公司分配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条件之一,股利分配额度不超过公司的保留盈余。
条件之二,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保留盈余,则公司的负债比率(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比)必须高于11/4倍且流动资产必须大于流动负债(两者之比,得出流动比率),或如果公司不能经营获得利润,从而达致前两年已经支付的利息,则该公司的流动比率须大于11/4倍。
ﻪﻭ加州公司法中的股利分配条款的设计,事实上往往超过公司贷方可在借贷协议谈判中,基于磋商讨价可获得限制性保障。
上述的规则可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在允许股东适当抽回投资和保护债权人利益以免股本的过度转移的冲突上,达到了理性的平衡。
ﻪﻭ模式3,《美国示范公司法》的双重破产准则,即公司无论从资产负债表还是从衡平角度观察,股利分配后,均必须具备偿债能力。
衡平破产准则(equityinsolv encytest),是指如果分配导致公司“是或将是”在衡平意义上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禁止分配。
ﻭ本准则之所以称为“衡平破产法则”,是因为它是衡平法院判断公司是否破产的准则,而非破产法典中的资不抵债的标尺。
这一旧公司法的准则为几乎所有的州所采纳,并依旧保留在《示范公司法》(1984)第(c)(1)中。
衡平意义中的破产概念,关注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liquidity),即公司解决到期债务的能力,而非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差额。
事实上,衡平破产法则更现实地体现了债权人的关怀。
对债权人而言,更关注的是公司可迅速变现的现金或速动资产。
第(c)(2)要求,公司分配后,公司的资产应等于或大于其负债加上(存在一些例外)公司解散时的高级权益证券的优先获偿额。
第(c)(2)授权,基于该目的而进行的资产负债的决议,应依据:1)在当时合理情形下,根据会计实践和原理而准备的财务报告;2)在当时合理情形下进行的公允评估或其他方法的评估。
决定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以及选择可接受的判断基础,将留给董事会来判断。
根据(d)进行判断时,董事可根据第条款依赖相关意见、报告、陈述声明,包括公共会计师或其他人所准备或提供的财务报告或财务资料。
ﻪﻭ比较而言,模式2与模式3的分配标尺有相似也有差异。
ﻪﻭ模式2与模式3的相似之处在于一种共识:法定资本概念的虚幻与不具有合理性。
在此共识之下,两大公司法均取消了法定资本概念下的相关术语,如票面价值、库藏股份,以及一些例外分配规则(机智股利法则、损耗股利和特殊股份回购)。
两者均将公司无对价地将公司现金或财产转移给股东或无对价地对股东发生负债,适用同一限制,而不论这一转让或负债采纳何种外在形式。
当转让方,是母公司或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则两种模式均将这种限制适用到这种转让或债务的发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