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如何写读后感》PPT知识分享
《如何写读后感》PPT知识分享
4、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从齐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不懂装懂,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 2、做事不认真,稀里糊涂。 3、视百姓如粪土,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 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国力、财力。
从齐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优点:追求精确,实行责任到人。
缺点: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 间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 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
4、联系实际之后,作者在结尾 进行了总结,看一看结尾有什么 特点?
结尾要归纳看法,点明主题, 总结全篇。
请你来总结:
读后感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引:引原文 议:对“感”直接的初步的论证 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也 可以联系原文 结:结尾归纳看法,总结全篇
请你来欣赏: 请欣赏另一篇《滥竽充数》读后感!
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缺点: 1、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 实学。 2、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
优点:
1、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 为事业而出人头地。
2、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 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
3、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 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学过一个成 语叫《滥竽充数》,哪位 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 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 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 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 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 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 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 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 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 300人的吹竽队中。 从那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 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 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 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 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 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 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 ,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 ,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 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 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 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 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 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读《滥竽充数》有感 暑假期间,乘学校放假的机会,我有幸阅读了爸爸给我买的 《寓言故事》一书。不时被书中那绝妙的故事惹的捧腹大笑。其中 有篇《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滥竽充数》是讲的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 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他乘机混在里边吹,南郭先生就这 样混日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很喜欢听吹 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让他南郭先生吹,必然会露出马脚,怎 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没什么良方妙策,只得趁别人不注意 偷偷地跑了。 这则寓言故事,读起来引人入声,读罢使人有感而发:对下层 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有 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哪些不学无数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 是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太需要有真正的伯乐,那样才会有真 正的千里马。
《滥竽充数》讲了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 竽,却装腔作势,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齐 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 夜逃走了。(引)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了真本事, 不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宫里吗?可他没有下苦功夫,却耍起了小聪 明,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议)
2、故事大概介绍完后, 第二段又写了什么?
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议
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就是读后感的第二步 “议”,“议”是对“感” 的直接的、初步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进行了议 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 第三段又写了什么?
把体会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既 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又可以联系社会 实际。这是读后感的第三步“联”。1、 联系自己的实际,要反映自己的切身体 会;2、联系社会实际,可以包括古今中 外的事例;3、还可以联系原文,要扣住 原作的有关的内容,克服只在开头提一 下原文,以后就甩掉原文的毛病,在语 言表达上,要不时地把原文的词句“点 缀”在论述中。
请你想一想:
1、这篇读后感的开头是怎写的?
读后感的开头,要用少量的文 字先概括介绍你所读的内容。因为 你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 熟悉,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 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精要地简介, 会使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 即使对于熟悉作品的人来说,也能 起到引发思索的作用。这是读后感 的第一步“引” 。
从三百吹竽人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官官相护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 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 报 ,对周围的不正之风视而不见。
想一想:
我来说一说:
读了《滥竽充数》这篇文 章,想了如一哪想些果:启让读示你了?这写篇一文章篇,读你后得到感, 你将怎样写呢?
欣赏一篇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记得四年级时,语文 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 在乎,每当齐背时,我总是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因此每到考试时, 我总是名落孙山。(联)
现在我读了这则寓言,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 无术,经不住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 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 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