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模型小鼠制备
1.实验目的
①了解缺氧的分类,了解和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本次实验的缺氧模型包括低张性缺氧模型及血液性缺氧模型);
②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观察缺氧时呼吸节律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规律。
③熟练掌握小鼠的抓取、灌胃、腹腔注射、注射器使用及颈椎脱臼处死技术;
2.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成年昆明种小鼠,10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灌胃器,塑料盆,量杯等
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生理盐水
(3)实验方法与步骤
A.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实验步骤
①观察记录小白鼠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粘膜颜色等指标;
②抓取小白鼠并放入装有钠石灰广口瓶中,观察,记录;
③塞紧瓶塞,计时,拍摄,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它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记录其存活时间。
2)注意事项
①主要通过爪部、尾部观察皮肤颜色,通过口唇部观察粘膜颜色。
②诱导小鼠进入广口瓶时,将广口瓶平放,向后拉拽小鼠尾部,使
小鼠本能前进进去广口瓶,当小鼠全头进入时将广口瓶直立;B.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的制备——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实验步骤
①准备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②将1只小白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③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
④计时,拍摄并记录各项指标直至死亡。
2)注意事项
①加液先加入甲酸,后加入浓硫酸,防止酸入水飞溅,造成危险;
②大试管橡皮塞应迅速盖紧,并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③若试管内无明显气泡冒出,可以使用酒精灯加快反应速度;同时
应注意CO气体不宜产生过快,小鼠缺氧死亡过速不便观察个体状态和皮肤、黏膜颜色。
24
C.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的制备——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实验步骤
①选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
②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 ml/只;
③立即取其中1只,腹腔内注入l%亚甲蓝溶液0.3 ml;另1只立即注入生理盐水0.3 ml为对照;
④计时,拍摄并记录各项指标,比较2只小白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2)注意事项
①腹腔注射亚甲蓝或生理盐水应在亚硝酸钠注射完毕后立即进行,
防止出现亚甲蓝救治不及时,影响实验结果
②抓取操作(采用双手抓取法)
1.将小鼠放置在粗糙的台面上,右手抓尾后拉,左手拇指食指迅
速抓住小鼠大部分头颈部皮肤,将其固定于左手大鱼际处
2.拉直四肢,并用左手无名指、小拇指压紧尾部或夹于两指间,
右手即可进行其他操作。
③腹腔注射操作
1.小鼠体位:左手固定小鼠,采取头低尾高位,使内脏前移;
2.持针方式:采用持弓式持针法,右手拇指中指捏住针管两侧,
食指于针管上方便于控制力度与角度;
3.进针位置:两大腿根部上缘连线与腹中线交叉点一侧约0.5cm,
左侧进针避免损伤肝脏;
4.进针方式:先刺入皮下,向前推进0.5cm,再45 °(30 °~
60 °)刺入腹腔;针头刺入不宜超过1cm,以免刺入脏器;刺
入后应先回抽针管再注射,确认针头未扎入膀胱或肠道
④器材处理:亚甲蓝注射器用后不用清洗,避免污染环境,上交统
一处理。
3.结果
(1)不同类型缺氧的小鼠各项指标的记录(每隔3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1)乏氧性缺氧
正常0 正常29 正常红润
3 狂躁32 正常红润
缺氧 6 狂躁35 加快紫绀
9
活力减
退23 加快紫绀
14分23
秒
12 安静18 减慢紫绀
14分
23秒
死亡0 不呼吸紫绀2)CO中毒性缺
氧
正常0 正常27 正常红润
缺氧 3 正常24 正常红润9分50秒
6 躁狂34 加快樱桃红
9 安静19 减慢樱桃红
9分50
秒
死亡0 无呼吸樱桃红色
3)NaNO2中毒性
缺氧
正常0 正常26 正常红润
亚甲蓝救治 3 正常33 正常红润
9 正常29 加快红润
12
活力减
退20 减慢紫绀
17分10
秒
15 安静17 减慢棕色
17分
11秒
死亡0 无呼吸棕色
生理盐水对照0 正常24 正常红润
3 躁狂36 加快紫绀7分40秒
6 安静2
7 正常紫绀
7分40
秒
死亡0 不呼吸棕色
(2)实验图像
图1 乏氧性缺氧(左为正常至躁狂状态,右为安静状态)
图2 CO中毒性缺氧(左为正常至躁狂状态,右为安静至濒死状态)
图3 NaNO2中毒性缺氧(从左到右依次为盐水小鼠,盐水小鼠与亚甲蓝小鼠的对比,盐水小鼠)
(3)实验过程记录
1)实验前:
本组10只小鼠10s内呼吸次数19次,28次,27次,21次,23次,25次,27次,24次,20次,24次,得到小鼠呼吸频率为142.8次/分,与小鼠平均正常呼吸频率140~210次/分接近,本组十只小鼠呼吸情况正常。
2)实验时:
①乏氧性缺氧
小鼠进入广口瓶后行为活跃,有不间断的排便现象;
一至二分钟,小鼠呼吸平缓,活动逐渐增多,表现不安;
三至六分钟,小鼠表现躁狂,呼吸加深加快,胸廓起伏明显,该现象随时间推移愈发明显;
六至九分钟,小鼠不安和狂躁状态表现至最大,并伴有抽搐现象;十二分钟后小鼠活动逐渐减少至最后卧于瓶中静止少动,呼吸频率降低;
实验进行14分23秒时小鼠呼吸停止,完全无活动,认定死亡。
③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小鼠进入广口瓶后行为活跃,有不间断的排便现象;
CO发生器起始无明显气泡冒出,采用酒精灯加热加快反应速度,试管瞬间产生大量气泡,后逐渐减少直至小鼠死亡;
实验开始至第五分钟小鼠呼吸平缓,活动逐渐增多,表现不安;
实验六至七分钟小鼠表现躁狂,呼吸加深加快,胸廓起伏明显,该现象随时间推移愈发明显;
实验八至九分钟小鼠活动逐渐减少至最后卧于瓶中少动,口唇和尾部皮肤呈现樱桃红色;
实验9分50秒小鼠呼吸停止。
④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两只小鼠同时注射亚硝酸钠,制作亚硝酸钠中毒小鼠模型;
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刻对1号小鼠实施亚甲蓝救治,2号小鼠同时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开始至三分钟,2号小鼠呼吸深快,逐渐狂躁;1号小鼠活动正常;
实验三至六分钟2号小活动逐渐减少至少动,1号小鼠活动正常,呼吸略有加快;
实验七分四十秒2号小鼠胸廓无运动,呼吸停止,无活动,翻看发现失禁,判断2号小鼠死亡;对比同时1号小鼠活动增加,呼吸加深加快;对比两鼠尾部皮肤,2号小鼠明显更为红润。
实验至十五分钟后1号小鼠活动逐渐减少至最后卧于桌面少动,尾
部皮肤颜色逐渐接近2号小鼠;
实验十七分十秒时1号小鼠呼吸停止。
4.讨论
(1)乏氧性缺氧实验
广口瓶中的钠石灰用于吸收小鼠呼出的CO2,随着小鼠呼吸过程中耗氧呼CO2,瓶中的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的分压不上升。
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呈现红色,脱氧血红蛋白为青色,当小鼠动脉血和静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脱氧血红蛋白增多时,小鼠出现发绀,可观察处为无皮毛覆盖的尾部和爪部。
(2)CO中毒性缺氧实验
1)本组的小鼠存活时间对比其他小组时间偏长,排除加液错误和瓶塞紧密性原因,推测为:
连接CO发生装置的皮管有漏气现象,导致最初在加热时大量产生的CO没有完全进入广口瓶;
2)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大于氧,故一氧化碳作为竞争性抑制剂结合血红蛋白成为碳氧血红蛋白,减少氧合血红蛋白的量。
同时,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后使血红蛋白其他亚基的释氧能力减弱,血氧容量减少,组织可用氧也减少,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
由于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所以小鼠的皮肤和粘膜呈现樱桃红色。
(3)NaNO2中毒性缺氧
血红素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从而使血氧容量减少,以致动脉血氧容量减少,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多。
因为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所以亚硝酸钠中毒死亡的小鼠血液和肝脏呈棕褐色。
亚硝酸盐中毒解毒剂是亚甲蓝,俗称美蓝,能够有效的将三价铁血红蛋白还原成二价铁血红蛋白,从而恢复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5.结论
不同类型缺氧的原理和表现特征不同,乏氧性缺氧可使小白鼠呼吸先加深加快而后逐渐衰竭,出现发绀;CO中毒性缺氧小白鼠皮肤黏膜肝脏颜色为樱桃红色;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皮肤黏膜肝脏颜色为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