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施工工程总体布置设计毕业论文

隧道施工工程总体布置设计毕业论文

隧道施工工程总体布置设计毕业论文目录 (3) (3) (5)2.6.1 常用各种衬砌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8)2.6.2 衬砌类型的选择 (9)4.1.1截水沟施工 (12)4.1.2洞口段施工 (12) (12)4.1.4 (12) (13) (13)4.2.2 洞身具体施工方法 (13)4.2.3 超前支护 (14)4.2.4 洞施工 (14)4.2.5 出碴运输 (17)4.2.6 中墙施工 (17)4.2.7 侧导洞钢拱架施工 (17)4.2.8 钢支撑的施工 (17) (17) (20) (21) (21) (22) (22) (40) (41) (41) (41) (48) (48)11.14.1 隧道施工安全施工措施及急救方案 (61) (62) (62) (63) (64) (64)11.17.1 文明施工措施 (65) (65)第一章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5#隧道施工招标文件、标前会议纪要、施工合同及补遗书及相关图纸设计、工程数量图表资料。

2、招标文件中明确的有关施工标准、规、验收标准和技术规程及中华人民国及各部委颁布的现行设计、施工技术规、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验收办法等。

3、现场施工调查资料。

包括建设地区交通运输,地方资源等情况,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及市场经济动态信息等资料。

4、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计划投入本工程的技术力量、施工队伍、技术装备以及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经验、施工能力等综合要素。

5、严格遵照、遵守国家及地方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与技术标准及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等。

1.2 编制原则1、遵照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中合同条款的各项要求,实质性响应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和要求。

2、严格遵照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明确的设计规、施工规、规程及验收标准。

3、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确保施工目标圆满实现。

4、积极采用、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5、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

6、充分利用施工单位现有的施工机械,扩大机械化施工围,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7、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员工健康安全。

8、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3 遵循的技术规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隧道设计规》(JTG D70-2004);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GB 50086-2001);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JTJ 026.1-1999);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JTJ 014-1997);6、《公路水泥混凝土设计规》(JTG D40-2002);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JTJ 00-89);8、《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JTG/TD71-2004);9、《低压配电设计规》(GB50054-95);10、现行其它相关规等。

第二章工程概况和方案比选2.1 工程简介5#隧道位于连接崖家院子、梁家院、北沟地区的山岭二级公路区段上,该地区为山岭重丘区,山势陡峭,地质地形复杂,山脉大致成西北——东南走向,其中最低标高1208.4m,最高标高1859.6m。

该隧道拟设计为单洞双向隧道,入口桩号K0+820,出口桩号K3+96,全长2276m,采用人字坡形,坡度为2.0%,两端设置明洞,其中西南A洞口明洞长19m,东北B洞口明洞长26m。

隧道行车道宽度按照设计行车速度60km/m考虑。

明洞施工按明挖法施工,暗洞按“新奥法”施工。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采用“新奥法”复合式衬砌,并采用高压钠灯光电照明、射流风机机械通风;隧道洞门形式主要采用端墙式洞门。

隧道围岩以较为破碎的白云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及泥岩为主,围岩级别以Ⅳ、Ⅴ级为主。

2.2 工程地质、水文及地貌特征2.2.1 自然地理概况①、地形地貌隧道地处陕南山地西南部的秦岭山脉,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该处主峰海拔1859.6m,山脊呈窄梁状,两侧山坡陡峭,坡度一般在50°左右,局部达到60°。

沟谷发育,多为较陡峭的V型谷,切割深度一般80m 左右,最深达到120m 。

地貌上属于有变质岩、沉积岩组成的中高山区。

②、气象水文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气候变化十分明显,境气候垂直变化及四季差异显著。

年平均气温25℃,最冷为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6度,极端最低气温为-21.1度,最热为七月份,平均月气温31.2度,极端最高气温36.8度,年最高降雨量685.0毫米,年最低降水量386.6 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151.8毫米,年平均降水量485.3毫米。

年平均风速1.9米/秒,最大风速17米/秒。

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65%左右。

山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植被丰富,以高大乔木、灌木为主,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隧道所处地区属于汉江水系,区无较大河流,仅发育几条无名小沟。

2.2.2 地貌特1、地层岩性该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和第四系全新统。

上震旦统灯影组主要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分为:(1)上震旦统灯影组(Z2dn)为勘察区主要地层,占测区面积的76%,为一套主要由白云岩组成的单斜岩层。

根据岩层及其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划分3个岩性,现分述如下:1)第一岩性段(Z2dn1)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

出露宽度约1270米,是隧道通过的主体岩层。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

见夹有黄色泥岩,粉沙质泥岩夹层(现为断层破碎带)。

与上覆地层呈断层接触。

岩层总体产状3300-3500<500-700.2)第二岩性段(Z2dn2)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出露宽度30m左右。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片岩和淡黄色泥岩,与上覆地层呈断层接触。

地貌上明显呈突起的山梁。

地层产状3250-3400<600-800.3)第三岩性段(Z2dn3)分布于勘查区西部隧道出口段,岩性为灰比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

地层产状3300-3500<600-700.(2)第四系全新统Q4占勘察区面积24%,区仅发育残坡积和崩坡积两种类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物(Q4esl)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各较大支沟和主沟,分布围及厚度受沟谷形态和地形控制。

岩性主要为褐色含碎石,和角砾粘质粉土。

厚度一般为0.5-4.0米,局部大于8米。

2)第四系全新全新统崩坡积物(Q4cl+sl)分布于东北部隧道进口段。

岩性主要为含粘质粉质碎石块。

厚度4—9米。

测区的隔断裂带均有不同的动力变质岩,即构造岩。

根据动力变质程度强弱可分为碎裂状岩石,碎斑岩,构造角砾岩,三者主要处于断层破裂带,宽0.5—75.0米。

2、构造特征该地区构造主要为断层和节理,未见褶皱,岩层仅为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层。

(1)断层隧道区断层较发育,已查明断层达6条,以北东向断层为主,次为近西向,亦见南北向断层。

断层性质以压纽性、压性、扭性为主,个别为性、扭性。

断层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以压性、压纽性、扭性为主,且规模较大,晚期以性为主,规模小。

对隧道有影响的断层达3条,且均有宽度不等的破碎带和影响带,岩石破碎,个别断裂,富水性较强,对隧道影响严重,其中F3、F5、F6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较宽,对隧道影响严重;F1、F2、F4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相对较窄,对隧道影响较严重。

(2)节理勘察区主要发育四组节理,其走向分别为10-,50-600,290-3000,330-3400,节理多具扭性特征。

节理发育的密度在不同的岩石中和统一岩石不同的部位部位差异较大,在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中,一般发育两组,每组3--12条/米,在断层破碎带两侧一般发育2--4条每组,每组一般5--15条/米,最密可达30条/米;在薄--中层白云岩中,一般发育2组,每组3--8条/米,在断层破碎带两侧,一般发育2组,每组4--13条/米;在厚--巨厚层含砾微晶灰岩中,一般发育两组,每组一般3--6条/米;在中厚层长石石英砂中,一般发育2组,每组1—3条/米。

节理的存在对围岩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它即使完整围岩裂开破碎,加剧其风化,又是降水下渗,地下水运移的通道和储存的空间,致使围岩稳定性降低。

节理的走向与隧道轴线夹角及节理的倾角不同,其对隧道稳定的预想程度就不同。

区对隧道稳定影响较大的节理使其走向(290—3000,330--3400)与隧道轴线呈小角度斜交,第三组与隧道轴线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节理组合,对隧道稳定性不利,洞顶最易发生掉块,坍塌等。

3、地震活动及地壳稳定性概略分析勘查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根据板块运动的观点,其构造运动微弱,故勘查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稳定地段。

勘查区属华南地震区秦巴地震亚区地震带,虽断裂构造发育但活动性断裂不甚发育,地震活动微弱,属弱地震活动区。

该地震带多为3级以下弱震,4级以上地震自公元前1177年至980年间共发生8次,主要分布在市区(3次),新集(1次),略阳(1次)阳县(1次)等处,最大震级为5.5级,发生于1636年,震中位于市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勘查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预测未来最大震级为5级,因此,可以认为勘查区为相对稳定区。

2.2.3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排水。

区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5.3mm。

植被较多发育,山高坡较陡,沟谷深切,即表径流畅通,降水量又相对集中于夏季,大部分以地表径流汇于沟谷中,不利于降水的下渗。

故地下水补给作用较弱,区地下水忍较贫乏。

地下水径流条件取决于含水层孔隙,裂隙,溶隙的发育程度及其连同性的强弱。

区第四系残破积,甭破积层,随厚度相对较薄但其孔隙发育,连通性也较好。

基岩风化壳厚度及风化程度虽有差异,但其裂隙,溶隙,溶孔较发育,连通性也较好。

构造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岩石极破碎,连通性好。

故区地下水径流畅通,气流向与地形一致,即以分水岭为界沿山坡流向沟谷。

地下水的排泄多以地下径流的方式补给区外,局部以泉水方式排泄于沟谷。

2、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勘查区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的差异概括成三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埋藏于残坡积,崩坡集中。

这些松散层堆积厚度一般为2--7米,局部地段厚度可达10--12m。

该层受降水补给,局部地段可得到基岩裂隙溶隙水补给,在沟谷底或有利地段以下降泉或面状渗流形式溢出。

该层水得到基岩裂隙溶水补给,水量较大,水量随季节变化,丰水期增大,枯水期水量变小或干枯。

(2)层状岩类裂隙水。

主要埋藏在上震旦统细粒砂岩,粉砂质泥岩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