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

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

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

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

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

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
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

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

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和策略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那么教学如何服务于生活,又是如何体现生活的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1.回顾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了
的或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通过恰如其分地引导,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这样比干巴巴地说教要切实可行得多。

例如: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猫特点的同学却不多,我在教《猫》一文时,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猫的点点滴滴,使他们做到脑中有猫、心中有猫。

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猫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猫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相关主题